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冰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鐵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
鋼混組合梁是一種高性能組合結構,在經濟上具有良好的競爭力,應用前景廣闊。由于橋面板混凝土材料與主梁鋼材的熱學性能差異,使得構件間溫度場分布差異較大,結構的溫度效應更復雜[1-2]。隨著鋼混組合梁在中國的推廣應用,組合橋梁溫度場的研究也逐漸展開。文獻[3]對一座鋼混組合梁的日照溫度場進行實測,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截面的豎向最不利溫度梯度,并與我國現行規范進行對比。文獻[4]以典型鋼板組合梁橋為例,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自然環境下鋼混組合梁的溫度分布形式,對溫度場的影響因素進行敏感性分析并推導了溫度場響應函數,建議在不同地區的鋼混組合結構設計中采用能夠反映區域特征的溫度場計算基數。文獻[5]以西北干寒地區新型波形鋼腹板組合箱梁為研究對象,采用現場溫度觀測數據分析箱梁在日照作用下的溫度分布規律,運用最小二乘法擬合后提出二維溫度梯度模式,與實測溫度場吻合良好。
關于鋼混組合梁溫度場的研究多針對某一特定橋梁進行分析,對不同截面形式等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本文分別建立箱形和雙工字形主梁的鋼混組合梁有限元熱分析模型,分析典型時段鋼混組合梁的日照溫度場分布,并研究截面形式、大氣透明度系數、風速對溫度場分布的影響。
自然環境中混凝土橋梁會受太陽直接輻射、散射輻射和地面反射輻射。本文采用Duffie模型的基本假設作為太陽輻射計算的基礎,該模型適用于晴天太陽輻射的計算[6-7]。
水平面上的太陽直射輻射量Ib0、散射輻射量Id0分別為

式中:kb和kd分別為太陽直射透過比和太陽反射透過比,由經驗回歸公式決定,kd=0.271-0.294kb;Gsc為太陽輻射常數,取1 367 W/m2;n為日序數;θz為太陽光線與鉛垂線的夾角。
根據太陽入射角,可以計算傾斜面的太陽直接輻射量Ib、散射輻射量Id、地面反射輻射量Ir,分別為

式中:θ為太陽光線與傾斜面法線的夾角;β為傾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Pr為地面反射率,一般取0.2。
根據Fourier熱傳導定律,可以推導出熱傳導的控制微分方程為

式中:c為材料的比熱容;ρ為材料密度;k為材料熱傳導系數;t為時間;T為溫度。
若求解熱傳導問題還需要確定熱力學邊界條件。
1)橋梁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屬于第二類熱邊界條件,可以由下式表示。

式中:qs為橋梁表面的太陽總輻射熱流密度;α為表面太陽輻射吸收系數;It為表面的太陽輻射總量。
2)當橋梁與外界環境存在溫差時,橋梁表面會向環境中散熱,即產生對流換熱。對流換熱屬于第三類熱邊界條件。本文對流換熱系數ha=4.0v+5.99,v為風速[8]。
3)除了對流換熱以外,橋梁還會向環境中進行輻射散熱。輻射散熱qr由黑體輻射定律[6,9]計算,即

式中:ε為材料熱輻射率;σ為黑體輻射常數;Tm為材料表面溫度;Ta為周圍環境溫度。
以單線鐵路32 m鋼混組合梁為分析對象,橫截面見圖1,截面高2 700 mm。混凝土頂板厚300 mm,橋面寬7 200 mm。鋼梁部分采用開口箱形截面,鋼梁高2 400 mm,鋼主梁頂板厚48 mm,腹板厚16 mm,底板厚16 mm,底板寬3 400 mm。

圖1 鋼混組合梁跨中截面(單位:mm)
建立有限元模型,取箱梁跨中截面1 m節段進行分析。采用Solid70熱分析單元,單元尺寸取5 mm。
橋梁位于北京,橋梁呈南北走向,地理位置為東經E116°,緯度為N40°。夏季+南北朝向是組合梁最不利的季節和朝向組合[6]。因此,本文計算中氣溫按照北京地區累年6月份日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正弦變化曲線取值,日均最高氣溫取30.7℃,最低氣溫取
19.9℃。
材料熱力學參數見表1。大氣透明度系數取0.647。風速取1 m/s。

表1 材料熱力學參數
夏至日鋼混組合梁跨中截面溫度場日變化見圖2。可知,溫度梯度最大區域位于鋼主梁附近的混凝土橋面板,除6:00以外,其他時刻最高溫度都出現在混凝土頂板。

圖2 夏至日鋼混組合梁跨中截面溫度場日變化(單位:℃)
夏至日鋼混組合梁腹板中心線處溫度場日變化見圖3。可知:①鋼混組合梁日照溫差主要分布在混凝土板厚范圍內,沿板厚方向逐漸減小。②鋼主梁的溫度在腹板高度方向上的溫度梯度較小,除上翼緣板與底板附近30 cm范圍外,腹板的溫度梯度幾乎為0,腹板溫度基本與環境溫度一致。在6:00—18:00,腹板上部由于接觸混凝土溫度變化速度慢,溫度基本小于腹板中部;19:00時環境溫度低于混凝土溫度,腹板上部溫度高于腹板中部。在6:00—13:00,腹板底部溫度高于腹板中部;在14:00—19:00,腹板底部溫度小于腹板中部。③左右腹板高度方向的溫度分布差別不大。
夏至日鋼混組合梁混凝土頂面的橫向溫度場日變化見圖4。可知,隨著太陽高度角的增大,混凝土頂板的溫度逐漸升高,大部分時間混凝土板頂面橫向溫度分布基本對稱。由于鋼主梁的存在,使得鋼箱范圍內的混凝土板底面無法受到太陽散射,溫度較低,導致頂面溫度升高,升溫速度小于翼緣板范圍內的頂面。鋼箱范圍內的混凝土最高溫度為40.4℃,發生在14:00,翼緣板范圍內的混凝土最高溫度為45.5℃,發生在16:00;橫向最大溫差為6.1℃,發生在16:00。

圖4 夏至日鋼混組合梁混凝土頂面的橫向溫度場日變化
夏至日鋼混組合梁混凝土板溫度場日變化見圖5。可知,兩個位置橋面板頂面溫度最大值分別為40.39、40.97℃,沿板厚方向溫度分布規律相同,腹板對混凝土板溫度豎向分布的影響很小。

圖5 夏至日鋼混組合梁混凝土板溫度場日變化
不同位置混凝土板板厚溫差見圖6。可知:橋梁中心線處的豎向溫差大于兩側腹板處的豎向溫差,且兩側腹板處的溫度差基本一致;橋梁中線處、腹板處頂板板厚豎向最大溫差分別為11.67、10.75℃,均發生在13:00。由于鋼材散熱較快,與鋼腹板上翼緣接觸的混凝土溫度更低,使得腹板處的混凝土板板厚溫差小于橋面板中心線處的板厚溫差。

圖6 鋼混組合梁不同位置混凝土板板厚溫差
建立雙工字形主梁的鋼混組合梁有限元模型,橋面板尺寸與圖1相同。鋼梁高2.4 m,鋼主梁頂板厚48 mm,腹板厚16 mm,下翼緣板厚48 mm。其他計算條件與2.2節相同。

圖7 夏至日雙工字形主梁鋼混組合梁頂板溫度場日變化
夏至日雙工字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混凝土板溫度場日變化見圖7。可知,除頂板邊緣以外,溫度沿橫向分布比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更均勻,混凝土頂面的最高溫度出現在15:00,最高溫度為45.5℃;東側鋼梁中心線處橋面板頂面溫度最大值為43.4℃,出現在15:00;梁中心線處的豎向溫差大于腹板中心線處的豎向溫差,頂板板厚豎向最大溫差為7.44℃,東側腹板處頂板板厚豎向最大溫差為6.12℃,最大溫差均發生在13:00,雙工字形主梁鋼混梁混凝土板厚溫差比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最大溫差小4.2~4.6℃。
太陽輻射從大氣層上界進入大氣層后會受到大氣透明度的影響,計算分析時取大氣透明度系數0.5~0.9。夏至日下午14:00不同大氣透明度系數下頂板沿板厚方向溫度分布見圖8。可知,隨著大氣透明度系數的增大,鋼混梁組合梁的混凝土頂板沿板厚方向的溫度顯著升高,且升溫幅度逐漸增大;頂板頂面比頂板底面溫度增加得快;雙工字形主梁鋼混組合梁的頂板比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的頂板升溫更快。

圖8 不同大氣透明度系數下鋼混組合梁頂板沿板厚方向溫度分布
不同大氣透明度系數下頂板板厚溫差見圖9。可知:擬合曲線的決定系數R2趨近于1,大氣透明度系數與板厚成線性強相關;隨著大氣透明度系數的增大,板厚溫度差呈線性增大,大氣透明度系數每增加0.1,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頂板厚溫差增大1.7~1.9℃,雙工字形板厚溫差增大1.2~1.5℃。

圖9 不同大氣透明度系數下鋼混組合梁頂板板厚溫差
增大風速后增加了對流換熱系數,使得鋼混梁散熱更快。選取夏至日14:00的鋼混梁溫度場進行風速的影響分析,取風速v=1、3、5、7、9、11、13、15 m/s,對應1級~7級風。不同風速條件下頂板沿板厚方向溫度分布見圖10。可知,隨著風速的增大,鋼混梁組合梁的混凝土頂板沿板厚方向的溫度顯著降低,且降溫幅度逐漸增大;頂板頂面比頂板底面溫度降低得快;雙工字形主梁鋼混組合梁的頂板比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的頂板降溫更快。

圖10 不同風速下鋼混組合梁頂板沿板厚方向溫度分布
不同風速下頂板板厚溫差見圖11。可知:擬合曲線的決定系數R2趨近于1,風速與板厚溫差成非線性強相關;隨著風速的增大,板厚溫差呈二次函數形式減小。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腹板處板厚溫差隨風速減小更快,雙工字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橋面中心處板厚溫差隨風速減小更快,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板厚溫差受風速影響更大。

圖11 不同風速下鋼混組合梁頂板板厚溫差
1)鋼混組合梁日照溫差主要分布在混凝土板厚范圍內,鋼主梁的溫度在腹板高度方向上的溫度梯度較小,除上翼緣板與底板附近,腹板的溫度梯度幾乎為0。
2)由于鋼箱主梁的存在,箱梁范圍內混凝土板升溫速度小于翼緣板范圍內的混凝土板。雙工字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溫度沿橫向分布比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更均勻。
3)箱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橋面中線處頂板板厚豎向最大溫差為11.67℃,腹板處頂板板厚豎向最大溫差為10.75℃。雙工字形主梁鋼混組合梁混凝土板厚溫差小于箱形主梁鋼混梁,最大溫差小4.2~4.6℃。
4)隨著大氣透明度系數的增大,鋼混組合梁混凝土板厚溫度差呈線性增大,大氣透明度系數每增加0.1,箱形主梁鋼混梁頂板厚溫差增大1.7~1.9℃,雙工字形主梁鋼混梁厚溫差增大1.2~1.5℃。
5)隨著風速的增大,鋼混組合梁混凝土板厚溫度差呈二次函數形式減小。箱形主梁鋼混梁腹板處板厚溫差隨風速減小更快,雙工字形主梁鋼混梁橋面中心處板厚溫差隨風速減小更快,箱形主梁鋼混梁板厚溫差受風速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