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冰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成都 610500)
色彩地理學是國外的地方民俗色彩研究的重要的研究理論之一,同時也是本課題研究模型核心理論。色彩地理學是法國色彩學家讓·菲力普·朗科羅教授在1960年創立的實踐應用型色彩理論學說,主要是研究不同地域文化下的色彩應用體系。隨后,在21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吉田慎吾將歐洲的色彩地理學理論引入日本,并著有論著《地域的色彩素材研究展示》、《都市與色彩》等。
國內對地方民俗色彩的研究呈現領域集中性的特點。學者們的研究領域主要聚焦在傳統服飾中的民俗色彩和電影中的民俗色彩這兩方面。例如有學者進行的關于蒙古族題材電影中的民俗色彩研究,通過案例的總結與分析,得出民俗色彩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和親和性這一結論,并且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借助電影這一媒介在得以模仿、復現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擴張著它的感染力。再如,一些學者系統地對涼山彝族傳統民俗色彩的研究,將彝族的民族性格和色彩置于同一維度審視考量,發現事實上民俗色彩與該民族的性格特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民族的色彩審美意向一定程度上是某一民族性格的隱喻,對色彩的偏愛本身就是一個民族群體心理活動的選擇過程。
同時學界也關注到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色彩研究;第二,對地方民俗色彩的研究領域不夠全面;第三,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脫節。這些不足之處,都是學界必須面對的問題。
成都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蜀文明,經過千年的更迭和歲月的沉淀,蜀地早已擁有著別具一格的文化氣質。對于蜀文化的探尋和挖掘也從未停止,而從色彩研究的角度切入,更是可以開發出成都民俗文化全新的內涵。色彩是一種極具張力的表現形式,人們對于色彩的理解本身就已經融入一個民族的底層血脈中。所以通過民俗色彩研究,既能分析民俗文化的外顯形式,又能深挖出經過時間熔煉的民族文化特征。基于此,課題組的研究思路如下:研究的基本思路:前期通過閱讀大量歷史文獻、收集考古資料,對當地的民俗風情有一個基本了解,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實地的考察以及人物訪談。以色彩地理學理論為基準,對研究領域進行測色記錄、取證、歸納、編譜、總結地域性民俗色彩特質,架構色彩體系。
經過多方論證,課題組將最具成都地方民俗色彩代表性的領域—民俗環境和民俗活動作為此次課題色彩研究的核心對象。民俗環境包括:歷史建筑、地域氣候、生活環境等;民俗活動涵蓋:傳統手工藝(蜀錦、蜀繡、漆藝)、傳統戲曲(川劇)、傳統文娛(燈會、花會、麻將、茶藝)等。通過文獻綜述法、抽樣調查法、調查研究法、實地實物考察等方法對研究區域進行研究。
灰色,是成都民俗環境的代表色,這與成都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城市氣質有著密切的聯系。
成都位于盆地西部,北邊有山脈阻擋,冷空氣多半隔絕在外,因此成都全年氣溫不會有強烈幅度的波動,處于平穩中有升降的狀態,因此成都從氣候開始便帶有一種從容的氣質。而又因為其常年雨稠、無風,所以在這從容中又添了一些平和悠然。所以成都不適合用過于明艷絢爛的顏色,這樣的顏色太過于輕佻,會破壞城市的氛圍和節奏。從尋常巷陌蔓延至日常生活,炊煙升起霧蒙蒙的灰,巷陌街道清麗淡雅的灰,表達著從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因此,成都雖然在逐步走向現代化的同時,也堅持著屬于成都的城市審美。在2013年出臺的《成都市建筑規劃設計導則》中將灰色、暖黃色、磚紅色作為成都市建筑的主要色彩[1]。
成都民俗活動涵蓋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文娛等。
作為記錄成都人歷代生活方式與情趣的傳統手工藝——非遺“五朵金花”漆、秀、竹、銀、錦,這是老成都文化的精髓,它們也記錄著歷代成都人對色彩的偏好和色彩審美意向。以傳統手工藝蜀錦為例,蜀錦的色彩多以鮮艷為佳,古有“繁花似錦”為印證,這“錦”便是指的蜀錦。比如現收藏于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的宋八答暈錦便能很好印證這一特色,它使用了十余種不同的色彩組合形成“色光疊暈”的獨特視覺效果,規則嚴謹、繁而不亂,五光十色,呈現出莊嚴雄渾的氣派,達到了錦類布色極高的藝術效果[2]。再比如唐代“天藍地牡丹錦”也是較為典型的代表,在鮮艷奪目的天藍地色上,用深綠、淺綠、紅、粉紫、淺黃等顏色交錯使用為花卉的顏色,再以退暈手法來處理,使作品色彩華麗,主題突出,色彩層次豐富、華美富麗。
成都也是中國漆藝最早的發源地之一,發軔于商周,成熟于漢,興盛于唐,綿延于宋、明、清而不斷發展,歷史悠久。發展到當代,成都漆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例如雕花填彩、銀片絲光、鑲嵌描繪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漆器所用的顏料,以天然的顏料、礦物、色粉、金屬箔片、玻璃等為主。它們本身就有自己的顏色屬性,而且顏色也比較豐富。例如天然大漆雖本身不具有顏色,但是在經過刷涂這一工序之后,便會慢慢呈現出暗棕色或暗黑色的效果,而這樣的顏色往往傳達出厚重、深邃、質樸的情感。[3]在漆器色彩語言體系中,朱紅色則具有豪情外放、喜悅歡慶的色彩魅力。
成都地區的傳統文娛川劇中的色彩也極為豐富。每一種戲劇在產生之初,總是會先受到地方民俗色彩習慣的影響,并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色彩特點。因此,民間色彩的最初取舍,主要是出于人類的天性,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快樂的追求。在封建等級森嚴、由儒家色彩觀念主導的封建時代,顏色的特殊符號成為區分高低貴賤、尊卑的重要手段。許多戲迷可以通過這些色彩判定出人物的身份及互相的人物關系,這也是戲曲的一大特點之一。在川劇臉譜中,有各種類型,各種人物,各種表情的臉譜,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而在色彩的運用上,也是有一定的講究。每種不同顏色的臉譜,代表不同的角色和人物性格。在川劇臉譜中,一般用紅色來代表“赤膽忠心”的形象,比如關羽;黑色多用于指鐵面無情、正直的人,例如包公;白色多指冷酷無情、陰險狡詐之輩,例如曹操;綠、藍多指草澤英雄、綠林英雄,例如單雄信。金、銀、灰色則是虛幻的神秘色彩,常用于代表佛、神、仙、妖、魔等人物。
對于地方民俗色彩最好的傳承方式和態度,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現代應用價值,讓地方民俗色彩為現代生活、經濟發展服務,可被使用領域:成都地方民俗文創研發、成都市城市色彩規劃、成都市生態環境的營造以及成都市古跡古物的修復等。
每個地區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和人文背景,積累出獨有的文化美和地域美。由于生產生活方式、地方風俗與民族氣質等的不同都會影響人們的色彩喜好,因而在對城市色彩研究中也需對地方民俗色彩加以 考慮。
例如,在成都市棗子巷特色街區的改造項目中,建筑風貌的色彩表達展現了成都地方民俗色彩的特征。建筑立面作為街區特色的主要展示面,承載了街區的文化記憶和市井風貌。“民國風貌”作為棗子巷典型的時代特征,被定為風貌改造的基調,以灰色和磚紅色為主色調、白色和淡黃色為輔色調來表現民國時代的特征,以大面積灰色、磚紅色為主基調,灰白色、米黃色為輔助色調,散發濃厚的川西古韻風味,與青瓦灰墻的寬窄巷子街區相輔相成(圖1)。
色彩是文創產品研發、包裝設計的重要元素,當品牌擁有專色時,就如同擁有了自己的專屬名,例如蒂凡尼藍、愛馬仕橙。對于成都本土的品牌設計、文創產品研發、包裝設計而言,獨特的地方民俗色彩文化無疑為它帶來諸多靈感,也是企業及其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營銷策略的重要措施。
2019,一家名為“包容說BAORONGTALK”的時尚箱包品牌與成都漆器廠合作,推出了一款女士皮包,品牌方以“非遺時尚”為核心,將大漆工藝新穎地融入皮具設計,包面色彩一共有兩款,分別是綠色和紅色,來源于成都紅墻竹林的色彩縮影。這款皮包是現代新銳設計與傳統漆藝的創新結合,將東方底蘊的品味與氣質彰顯得淋漓盡致。也讓成都漆藝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被更多人了解(圖2)。

圖2 包容說BAORONGTALK“非遺時尚”為核心的時尚箱包(圖片來源:網絡)
對于文創產品的包裝也需要許多考量,設計不能只停留在視覺的層面,需要更多維度考慮產品、品牌、文化、城市之間的關系。地方民俗色彩的應用對于文創產品包裝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包裝設計的過程中,關于地方民俗色彩的應用必須要求設計師對于本地域的民俗色彩產生充分全面的了解,從而在包裝設計中對民俗色彩進行合理的應用,發揮民俗色彩的重要作用,而這些代表著地方文化的產品包裝,對于地方文化的傳播是非常有效的抓手。
2021年,萬仟堂基于對三星堆文化的傳承與熱愛,研發了一套對話古蜀文化的陶器產品,復刻青銅大面具的設計語言,采用和青銅器制作相似的古法陶器工藝,從產品色彩到包裝色彩,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三星堆青銅器的典型色彩。青銅器,是一種銹色銅器,剛剛被鑄造并非是青色,表面的銹色其實是一層“腐蝕覆蓋殼”,與其埋藏地下的水、空氣和礦物質成分有很大的關系,有青綠色、紅色,也有色黑如墨的“黑漆古”。民間有一種說法:“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圖3)

圖3 萬仟堂“三星堆”主題茶具(圖片來源:網絡)
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還需要不斷創新。這家位于成都寬窄巷子的好利來1992概念店,便在對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做了有趣且有意義的嘗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巴蜀系列產品設計和包裝設計。在這個穿古越今的主題設計中,可以感受到好利來呈現出的創意——戲說臉譜、熊貓說唱、巴蜀宮燈等,將成都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并呈現到外表,將成都韻味相關的典型元素與西點進行融合,這種突破創新帶給消費者尤為特別、親切的感受和消費體驗。在產品色彩設計和包裝色彩設計上,并沒有完全復制成都民俗色彩,而是將民俗色彩的意向進行提煉和運用,例如“川劇熊貓”的色彩設計中色相來源于川劇元素,但對整個色調進行了變調,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取向。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迸發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與想象力 (圖4)。

圖4 好利來寬窄巷子店產品設計及包裝設計(圖片來源:網絡)
在室內空間設計中吸取地方民俗文化的精華,并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的案例較為常見,特別是在商業空間的室內設計中,民俗元素、民俗色彩的應用手法非常豐富。例如:成都斗鎏火鍋店、好利來寬窄店等。好利來寬窄店用木門柴扉與流光金屬的結合,成都地區獨有的個性元素和賽博朋克大膽交織,琉璃磚瓦、灰底熒光綠,透出超現實時空碰撞的奇妙魅力。斗鎏火鍋門店外觀則以紅色為主要配色,店內的設計以燈的形式作為延展元素來修飾,以金屬質感材質搭配現代化的彩色燈,門內的設計還融合了地方傳統元素,我們可以看到燈籠狀的吊燈以及中式屋檐等。
從民俗文化中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哪怕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工技法,也能從其背后領略到一個民族的智慧。所以對于民俗文化,我們應始終抱以敬畏之心前去探索,從一個又一個細節中品味其深藏的內涵。而民俗色彩正是我們了解民俗文化的窗口和工具,每個地域都擁有著不同的民俗文化和民俗色彩,所以我們應該去探求這不同背后的豐富性,繪制精美的民俗文化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