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品
(上海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34)
我們已經進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偉大歷史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很好地詮釋了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規律。中國式現代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現代化,這是不同于西方的、由我們“獨創的”一條人間正道。為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兩個結合”在多個場合被反復強調。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兩個結合”,其中“第一個結合”已經被學界反復論證,本文主要闡述“第二個結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有重要的歷史、理論與現實邏輯,也有其鮮明的邏輯指向。
馬克思主義沒有在它的出生地資本主義土壤中開出絢爛之花,反倒在貧瘠落后的東方國家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開辟出一條恢宏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路。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1]中國共產黨人通過革命斗爭把馬克思主義的種子、社會主義的種子播撒下去之后,這種子就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中生根發芽,成為中華文化新的內容。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意蘊所在。馬克思主義在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上生根發芽,煥發出強大的活力。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使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時也使人們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兩者結合的重要作用,他的《矛盾論》《實踐論》就是兩者結合的典范之作。毛澤東認為沒有先進文化武裝的國家是不可能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的,要打破使人民群眾愚昧無知的舊文化及其體系,要建設一個新文化滋養下的社會文明、人民開化的先進的中國,為此制定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4]534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并比喻為“小康之家”,而“小康”這個名字的意義正來自《禮記·禮運》;他將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這是他對《禮記·禮運》中的“小康”社會理想的創新發展,應用于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設定,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鄧小平根據國內外輿論環境變化,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實踐機遇,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兩個方面同向發力,將文化建設提升至和經濟建設同樣的高度加以大力發展,把文化影響力看成評價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江澤民同志在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凸顯“中國特色”,這是守正創新精神文明的精神支撐,也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慶祝建黨70周年提出的關于文化發展的莊嚴承諾。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并且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5]。這里明確了文化建設的“三個面向”,強調了文化的現代性、世界性、未來性,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還要培養“四有”公民,繼承和發展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提出要重視中國傳統德治文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胡錦濤同志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6],他借鑒傳統文化“和諧”理念和“和合文化”精神,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是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營養基礎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最深刻的一個時期。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將傳統治國理政智慧運用在國家治理之中,他多次以傳統文化及其治理智慧作為學習主題。他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7]119。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多次強調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他還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為主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實際行動上,人人以身作則在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從而更好地推動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這充分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思想資源和文化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獨特而又重要的貢獻,是在中華民族漫長而悠遠的歷史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有著吐故納新、開放包容的特質。一部中國近代史既是中國人民的屈辱史,又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東方,在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時,沒有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舍小家為大家”“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大歷史作用,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1]。同時,他也指出馬克思主義“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1]。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內在統一性、高度契合性,這為二者相互融通提供了重要的學理基礎,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依據。“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不僅為中華民族的成長發展壯大提供精神養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提供肥沃土壤。因而“兩結合”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與馬克思主義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認識客觀世界、未來理想社會的構想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種內在思想的一致性,使馬克思主義能夠以一種更加親切的方式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上,并源源不斷地孕育出新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社會,中華文化也追求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有某種內在的一致性。“大同”出自《禮記·禮運》,儒家認為理想社會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在這種大同的理想中,沒有私有制,所有人都在為社會工作,而非“為己”;社會對老弱病殘給予關懷,對子女進行公共養育,全體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充分發揮其才能的機會;沒有任何特權,也沒有世襲制度,“選賢任能”,國家有著良好的治理;社會治安穩定,“夜不關,道無漏”;各國友好往來,“講信修睦”,沒有任何戰爭,也沒有任何陰謀。
馬克思所構想的理想社會,是全人類的自由與完全的解放,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與《禮記·禮運》中的理想是相通的。習近平總書記用中華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鄰”等以深刻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等為弘揚民族精神提供理念支撐,這些都是成功詮釋“兩結合”的生動事例。
為了實現這種理想的社會,中外許多人士都進行了艱辛探索。可惜的是,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封建落后制度等各方面的局限,古人未能找到一個明確的實現理想社會的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更替的基本規律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生產關系得以變革,使社會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也使古代“大同”理想具有了實現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消除了理想和現實的隔閡,使人民的愿望和客觀現實相結合,從而為實現社會理想提供了現實途徑。大同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是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的重要歷史依據和文化根源。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思想是高度契合的。毛澤東同志將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實證與考據方法進行創造性轉化,賦予“實事求是”新的內涵,用以揭示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本質;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強調“實事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包含了豐富的唯物論思想,比如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南朝范縝在《神滅論》中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馬克思主義批判唯心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包含了類似的思想,如《管子》認為,社會的禮制道德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產水平之上,“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這種堅守人民立場、“為絕大多人謀利益”的群眾史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是相通的。毛澤東同志對中國傳統“民為邦本”思想進行了改造,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銅墻鐵壁”的著名論斷。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有利于”觀點,其著眼點就是“有利于民”。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著眼點也是人民。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追求以人為本,著眼點也是利民。習近平總書記不但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而且還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結合,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論斷。他還引用《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典故,“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來說明我們的根基、血脈、力量都在人民這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真理性命題。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足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共鳴,中國產生了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例如李大釗、陳獨秀等,在他們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信仰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被一代一代地繼承下來,馬克思主義最終在中國扎下根來。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強調矛盾的對立統一,認為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也能變成壞事,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禍福相倚,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辯證法思想。《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論語》更是包含深刻的辯證法智慧,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以及“過猶不及”等。馬克思強調質量互變規律,認為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很多這種思想,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有關主觀能動性的思想,在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有同樣的表述,如《禮記》“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毛澤東《論持久戰》亦曾引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4]495他的《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充分汲取中國古代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有機結合的典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在價值目標、辯證思維方式、唯物史觀、辯證法思想等方面的一致性,是我們走通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有力保障,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所追求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目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求大同”“天下為公”,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實現共產主義”價值目標是高度一致的。人民至上的群眾史觀、“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理想情懷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必然產物。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同于“國強必霸”的西式現代化道路,而是高質量的、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新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障和必然選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發展誤區,讓科學社會主義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成功開辟出一條不同于西式現代化的新路。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8]315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但是當下中國人民精神的重要來源,也是培育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保障。“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8]312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國家除經濟、政治能力外的一項重要實力體現,集中展示了一個國家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實現現代化,不但能夠為我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精神養分,增強我國在文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還能夠以中華文化歷代傳承的文明智慧為基礎,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1]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保證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的文化基因。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文化自信正在一步步加強,這也是中國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實現文化強國之路的重要保障。這種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不是單純的物質文明的現代化,而是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中的全方位現代化。“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8]315,一個國家的治理制度與其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道路,就必須把中國的問題放在第一位。幾千年來,中國人民走過的是一條有別于他國的文明發展之路,我們能夠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絕非偶然,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兩者的結合有利于推動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國式文化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和文化自信是精神文明現代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文化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中挖掘思想方法、理想道德之策和治國理政的智慧方略,并從中汲取和塑造人文精神。因而,兩者的結合關乎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如何實現及其實踐問題。
第一,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注入“精神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突破自我視角,更新呈現方式,延續文化基因,展現現代魅力,使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更深層次上解放思想,激發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活力,促進文化軟實力以及影響力的全面提升。同時,也使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進一步提高,在國際舞臺上更能表達中華文化魅力與內涵,有助于通過“中國特色”的文化表達、價值創造和意義建構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
第二,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到文化自信,積極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文化自信要求我們要有一分為二地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為此,我們既要反對打著“弘揚傳統文化”旗號,實則宣揚的是封建的、落后的道德和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又要反對否定中華文化,進而否定中國歷史的文化虛無主義。我們要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中國式文化現代化不僅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體現了現代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而且突出了“中國特色”,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整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有了更鮮明的特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把它作為發揮“中國特色”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制高點,有助于增強全民的文化底蘊,有助于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實現。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助力夯實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基礎,是我們應該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要展現我們作為大國的成熟與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對自己的道路充滿自信,需要通過“兩結合”進一步完善中國的道路與制度。不管是文化復古主義,還是文化虛無主義,對中華文化都沒有采取正確的揚棄態度,不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是要么全盤接受、要么全盤否定,這樣就背離了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初衷。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與中國的現實相適應,探討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之路,就顯得尤為重要。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才能更好地結合?進而實現中國式文化現代化?
第一,要加強黨對文化的領導。復興中華民族必將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前提,中國共產黨從創立之初,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擔當起復興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苦難輝煌的百年黨史,也是中國百年文化復興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保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性質和歷史使命決定的。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作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是在中華大地上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因而不應該也不可能脫離中國的歷史文化土壤,割斷與中國歷史的聯系,而是必須立足中華大地,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看待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始終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而不是別的性質的政黨,是中國的共產黨而不是別的國家的共產黨,由此也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雙重“身份屬性”,其辯證統一的豐富內涵生動體現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如果把中國共產黨雙重“身份屬性”割裂和對立起來,就會陷入文化復古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泥淖。事實也是如此,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大地,善于發現和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中的不同變化,善于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帶來的新要求和新變化,不斷地促進馬克思主義和我國的基本國情、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古老的文化不斷煥發生機。在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明確提出領導權歸屬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負責任大黨的角色定位,自覺舉起復興民族文化的大旗。新時代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扎實推進和實現文化強國目標,而實現中國式文化現代化,亦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題中應有之義。
復興中華文化、實現文化現代化、實現文化強國目標,這是由黨的天然文化使命決定的。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共產黨從中汲取養分,積極構建符合時代主旋律要求的新文化。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農民階級、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都無法擔當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大任,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擔負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領導力量,并且始終引領著中國文化建設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近代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肩負起中華文化發展和復興這一歷史大任。原因無非兩點:一方面,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核心領導地位保證了高效率協調統籌各方力量,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國家辦事拖沓的痼疾,真正實現黨一聲令下,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另一方面,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核心領導地位可以保證文化發展成果的統籌分配,實現分配公平正義,讓人民在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有助于保證中華文化的復興和保證現代化的人民性。
第二,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善于激活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助力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整理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和闡釋、提煉和展示。
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采取一分為二的揚棄態度,既要反對文化復古主義,又要反對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主張對傳統文化全盤肯定,并提出“回到孔子”“儒學復興”“以儒代馬”的錯誤主張,故步自封,陳陳相因,這是沒有處理好“創新”的關系。文化虛無主義借否定傳統文化,否定、歪曲中國的歷史,混淆視聽,消解文化自信,這是沒有處理好“守正”關系。因而,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實現,需要我們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我們不能無視中華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和局限性,因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限定詞“優秀”很關鍵。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歷史局限性,是我們黨堅持大歷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必然結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7]35,追求創新,追求傳承,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進步。
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從不同側面進行了列舉,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引用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1]等。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作為中國式文化現代化之重要支撐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在國際社會有著不可小覷的感召力,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具有人類社會公認的價值理念、合理的道德內核以及協和萬邦的政治智慧。
我們要系統整理和挖掘、深入研究和闡釋、準確提煉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摸清楚我們自己的“文化家底”,認真做好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諸多基礎性工作。“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制度所堅持和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也是兼收并蓄中華文明與人類現代文明發展成果的集中體現。
以當前的實踐需要為中心,積極精準挖掘傳統文化中利于當下實踐需要的素材、資源和價值理念,賦予其時代意義。同時,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通過多種多樣的傳播媒介和傳播形式,把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出去,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而影響并引領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通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推動文化現代化,全面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7]314
第三,“兩結合”要求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都要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1]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意味著馬克思主義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必然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國現在已由小康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變,“文事隨經濟、政教而變化”,這必然要求傳統話語要實現向現代話語的創造性轉化。歷史是向前發展的,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那些與中國式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態治理的發展存在著不相協調、不相適應之處,也應與時俱進地進行創造性轉化,以期獲得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明確提出了工作重點、對象、途徑、目標等具體要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能無的放矢、脫離實際,而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并運用到我們正在從事的實踐中,充分發揮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為解決今日中國和當今時代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服務,不斷開創新局面。
第四,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我們還必須奉行人民至上的原則。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主體,新時代人民群眾渴望更好地生活,我們需要一以貫之堅持人民至上原則。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的主邏輯,堅持人民主體性是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的主要遵循,也是貫穿于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的主線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10]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具有的豐富思想意蘊的一種深刻的詮釋,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把兩者結合的偉大創造,中國共產黨人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的杰出貢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價值。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就沒有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要想取得持久的成功,還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科學和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必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方法論指導,進行鑒別與分析、取舍與揚棄,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得到傳承和弘揚。可以說,二者是辯證統一、交織共振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和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質上也就是把兩者有機結合,從而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并以文化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