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愛冬
在商品蛋雞養殖過程中,蛋雞120~140日齡相繼開產,160日齡時產蛋率可達50%左右,180日齡后可上升到80%,200日齡時產蛋率可超過90%,產蛋率不斷提升,超過90%后逐漸平穩,維持時間較長。然而,實際生產中有不少養殖戶反應,蛋雞開產后產蛋日齡延后,190日齡時產蛋率才會達到80%,產蛋率上升緩慢,產蛋高峰期也達不到90%。那么,產蛋率上升緩慢、無產蛋高峰期,產蛋高峰維持時間短的原因是什么呢?經查找原因并分析,出現這種情況是由飼料、飼養管理、疾病等方面原因所引起的雞只機體發育不達標、生長發育受阻、生殖系統發育不良而造成的。
一個平衡全價的日糧飼料能夠給雞只機體提供日常所需的營養物質。根據蛋雞的品種、年齡、生長發育階段以及產蛋率的不同,科學計算蛋白質、能量、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進行配制,以便滿足蛋雞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如果飼料中蛋白營養含量不足,鈣、磷等微量元素比例不合理就可能會引起營養性疾病,這樣就會造成蛋雞的產蛋率上升緩慢、產蛋高峰時間短、無產蛋高峰情況出現。
由于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價格不斷上漲,有的養殖戶開始使用低價的原料,如使用變質發霉的玉米、未經脫霉棉籽餅或者菜籽餅、劣質豆粕、蛋白含量過低的雜粕、劣質魚粉等變質、劣質飼料原料,造成所用飼料原料達不到蛋雞生長發育所需的正常標準。飼料氨基酸和維生素含量不足,可使卵巢萎縮、卵泡發育不良,導致產蛋率下降和無產蛋高峰。
劣質和變質的飼料直接導致蛋雞的適口性變差,造成采食量下降,加之存在給料量不足或采食不足的現象,致使雞群到開產時間體重達不到標準從而影響產蛋率;特別是8周齡前和18周齡的體重達不到標準,均勻度也差,不能適時開產,造成產蛋上升緩慢,產蛋高峰延遲,高峰期維持時間短。
部分養殖戶使用含水量、含鹽量大的飼料,降低了飼料營養含量,因而達不到雞群對營養的需求,造成雞群生產性能下降,歇產。
正常產蛋雞每日合理的光照需求為14~16小時,光照時間恒定可以有效刺激和維持產蛋平穩,調節育成雞的性成熟度和開產的整齊度。產蛋雞適宜溫度為15~25度,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影響飼料報酬的高低。蛋雞適宜的相對濕度控制在45%~70%,雞舍內濕度太高或者太低,會引發雞群產生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雞群的正常生長發育。
根據產蛋雞的品種、日齡合理安排飼喂時間、飼喂的次數和飼喂方式,避免雞群生長發育不良、成熟均勻度低,造成產蛋率不高。
雞舍通風條件良好,可以降低有害氣體濃度,氨氣濃度<15ppm,硫化氫濃度<10ppm。
在養殖過程中,盡量避免雞群產生應激刺激,如疫苗反應、藥物反應、驚嚇、噪音、氣候驟變、光照不穩定、更換飼料等應激反應。
雛雞時患某種疾病,如育雛、育成期患過傳然性支氣管炎,剛開產雞群感染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細菌性疾病,使卵巢、輸卵管損傷或者不發育,卵泡變形、稀少,造成生殖系統發育不良,嚴重影響產蛋率和產蛋高峰。
育成期疾病的隱性感染。如開產前,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差,使得產蛋雞在21周左右感染隱性新城疫,造成雞群在產蛋高峰期抗體水平低下,容易造成產蛋率上升緩慢或者無產蛋高峰情況。再如,產蛋雞患有溫和型禽流感,僅僅表現有輕微的呼吸道癥狀或者不表現其他的癥狀,但會出現白殼蛋、沙皮蛋,薄殼蛋,雞蛋品質差,產蛋率低。
輸卵管炎不僅會影響產蛋率,還會影響雞蛋的品質。輸卵管炎常常出現血斑蛋、糞斑蛋或白殼蛋等,因此每隔1個月左右要定期對卵巢或輸卵管進行消炎,避免因為輸卵管炎癥而造成的產蛋率不高,甚至出現產蛋率下降。
寄生蟲病的影響。蛋雞產蛋過程中常見的寄生蟲有雞絳蟲病、蛔蟲病、球蟲病等。寄生蟲病常會出現血斑蛋、沙皮蛋和薄殼蛋等癥狀,導致蛋雞產蛋率上升緩慢甚至產蛋下降。
一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蛋雞品種,熟知該雞的生產性能。二要根據蛋雞的生長發育特點,飼喂優質飼料,確保雞群對營養的需求。三要做好養殖場日常管理工作,做好相關記錄、檔案,為養殖各個環節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四要及時檢查雞群,特別是育雛、育成期患過傳然性支氣管炎的雞群,及時淘汰假母雞,產蛋率才會提高。五要做好消毒滅源工作,制定有效的消毒程序,避免外界病源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