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清 張琳英 郝旭乾
(1.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北京 100120;2.北京市昌平區水務局,北京 102200)
我國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面積大、類型多,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28%。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思路,經長期綜合治理和強化監督管理,我國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重到輕的轉變,有力保護了水土資源和林草植被,黃河等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新發展階段,水土保持工作事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美麗中國建設和民生福祉,水土保持率已被納入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因此需要進一步創新水土保持工作模式,提升水土保持工作質量和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理念和手段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當前,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保護好、治理好生態環境,提供更公平、更普惠的公共產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水土保持工作從單一治理到綜合治理,從事后補救到全過程監管,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從傳統水保到智慧水保,新時期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系統推進水土流失治理,通過面向整體生態空間,統籌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治理,將山、田、林、湖、草等要素一體考慮,采用生態化措施,一體化保護、治理和修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監管過程中,更加注重從全過程、閉環管理角度考慮,加強事中、事后全方位監管,將監管工作貫穿設計、審查、審批、施工、驗收、監督和執法等各個流程,提升了監管水平。
水土資源是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載體,有效整合好、維持好和利用好水土資源,有助于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當前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好水土流失的同時,部分地區適度發展了有助于涵養水土的特色經濟型產業,起到了改善民生的作用;不斷加強棄土石、棄渣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農村地區水土保持工作與扶貧開發、農林業發展、旅游業發展、水美鄉村建設相融合,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與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景觀設計相融合,從而推進了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促進了以水土為核心的各類要素交匯融合,破解了單一治理存在的局部性和溝通機制障礙,形成了強大發展合力,取得了更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新一代科學技術為水土保持這項傳統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促使其向智慧化方向發展。當前水土保持工作在監測感知、數據交匯、模擬演算、治理評估和監督管理等過程中越來越注重采取更加科學化、精細化、精準化的手段,通過不斷完善相關標準和制度規范,加強各層級和各部門間資源共享與更新,大幅提升了治理和管理效率。
水土保持工作堅持“兩手發力”,一方面不斷夯實政府監管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管體系,強化水土保持執法監督效能;另一方面利用好市場機制,維護市場競爭秩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治理,開放水土保持技術服務市場,培育專業化技術支撐服務隊伍,促進市場充分競爭,水土保持服務水平和質量得以不斷提升。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新的理念、思路和手段不斷融入水土保持工作中,激發了水土保持工作持續不斷創新。目前,水土保持工作已衍生出許多新的治理和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發揮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下是較為典型的4類模式。
在理念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治理好水土流失的同時,更好地維持了生態穩定性,并發揮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價值。如以生態保護為主,實施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加強林草植被封育保護[1],嚴守了生態安全底線;以生態綜合治理為主,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2-3],將水土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等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促進了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水土流失治理與資源再利用、生態景觀建設相結合,將廢土、棄渣、石料場等融入景觀設計理念[4],打造獨特的生態景觀;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經濟相結合,種植生態經濟型花卉、牧草、果蔬和水土保持林,有助于發展田園經濟,培育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助力水美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5-6],實現山更青、水更凈、村更美。
在國家“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更好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水土保持的重點工作之一。更便捷、更高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式,有助于實現服務型政府的落地生根,宗旨是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有些地區水土保持工作采用一站化的管理服務模式,如一體設計、一個指南、一個平臺、一套機制等,使工作流程更加標準化、規范化;有些政府通過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完善市場機制,推出水土保持管家服務[7-8],有效整合了水土保持工作上下游資源,理順工作機制,既能使工作高效開展、節約人力和資金成本,又有助于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樹立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服務質量。
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學技術,助力智慧水土保持發展[9]。相比傳統水土保持,科技賦能將使水土保持在監測、感知、模擬、分析和決策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如“天空地一體化”水土保持動態監管模式[10],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獲取更大范圍的高分辨率、高頻率可視化影像,自動精確定位、快速提取要素、精細比對圖斑,對疑似違規項目及時向監管部門發出預警,增強了治理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以數字孿生流域[11]為載體,通過打造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智慧水土保持業務應用體系,全面加強算據、算法和算力建設,推進實現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策,可為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供支撐。
水土保持監管理念正在實現從“被動管理”到“主動監管”的轉變,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水土保持法制體制機制,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流程監管體系,特別是對生產建設項目的監管工作尤為重要。如推出“查認改罰”全鏈條閉環管理模式,健全審批、監管、執法銜接工作機制,發現一處、查處一處、銷號一處,有效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全面推行水土保持告知承諾制,完善信用約束機制,進一步優化了審批和驗收以及報備等手續,提升了工作效率;部分地區將水土保持工作與河湖長制相結合[12],堅持以流域為單元實施系統治理,進一步強化了河道范圍內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提升了河湖治理能力,推進了美麗河湖建設。
我國已經進入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的新發展階段,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長期以來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治理和管理模式。而新時期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水土保持工作主動融入我國國土空間治理和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格局,找準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定位和重心,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持續增強內生動力,激發創新活力,進一步深入探索新的治理和管理模式。各地區之間應加強交流和借鑒,加快破解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難題,繼續守住生態環境底線,不斷改善生活生產條件,營造宜居條件,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