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 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進入新時代,中國科普事業肩負著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使命,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協同發展中,讓公眾理解科學,讓科學普惠人民,以更加強勁的科學普及之翼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普工作,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圖書出版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一段時間以來,市場上涌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滿足讀者需求的本土原創科普作品;與此同時,一些引進版科普圖書以其先進的科學理念、精美的內容呈現等特點受到讀者青睞。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著力加強精品化生產和品牌化建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圖書精品。
科普出版工作中,專業出版社積累了豐富的內容資源和作者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應立足各出版社的優勢領域,從品牌化建設視角出發,策劃、開發獨具特色的選題。
以蘇科社為例,長期以來,蘇科社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以及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專業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在生命科學、天文學等領域積累了專業而豐富的作者資源,在此基礎上,策劃出版了一批得到市場認可的科普精品圖書。
打造品牌,引進優質科普作品。2005年,蘇科社敏銳捕捉并密切跟進尊重科學、崇尚知識的思想潮流,推出了“青鳥文叢”。這套書以探索生命奧秘、關愛生命、保護生態為主題,滲透著“生態文化”理念,突出了“人、自然、生命”的和諧之美,引進了道金斯、古爾德等一批世界著名科學家的科普作品,并邀請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學術專家進行翻譯,出版了《奇妙的生命——布爾吉斯頁巖中的生命故事》《大象之耳——自然法則與生命的秩序》《信天翁的眼睛——尋訪海洋生物的世界》《祖先的故事——生命起源的朝圣之旅》等一批備受關注的科普作品。“青鳥文叢”這一科普品牌在讀者中得到了一定的認可。
緊盯一流,孵化原創科普精品。從服務黨和國家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發展的大局出發,從科普圖書的市場前景出發,專業出版社更要緊盯國內科技創新的最新趨勢,“以我為主”孵化原創科普精品。在此思路下,蘇科社推出了一批國內一流科學家的科考筆記,如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周志炎院士主編的《遠古的悸動——生命起源與進化》為代表的“遠古系列”;著名滇金絲猴保護專家龍勇誠先生主編的《守望雪山精靈——滇金絲猴科考手記》;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胡錦矗先生主編的《尋蹤國寶——走近大熊貓家族》等。
加強合作,布局專業產品線。在聚焦專業領域、發揮專業優勢的基礎上,更要布局產品線的開發。蘇科社在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重點領域著力打造自然科普、人文科普和少兒科普產品線。如自然科普產品線,與國際一流品牌合作,聚焦地球科學、生命科學、天文學,出版了《藍色星球II》《珍稀動物全書:美國國家地理“影像方舟”》《國家地理珍稀鳥類全書——世界瀕危物種的最后影像》《宇宙全書——國家地理新視覺指南》《BBC人體如何工作——照顧好你的身體》《NASA自然百科:認識宇宙》《BBC科普三部曲》等引進版科普作品。圖書資源高端、稀缺,視覺呈現精美,收獲了一定的市場認可度。人文科普產品線,則將人文思考帶入科普領域,推出了一批優質的原創科普精品。如《芳華修遠》《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將植物科學畫這一珍貴的表現形式從科研機構推向讀者,掀起了一股以藝術的方式讓讀者認知自然、認知科學的熱潮;再如以“輕閱讀”為特色的“手繪自然書系”,結合科學知識的專業描述和精彩的手繪圖,既展現了科學之真、也傳達了自然之美,吸引了廣大年輕讀者,讓其在愉悅和美感中受到科學熏陶,培養觀察自然、體味人生的生活態度。該系列陸續推出《遺世獨立: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筆記》及《筆落草木生》《擷芳:植物學家手繪觀花筆記》等作品,其中《遺世獨立: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筆記》獲得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圖書”,《筆落草木生》《擷芳:植物學家手繪觀花筆記》獲江蘇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
高質量的精品科普圖書必須重視圖書的呈現形式,要堅持精品意識,重視內容、圖像的高品質以及圖書裝幀設計的一流品位,讓精品圖書有精致“品相”。這需要在內容提升與版式設計上下足功夫,力求把每一本書打造成內容價值高、視覺沖擊力強、裝幀設計美的高品質圖書。
內容上,力求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以《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為例,潛心三年深入整理,由植物分類學家和著名植物畫家聯袂主編,100位文字作者參與撰稿,20位研究員參與審稿,收集了5代植物科學畫師在百年間繪制的精美物種肖像,精選了680余幅精品畫作,[2]采用目前最為前沿的植物分類系統——基于分子生物學的APG Ⅳ系統進行編排,同時系統梳理了中國植物科學畫的百年史。精美的植物科學畫和知識性的文字相結合,與內容渾然一體的高水平裝幀設計,成就了一部視野寬廣、內容厚重,有溫度、有色彩、有情懷的科普佳作。鑒于內容上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要求,裝幀設計必須上水準、有創新。國際著名平面設計師趙清潛心創作,為成書添彩。全書的色調飽含草木大地的氣息,四種不同質地的輕薄藝術紙使得這本908頁的重磅之作具有意外的輕盈手感。為盡可能還原手稿資料的豐富靈動,在嚴謹編排的基礎上形成恰到好處的留白。開篇的解讀部分以木色紙張印刷,介紹了植物科學畫的起源和背景;內頁單色與彩色對等的版式,系統展示了精選畫作的多樣性;文字運用了橫豎結合的排版,清晰有序,一目了然;書中收集的精美作品,清晰地勾勒出萬千植物的婀娜倩影;末尾收錄的圖像簡史,則又回歸了初始的木色,構成了完整的歷史回溯。這些精心設計將整本書推向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新高度。
形式上,力求內容與技術優勢互補。由新華社編寫的《60萬米高空看中國》(獲“2020年度中國好書”),以衛星圖像的獨特視角,體現了本書的獨創價值。圖書以“一省一脈絡,一地一經緯”為主線,呈現了全國34個省區市的自然地理區位和突破性變遷,保證了內容的權威性。全書精選了200余幅專題地圖與衛星影像,[3]從太空高度、歷史角度、區位精度、時代維度,涵蓋農業、經濟、城市、交通、能源、工業、生態等方面記錄祖國大好河山,特別是從太空貫穿至地面“一鏡到底”的俯瞰鏡頭,最長近兩米的拉頁設計,呈現出震撼人心的視覺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借助AR增強現實技術與遙感衛星技術新成果,紙質圖書與互聯網數字技術有效嫁接,在這部書中得到了較好體現。
理念上,力求學術與科普兼容并蓄。科普出版既要守科學之本,又要思閱讀之便,在內容創作與設計理念上就要盡力保證學術價值與科普閱讀的平衡。獲2019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出版的 《山川紀行:第三極發現之旅——臧穆科學考察手記》,是國際知名真菌學家臧穆自1975年參加我國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起30余年間留下的野外科考日記,被譽為“當代生物科學界圖文版的‘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體現了一位精神世界豐富深邃、趣味廣博的中國科學家眼中的大美中國,有著珍貴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為了保證圖書的精益求精,僅手稿的錄入、校勘就經歷了兩年多時間。相關專家依照各自專業所長,對種子植物、真菌、地衣、苔蘚的拉丁學名進行了翻譯和校勘,充分保證了這本書內容的精良。同時,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圖書在盡力保持手稿原貌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收集了臧穆的大量科考及學術生涯照片,更鮮活地與日記相互印證,在版式設計上采用橫開本,將日記原稿掃描件居中展示,經過專家整理校勘的內容居于兩側,方便讀者閱讀對照。在專家團隊和編輯團隊的心血澆灌之下,圖書內容更為深厚、立體,得以高品質出版。
在得到一定市場認可的基礎上,深挖搶占高端資源,是科普出版深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筆者認為,在專業出版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強化與國際一流品牌的長期合作;另一方面,更要搶抓國內高端資源,攜手專業科研機構共同開發科普產品。
強強聯手,提升出版品質。與高端、權威科普機構和重要傳媒機構合作,可以有效保障書稿來源的高質量。如蘇科社與BBC、NASA、美國國家地理等全球頂級科普品牌資源合作,以世界一流精品科普圖書為目標,搶占高端資源。先后推出的《藍色星球II》《珍稀動物全書:美國國家地理“影像方舟”》《BBC宇宙三部曲》《BBC科普三部曲》《NASA深空探索: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20年全記錄》等精品自然科普圖書,獲得了不俗的市場表現。國內與新華社合作出品的《60萬米高空看中國》,以及之后的《登峰測極》《太空見證》等選題,是高品質與讀者信任的保障。
搭建平臺,夯實發展基礎。高價值的科普選題和高品質的科普出版,要想形成持續性輸出,有賴于成熟的生產機制和平臺保障。可探索通過與頂尖機構建立合作平臺,夯實未來出版發展基礎。例如蘇科社利用地緣優勢,積極與包括前文提及的科研機構在內的相關單位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搭建了“鳳凰·紫臺聯合科學傳播中心”“鳳凰·南古聯合科學傳播中心”“鳳凰·南醫大聯合出版中心”“鳳凰·蘇農科聯合科學傳播中心”等戰略合作平臺,還與南京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成立“鳳凰·南大·伯大醫療社會史研究與出版中心”。在合作平臺基礎上,積極組織策劃了《悟空傳:中國暗物質空間探索20年》《星耀蒼穹:將名字鑲上宇宙星空》《中國天文愛好者觀星實踐指南》《認識星座:打開通向宇宙的大門》《地層金釘子》《精品蔬菜叢書》等圖書項目,以及“發現·中國:走近天文學”“發現·中國:古生物大講堂”等融媒體項目,為科普板塊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打造精品的基礎上,科普出版還需要明確品牌定位、提高品牌形象、傳達品牌內涵,有意識地從品牌化建設的角度做好科普產品線規劃布局。
從2021年開始,在已有精品科普產品線的基礎之上,蘇科社進一步明確了科普圖書產品定位,強化高品質內容、高品質裝幀設計的產品特色,推出全新“青鳥科普”品牌。“青鳥科普”以“交融人與自然的情感”為理念,聚焦“人·自然·生命”,關注自然、生命等領域最前沿的科研動態,致力于用獨特的視角和貼近時代的思維,推出探索生命奧秘、保護自然生態、思考人類發展的科普佳作,力圖以新銳的知識、震撼的畫面、深邃的思考帶給讀者全新的知識和情感體驗。
“青鳥科普”重點規劃了“新知”“新覺”兩個板塊。其中,“新知”聚焦前沿知識,匯集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的優秀專家和作者,通過有趣、有料、有深度、有美感的內容呈現科學新知。這一板塊將繼續與BBC Books、美國國家地理、大英博物館、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出版暢銷科普圖書,還將與前述國內一流的科研機構、傳媒機構合作推出追蹤科學前沿、具備國際視野的原創精品科普圖書。“新覺”聚焦科學與人文的交融,重點關注科學家典范的洞見、思考,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維。這一板塊將邀請國內外科學界“大家”,結合其研究領域,向讀者闡述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給廣大讀者與頂尖學者交流思想的機會,窺見其學術精神與個人風采;還將邀請國內外優秀的新生代學者向讀者講述他們在深入前線的科考經歷中所收獲的新鮮觀點與最新思考和發現,表達貼合新銳潮流的科學見解。
此外,為進一步挖掘細分市場的潛力,蘇科社也將少兒科普納入“青鳥科普”的陣營,推出全新的“小青鳥”品牌。在持續培育主題式兒童科普讀物《科學博物館》基礎上,精心打造《神奇綠色營》《親近大自然》等高品質兒童生態科普繪本,未來還將圍繞長江大保護等生態環保重點選題,持續推出原創精品。
為了讓科普類圖書緊跟市場化營銷步伐,出版社應積極探索,開拓新媒體營銷渠道。一方面,打造重點板塊的媒體宣傳矩陣,建立包括當當、京東、天貓、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社群、新聞媒體等線上平臺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的營銷矩陣,緊隨時代發展,實施短視頻、直播等有效營銷策略;另一方面,積極挖掘各大型電商和專業電商的銷售潛力,建立市場圖書重點板塊的銷售網絡,學習、運用先進銷售模式和促銷手段,重點維護頭部品種,開展垂直化精準營銷,保證暢銷書和重點新書的曝光率。通過這些舉措,科普出版重點圖書的單品效益顯著增加。
以《山川紀行:第三極發現之旅——臧穆科學考察手記》為例,該書的專業性和高定價,決定了其小眾性的特點,恰當的營銷策略對于銷售至關重要。編輯部門與發行部門充分溝通后,根據圖書的內容特點厘定受眾人群、確定銷售渠道。在圖書上架前,聯系了與本書受眾群契合的微博科普大V,借助流量平臺,以講述本書作者臧穆的人生故事的方式先期預熱。圖書上架后,一天之內銷售超300套。在持續的定向宣傳以及讀者極高口碑的輻射效應影響之下,第一次印刷的近800套3周全部售罄。通過調研市場、研判讀者對于該書的高分評價,蘇科社對這套書的市場容量進行了討論和判斷,加印的同時安排第二輪營銷工作,利用好第一批讀者的口碑效應,通過書評、短視頻、限量贈品、直播等全媒體營銷方式,繼續擴大該書的認知度和影響力,實現雙效豐收。
精品的出版非一日之功,需要社編委會在社級層面做好頂層設計,指導編輯部圍繞產品線策劃選題,對重點項目舉全社之力投入研發。
為了更高效地打造科普精品,蘇科社除科普出版中心外,還鼓勵全社各編輯部加入科普圖書的產品線建設,集全社之力推動科普板塊發展。一是社領導親自掛帥、組建隊伍,反復錘煉重點項目。如在《60萬米高空看中國》的出版過程中,社領導親自部署推進各項工作,帶領編輯團隊多次進京研討出版計劃和細節,與專家一起對200余幅專題地圖、3D混合示意圖反復核對把關;邀請業內專家對600余頁書稿從數據精確性、內容科學性、文字可讀性等方面反復打磨,力求準確、精彩;在全社范圍召集優秀編輯投入編校工作,力求在有限時間內做到精益求精。二是從政策和培訓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原創科普圖書的發展空間。蘇科社在社內制度上,加大對原創科普圖書的扶持和獎勵力度;重視對骨干編輯的培養任用;在培訓和選題運作過程中,以引進版優秀科普為例,學習借鑒其策劃、創作、制作經驗,要求編輯以國際水準做原創科普圖書。
近年來,蘇科社通過持續的探索與深耕,一系列雙效精品圖書在國內科普出版領域推出,獲得了“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好書”等重要獎項,同時輸出了版權,成為極具潛力的發展板塊。有理由堅信,堅守精品初心、立足時代所需,始終以一流品質為目標,科普出版一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