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大家去醫院里體檢時,一旦頸動脈B超查出有頸動脈斑塊,就會變得很緊張:是不是很危險,是不是會有腦梗風險?其實大可不必驚慌,大部分的頸動脈斑塊沒有那么危險。
人體頸動脈醫學上稱為頸總動脈,左右各一,分別經過左、右胸鎖關節的后方,沿氣管和喉的外側上升,至甲狀軟骨上緣處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在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的分岔口,血液流經這里時分成兩股,由于長期的血液沖擊,容易對頸動脈內膜造成損傷,血液成分侵入受損的動脈內膜,就會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頸動脈斑塊就很危險?并不是這樣的,要根據斑塊的回聲、厚度及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來區分。隨著年齡增長,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增高。60歲以上的體檢人群中,超過半數人有頸動脈斑塊。但大多數是扁平的頸動脈斑塊,危險程度并不高。
既然不代表一定有危險,查頸動脈斑塊又有什么意義呢?頸動脈斑塊對于我們了解血管健康與否很有幫助。它通常可以作為人體動脈的一個典型代表,反映出人體動脈的整體健康狀態。
哪些情況下需要特別關注頸動脈斑塊呢?如果本身有三高、吸煙、肥胖等危險因素,再發現有頸動脈斑塊,就要特別注意了。在這種情況下,斑塊的進展速度會加快,性質也會不穩定,若是破潰就容易形成血栓。若是超聲結果顯示為“低回聲”“混合回聲”等不穩定的軟斑塊,就要及時干預。
總之,若檢查出頸動脈斑塊,要請醫生來評估斑塊是否危險。若醫生說有危險,最好及時治療。若是較為安全平穩的斑塊,不必太過恐慌,但也不能放任不管,需要及時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定期檢查,遵醫囑吃藥。一般斑塊是難以完全消除的,但吃藥可以使得斑塊的體積縮小,性質穩定,不易破潰,變得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