鄭 君 李明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是我們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更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貴資源。為此,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1]158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需要不斷提高其思想覺悟、政治水平、道德情操、文化素質,讓其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的哲學理念、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對砥礪時代新人品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價值重大。
從國際背景來看,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文化高度繁榮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交流頻繁互動的時代,還是一個趨向于文化多元、并存與共生的時代。文化競爭日益變為綜合國力的關鍵內容,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對外競爭的關鍵。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自己的文化建設與發展,注重凝練本民族的文化優勢與特色,側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闡釋,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進而提升文化軟實力。本質上看,文化競爭體現在文化的沖突和文化的互漸,一方面具體表現為發達國家以文化軟實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表現為發展中國家希望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千方百計維護自身的發展獨立性、保護本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中國的文化發展與繁榮也面臨著新挑戰,一方面需要積極融入世界文化發展之中,吸收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敘述好中國故事,傳揚好中國聲音,守護好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民族性,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和創新創造,進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從國內背景來看,中華文化的特色是崇德尚文、思想文化價值豐富。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華民族始終昂首挺立,闊步向前,孕育出內涵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文化自信。文化是立國之本,古代圣賢重視的是文化的高明,是仁政,是弘揚人的善性從而靠攏與把握天道的天人合一。無論是北方游牧民族還是南方的游耕民族,他們在入主中原后,都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接受并在生產生活中豐富發展中華文化,共同塑造著中華文化。近代已降,中國開始接受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而中國最終選擇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思想有其必然性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遐想,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傳播共產主義思想搭建了橋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倡“無為而治”,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家消亡思想”的內在本質規定相呼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中庸和諧”思想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其克勤克儉、充滿憂患意識、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崇尚清廉、恥于貪腐的價值操守,至今仍然發揮著凝聚中華民族共識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文化軟實力。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反思,近代以來,我們在西方堅船利炮侵略中,陷入了文化焦慮,可謂文化危機空前。基于此,封建地主階級的開明人士、民族資產階級的先進分子都試圖解決舊中國的社會問題,以化解這場文化危機,但都未能如愿,中國人的文化勢氣一落千丈,從極度的“文化自負”跌進了“文化自卑”的谷底。為此中國共產黨提出“文化自信”命題,這是一個融歷史性與時代性為一體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3]這里指明,要堅持以時代之需、發展所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掘方向,堅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主性精髓于人文屬性開掘,堅持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優勢,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嶄新的時代生命力。同時,也明確了時代新人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和方向,即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實的思想資源結合時代要求,用馬克思主義喚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種,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時代就賦予其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復興的歷史使命。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中迅速建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堅固長城,并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對全民開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得到鞏固。中國共產黨不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目標日漸清晰。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在多個場合深度闡釋其獨特價值。習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2]這段論述表明,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臆造的,也不是照抄照搬別人的,是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經年累月創生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世人矚目,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生態文明日益提升。但是,在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領域,也受到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負面影響,出現了某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不相適應的現象,比如“物化生存、精神懈怠”,一些人呈現出理想信念喪失、精神生活空虛、失去精神追求動力等問題,極度需要我們樹牢核心價值觀,重新建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來看,時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挑戰。其一,文化多元化帶來的挑戰。面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各種社會思潮對時代新人的思想觀念或多或少地產生著一定的消極影響。面對海量信息,篩選信息不僅僅成為一種方式方法,而且成為一種精進能力的現實需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要依托“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還要以互聯網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平臺,并深刻認識到網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青年精神活動的環境和場所,教育者需要到網絡上去尋找教育對象,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客觀現實;其二,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挑戰。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效應,在青年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過度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傾向,致使個別人價值觀走偏。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和過度享樂主義三者具有深度的同源性,其本質上都是一種思想異化,都不同程度偏離了人的本質,是物欲對人的理性的一種暫短性占有,其危害性極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下大力氣引導好時代新人的三觀塑造;其三,高新科技帶來的挑戰。信息化網絡化發展,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手段,也帶來了新挑戰。它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過去獨具的信息優勢極度弱化,互聯網帶給青年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使命,必須進行民族性的教育,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轉化發展,增強時代新人民族文化認同感,使其自覺守護國家文化安全。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是其作為社會實踐活動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基本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質擴容的題中之義。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需要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闡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理解有兩個向度: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即哪些內容有價值,能體現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些要素;二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容與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為培養時代新人注入新元素。本文指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側重于后者,即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開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時代新人思想政治素質、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和推動建設文化強國中的功用。
一言以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所具有的積極作用。進一步講,它從表面看界定的是優秀傳統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問題,但從育人實質上看,反映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具體效用。具言之,即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時代新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形成、提升與鞏固有積極意義。即: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視域,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時代新人思想政治素質、擔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堅定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承載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使命中的積極效用。展開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蘊了以下涵義:其一,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時代新人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作用。這種效用的存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前提基礎,并以滿足時代新人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需要為價值內容選取根據;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活力,在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進程中,能夠為時代新人更好完成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化復興使命賦能;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資源支撐,不斷滋養時代新人的精神和生活世界,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其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的生命張力,在其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過程中,賦予了時代新人文化傳承、弘揚與創新的使命,這與新時代對于時代新人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要求高度契合,為時代新人努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瞄定了奮斗目標。
深刻理解這種概念的意涵,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屬性與時代新人培養兩個方面解讀。
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價值,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是前提和基礎。辯證唯物史觀告誡我們,社會意識由社會存在決定并具有相對獨立性,能夠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盡管在傳統農耕文明條件下生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又具有世代相承的繼承性和發展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其精華部分,其繼承性與發展性突出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代統治階級開展教化的內容中,因時代進步需要調整自身內容構成,克服統治階級的專制統治性弊病,發揚了民主性成分,使其能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如產生于古代的民本思想,其提出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長治久安,但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同反動統治階級的反抗奮爭中,日益轉變升華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歸根結底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其生成、賡續、轉化、創新過程中,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都批判性地承繼了前輩們的理論成果,在各個歷史發展時期創造的文化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的進步追求。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思想蘊藏著無私奉獻精神,“精忠報國”傳承著愛國主義精神,“仁者愛人”弘揚著人道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續寫著奮進精神,“見利思義”內蘊著以義制利精神,等等,這些精神和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從歷史中走來、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也必將陶冶時代新人成為英雄的中華兒女,繼續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三是由于統治階級在其上升的歷史階段,無論其主觀是否愿意,都要兼顧民生問題,這在客觀上也導致了歷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曰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社會發展的趨向和勞動人民的合理要求,不自覺地在適度的范圍內創生了具有長遠文化價值的東西。如孔子提出的德治主張和仁愛精神,孟子發揚的尊老愛幼原則和人格獨立精神,荀子提出的義利觀和道德教化方法等,都具有一定啟示和借鑒價值。
另一方面,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需要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為時代新人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應有素質注入新活力。本文指涉的“時代新人”具有特定含義,通俗講就是能夠擔當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人,擔當民族偉大復興是其根本特質。從群體范圍看,時代新人包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付諸實踐的全體中華兒女,但是青少年則是其主體成分和中堅力量,是開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所圍繞的主要教育對象;從定位要求看,時代新人以“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為培養宗旨,能夠因事而新、因時而新、因勢而新,符合新時代對其提出的各項要求,生成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綜合素質能力;從精神品質看,時代新人能夠開拓進取,具有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勇于走在時代之先,順應時代發展大勢,自覺融入新時代的生產生活實踐,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從素質構成看,時代新人有理想,貴在志存高遠,將復興偉任主動作為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本領,要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錘煉堅韌意志品格,自覺提升較高政治覺悟中,形成帶動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有擔當,落在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承載實力中,這種實力包含硬實力和軟實力,敢于在實踐中碰硬,敢于承擔風險與面對挑戰。
馬克思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4]667
從歷史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生成和發展的歷史空間中,對于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現為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教化思想,對古代中國人不斷提高修身水平,追求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提供了道德滋養。其獨特的修身方法,如“慎獨”等,為人們完善君子人格提供了自我修養的進取路徑;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 “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 等主導價值觀念進而形成了一整套價值體系,保持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文化血脈,中華傳統價值體系雖然屢遭外來文化的沖擊,但并沒有被外來文化所沖垮,反而使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在構建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形成和維護我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
從當代來看,“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6]
其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增進民族文化認同中營建我們的精神家園。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心靈歸宿。改革開放后,面對“歐風美雨”的影響,我國當代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即是解決文化認同危機和重構民族精神家園的問題。當代中國面臨的文化認同危機問題,主要表現為一部分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的懷疑,認為域外思想更加先進,秉持崇洋媚外心態貶低自身文化價值。產生此文化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自卑,還沒能從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陰影中走出來,沒能全面審視和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所以,必須堅守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表現為能夠激勵中華兒女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領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導引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崇尚德性、關懷社會的特質,如孔子所主張的“為政以德”,老子批判時政所提出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主張,孟子批判當時社會所提出的“民貴君輕”“施行仁政”等思想,共同營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滋養。
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濡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1]16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濡養。從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看,這些思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都能尋根覓源。從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目標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其提供了豐富養料。盡管古代宗法社會使得自由和平等的自覺意識淡漠,但是我們細致尋來,依然可以找到些許蛛絲馬跡。道家莊周崇尚自由,墨家的墨子向往平等。他曾講:“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長幼貴賤,皆天之臣也。” 盡管莊周式的自由和墨子式的平等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也充分體現了古圣賢有關自由和平等的理性思考。從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目標看,這些思想充斥在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當中,在此不贅述。
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搭建了文化橋梁。張岱年曾說:“中國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論、無神論、辯證法的傳統,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傳統,有許多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會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7]中國人民能夠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除了近現代革命先驅通過歷史實踐得出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認識外,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上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就是二者具有共同點和契合點。一是二者在辯證思維傳統上具有相通處;二是兩者內蘊的人文關懷思想異曲同工。馬克思主義就是在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生存處境、主體地位和價值尊嚴的深切關懷中產生的,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曾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有著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如“以人為本”思想,《尚書》載:“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這里生動地展現了古代樸素的民本思想,闡明了作為人民之君主的政績觀。也必須承認,古圣賢所說的“人本”主要指“民本”,是從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政治清明角度講的,并沒有指涉個人的自由權利和人民在國家政治中的主體地位,缺乏“民本”政治制度建設基礎,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但這并沒有影響其包含的“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發展的現實可能性,也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被中國人接受創設了條件。中國的“大同理想”主張,一方面包含著對不合理的現實社會的批判,另一方面包含著對美好未來理想社會的向往。這也為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埋下了精神火種。
從學科價值維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滿足時代新人的人格塑造需要,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主要內容表現為提升時代新人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時代新人自由全面發展、提供立德樹人的精神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基因,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貴中尚和的價值理念,等等,對于時代新人涵養進取自強品質、協調人際和諧、強化責任擔當、激揚愛國情懷和堅守和合共生等,都能提供豐富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精神滋養作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離不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因為我們所樹之人、所立之德必然蘊含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國家觀、歷史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些觀念已經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世界,透過精神特質、價值取向、理想信念等內容,鋪就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關于時代新人“德”的鮮明底色。
馬克思曾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4]9研究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歸根結底要落到價值的實現上,要對時代新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當代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產生實質性的積極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途徑是豐富多樣的,從應然層面探討的是根本途徑問題,從實然層面探討的是基本途徑問題,從已然層面探討的則是具體途徑問題,三者共同組成其價值實現的途徑體系。
提升主體意識、強化自覺擔當是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所謂主體意識,是指時代新人能夠從歷時態和現時態兩個維度體認自身的角色,明晰自身的使命和職責,按照“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總體要求塑造自己。時代新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其價值實現與否的根本評判標準在于價值內容是否為時代新人所接受、認同和踐行,其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也就在于提升時代新人的主體意識,強化其自覺擔當。為此,首先應當著重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感。歷史使命感集中體現了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主體身份,是對時代新人肩負的歷史責任的生動表達,其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時代新人對于中華民族發展史、共和國發展史、中國共產黨發展史和改革開放發展史深刻認知、理解和認同基礎上的。其次,應當著力培養時代新人的時代責任感。時代責任感源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階段性,這種責任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內蘊的,也是時代新人賡續奮斗完成中華民族復興偉任必須肩負的。無論是使命感還是責任感的培養,都需要將其貫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過程,促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
鞏固主陣地、拓展新空間是價值實現的基本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是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經典陣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發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價值實現需要沿用好方法、改造老方法、創造新方法。其中,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陣地就是有效途徑,需要在教育實踐中長期堅守、抓實抓好。應當充分考慮在校內社團文化活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教學活動、學術論壇講座、學術文化沙龍及數字化資源建設等方面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牌。二是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優勢,需要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等現代教育介體,通過現代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內容進行融合創新,融藝術作品創造、文化經典宣介、資源共享平臺于一體,發揮教育一體化、整體性優勢,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教育功能。三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其他介體。如在企業文化、隱性課程、社會實踐活動等教育介體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種教育介體的育人功能。面對開放的世界、復雜的現實社會,更需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的雙向良性互動,積極挖掘各種教育介體中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轉承開新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提升,在時代新人內心深處搭建起走向理想道德的橋梁,借助經典陣地培育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素質。
整合文化元素、創設情境意境是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良好的文化環境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時代新人中落地生根。借助教育環體,在傳承基礎上著手建構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體系、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其一,活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校園生活中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滲入到學校的標志性圖式當中,利用好圖書館、體育館、食堂和宿舍等公共空間,挖掘集教育、娛樂、餐飲、健身等于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通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進校園,營造體現中華特色的人文環境。進一步營造校園文化學術氛圍,高校要持續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探索聘請非遺傳承人、國學大師深入校園、走上講臺的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名人、名家、大師的引領示范效應,使其得以活化和生動呈現。其二,創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承環境。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和維護有利于文化國際傳播的大環境。一方面堅守好中華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做好推介和傳播,這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基本要求。同時,加強自媒體的引導與管理,促進官方渠道與民間渠道形成傳播合力,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
文化育人、言行示范是價值實現的隱性途徑。一是要堅持文化育人,要求教育者整合好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教育者是完成文化育人的主導者和先行者,在文化育人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教育者自身素質對于其發揮主導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育者自身文化素養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厚重,對于開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教育者需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好受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研究,等等。二是要強化言行示范,要求教育者需具備崇高師德和優良師風。塑造崇高師德既是黨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形象素質要求,也是教育者履行教育職責使命的內在需要。教育者需要不斷砥礪品格,厚重學養,堅持在不斷優化和提升自身知識結構過程中,強化自身的職業道德和崇高師德;需要不斷深入社會,發現問題,關注問題,關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需要,在實踐育人中實現以德化人、以德育人;需要堅持身體力行,以身示范,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增強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能力。
總之,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時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在時代新人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既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需要,也能增強時代新人做中國人的底氣、志氣和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