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疏樹華 許輝 章蔚 王迪
1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麻醉科(合肥230001);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麻醉科(合肥 230001)
止血帶因能夠減少出血量、創造清晰術野而廣泛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然而,止血帶充氣使下肢血液回流,導致全身容量重新分布[1-2]。止血帶放氣后血液涌向下肢,回心血量驟減,致全身血容量相對不足,加上酸性物質進入循環、擴張容量血管,加重容量相對不足狀態等原因導致止血帶相關低血壓的發生[3-4]。研究表明,相對充足的容量能夠減少止血帶相關低血壓的發生[5]。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通過動態監測機體容量狀態指導個體化補液,研究表明,每搏量變異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 13%可提高有效循環容量,增加微循環灌注[5]。但最佳SVV閾值用于降低止血帶相關低血壓發生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在TKA使用不同分度的SVV閾值作為目標導向進行液體治療,探究對止血帶相關低血壓具有保護作用的最佳容量水平,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AF/SC-12/02.0),并通過中國臨床實驗注冊中心注冊(ChiCTR2000037737)。所有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本院在全麻下行TKA的老年患者81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根據SVV閾值范圍分為3組(n=27):5%~7%(L組),8% ~10%(M組),11%~13%(H組)。納入標準:性別不限,年齡≥60歲,ASA分級Ⅱ~Ⅲ級,BMI 19~25 kg/m2。排除標準:Allen試驗陰性,心肝腎功能不全,神經精神系統疾病或聽力、語言障礙等無法溝通者,術中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需持續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或無法達到既定SVV閾值者。共70例患者被納入分析,其中8名患者因無法達到既定的SVV值閾值,3名患者因術中血流動力學異常需要持續輸注血管活性藥物而被剔除。3組患者性別、年齡、BMI、ASA分級以及術前MAP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液體治療方法 3組均采取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具體方法為:3組患者均給予乳酸鈉林格氏液4 mL/(kg·h)持續輸注。止血帶充氣穩定后即開始監測SVV,若SVV大于閾值上限則每分鐘輸注6%羥乙基淀粉130/0.4溶液50 mL直至SVV落于組間且持續2 min以上;若5 min后SVV變化不明顯且ΔSV變化小于10%則考慮靜脈泵注多巴酚丁胺5 μg/(kg·h),若SVV小于閾值下限,則暫緩輸液速度或暫停輸液,直至SVV落于組間。連續測量患者平靜狀態下3次血壓,取平均值為術前基礎血壓,根據基礎血壓的20%來計算術中低血壓閾值。松止血帶后,若患者動脈血壓小于基礎值的20%持續10 s以上,則使用去甲腎上腺素4 μg進行處理,若HR<50次/min,給予阿托品0.5 mg。
1.2.2 麻醉誘導及維持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常規禁食禁飲,三方核查后開放上肢外周靜脈,行ECG、BP、SPO2、BIS監測。局麻下行橈動脈穿刺監測動脈壓并連接Lidco儀器持續監測MAP、SVV等指標。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術前用藥。充分給氧去氮后靜脈依次給予咪達唑侖0.02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羅庫溴銨0.8 mg/kg,待BIS顯示在40~60之間、肌松滿意后行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通氣參數:VT 8~10 mL/kg,RR 10 ~ 16次/min,吸呼比1∶2,氧流量2 L/min,調整呼吸頻率維持PETCO2在35~45 mmHg。靜脈輸注丙泊酚4~8 mg/(kg·h)和瑞芬太尼10~15 μg/(kg·h),調節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輸注速率以維持BIS值40~60,間斷使用順式阿曲庫銨維持肌松,采用輸液加溫、暖風機等維持鼻咽溫>36℃。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是每組松止血帶后依據Lidco儀器上所收集的圖像數據計算出的血壓低于術前基礎血壓20%的曲線下面積(AUT)。技術人員將每個病例所采集到的數據點Excel表格與圖像相結合,通過MATLAB軟件進行5次曲線擬合計算得出松止血帶后10 min內MAP低于正常閾值20%部分的AUT,同時計算該段時間內MAP最小值(MAPmin)及MAP較基礎值下降的最大百分比(MAP% max)。分別于患者松止血帶即刻(T0)、5 min(T1)、10 min(T2)時行血氣分析,記錄血乳酸濃度(lactic acid,Lac)。記錄所有患者術中出入量以及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情況。記錄三組患者術前、術后1 d及3 d血肌鈣蛋白T濃度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2.1 3組患者松止血帶后低血壓相關指標的比較 與L組相比,M組、H組患者低血壓的AUT、H組的MAP% max明顯升高,H組患者MAPmin明顯降低(P<0.05);與M組相比,H組患者低血壓的AUT明顯升高、MAPmin明顯降低(P < 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AUT、MAPmin、MAP% max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AUT、MAPmin、MAP% max±s

表1 3組患者AUT、MAPmin、MAP% max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AUT、MAPmin、MAP% max±s
注:與L組相比,aP<0.05;與M組比較,bP<0.05
組別L組M組H組F值P值AUT 124.52±12.36 138.65±22.73a 156.17±20.68ab 16.13<0.05 MAPmin(mmHg)77.75±7.47 74.52±8.95 69.83±6.39ab 7.18<0.05 MAP%max(%)20.13±6.43 23.41±8.67 26.57±4.42a 5.38<0.05
2.2 3組患者各時間點血Lac濃度的比較 與T0時刻相比,3組患者T1、T2時刻Lac濃度均明顯升高(P<0.05);與L組相比,T1時刻M組和H組Lac濃度均明顯升高,T2時刻H組Lac濃度均明顯升高(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T0、T1、T2時刻Lac濃度的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Lac concentrations among three groups at T0,T1and T2±s

表2 3組患者T0、T1、T2時刻Lac濃度的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Lac concentrations among three groups at T0,T1and T2±s
注:與T0組相比,aP<0.05;與L組比較,bP<0.05
組別L組M組H組F值P值1.4 1±0.3 6 1.3 7±0.5 5 1.4 1±0.2 2 0.6 6 0.5 2 1.8 2±0.3 1 a 2.1 5±0.4 9 ab 2.2 8±0.2 3 ab 0.9 7<0.0 5 1.6 4±0.5 6 a 1.8 0±0.4 7 a 2.0 6±0.2 6 ab 0.8 4<0.0 5 2 7.7 6 3 0.5 6 3 0.8 9<0.0 5<0.0 5<0.0 5/T 0 T 1 T 2 F值P值
2.3 3組患者術中出入量及血管活性藥物用量的比較 與L組相比,H組的晶體、膠體及液體總入量明顯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量明顯增加(P<0.05)。與M組相比,H組的膠體及液體總入量明顯降低(P<0.05)。3組患者尿量及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術中液體出入量及血管活性藥物用量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fluid volume and vasoactive drug dosage ±s

表3 3組患者術中液體出入量及血管活性藥物用量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fluid volume and vasoactive drug dosage ±s
注:與L組相比,aP<0.05;與M組比較,bP<0.05
組別L組M組H組F值P值晶體液用量(mL)491.67±151.56 419.57±158.64 336.96±108.94a 7.02<0.05膠體液用量(mL)270.42±173.87 259.57±135.63 160.00±109.46ab 4.23<0.05總輸液量(mL)762.08±255.02 679.13±227.91 496.96±151.91ab 9.15<0.05尿量(mL)302.08±52.67 284.78±31.17 283.04±28.83 1.70 0.19出血量(mL)90.83±14.11 85.06±13.22 88.26±16.96 0.186 0.831去甲用量(μg)4.50±3.88 5.83±4.71 7.57±3.30a 3.46<0.05
2.4 3組患者術前術后肌鈣蛋白T濃度的比較
與術前相比,3組患者術后第1天、H組患者術后第3天肌鈣蛋白T濃度明顯升高(P<0.05);與L組相比,M組和H組患者術后第1天肌鈣蛋白濃度明顯升高,H組患者術后第3天肌鈣蛋白濃度明顯升高(P<0.05)。3組患者均未出現心肌梗死、腎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并發癥。見表4。
表4 3組患者術前、術后1、3 d肌鈣蛋白T值的比較(ng/mL)Tab.4 Comparison of troponin T values ±s

表4 3組患者術前、術后1、3 d肌鈣蛋白T值的比較(ng/mL)Tab.4 Comparison of troponin T values ±s
注:與術前相比,aP<0.05;與L組比較,bP<0.05
組別L組M組H組F值P值術前20.17±1.31 21.48±1.34 20.44±1.34 0.14 0.88術后第1天25.92±1.61a 32.30±1.64ab 35.00±1.59ab 3.16<0.05術后第3天22.08±1.34 24.90±1.37 27.96±1.26ab 3.48<0.05 F值7.95 20.94 28.35 P值<0.05<0.05<0.05/
正常情況下,下肢血容量約占全身循環血容量的15%(成人約800 mL),TKA止血帶期間,患肢血液回流,導致患者循環系統處于高容量負荷動力狀態,這種情況在全麻中更為常見[6-7]。松止血帶后,全身血容量重新分布,患者處于容量相對不足狀態,血流動力學在短時間內變化較為劇烈,老年患者由于慢性高血壓患病率升高以及器官的自我調節能力變差,更易受到血流動力學波動的影響,對于接受TKA的老年患者來說,更易發生松止血帶后的低血壓[8]。因此,維持松止血帶前后患者血壓的相對穩定對老年TKA患者的預后有一定的臨床意義。JESSEN等[9]報道全身麻醉期間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可能會降低病死率、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SVV是一個容易獲得且對患者液體反應有較好預測價值的指標,可用于指導機械通氣患者的液體治療,有研究表明,SVV指導的液體治療能夠使術中血流動力學更穩定、增加組織灌注、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10-13]。研究[5]表明,SVV ≤ 13%可提高有效循環容量,對患者預后有一定意義,因此本研究將SVV的閾值上限設為13%,分三組進行相關研究。
術中低血壓會造成心肌損傷、心肌梗死、腎臟損傷等并發癥,且老年患者術中低血壓與術后30 d內的病死率相關[14]。全身麻醉期間,機體循環血容量不足是導致術中低血壓的直接原因[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L組患者松止血帶后低血壓的AUT明顯小于M組和H組,H組患者MAPmin、MAP%max最低,提示松止血帶前將SVV閾值控制在5%~7%可降低松止血帶后低血壓的發生,減緩血壓下降的趨勢。有研究[17]發現,術中維持患者越低的SVV水平,松止血帶后患者血壓下降至設定閾值或者降至最低的時間越長。這表明較充足的容量狀態能夠減少接受TKA的老年患者松止血帶后低血壓的發生率。
Lac是無氧酵解的特異性產物,在機體休克、缺氧等情況下能夠作為組織灌注不足的標志物[18-20]。研究[21-22]表明,密切監測血清乳酸水平以調整液體治療方案,有助于及時識別和糾正組織灌注不足,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T1時刻M組、H組Lac濃度明顯升高,T2時刻H組Lac濃度明顯升高,這提示L組患者的組織灌注與其他兩組相比較為充足,且L組患者的去甲腎上腺素用量明顯少于H組,這進一步說明充足的容量狀態能夠減少人為干預次數,降低止血帶相關低血壓的發生。同時,3組患者尿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在正常范圍內,這說明三組患者腎臟灌注并未受到不同補液量的影響,且三組患者術后早期未見明顯并發癥的發生,進一步保證了本研究的安全性。
大量研究表明,術中低血壓與心肌損傷直接相關,且設定的低血壓閾值越低、低血壓暴露時間越長,發生心肌損傷的幾率越高[15]。cTnT是反應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指標[23]。MORTAZAVI等[24]報道TKA后cTnT明顯升高,提示TKA術后存在發生心肌損傷的風險,這可能與肢體缺血再灌注損傷及止血帶相關低血壓的發生有關。本研究結果發現,所有患者術后cTnT水平均有一定程度升高,術后第1天L組低于M組和H組,術后第3天L組低于H組,說明充足的容量狀態不僅減少了低血壓的發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心肌損傷。呂雪彩等[25]研究發現,充足的容量狀態能夠減輕接受TKA老年患者的外周炎性因子水平,這對心肌也有一定保護作用。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計算了松止血帶之后患者血壓的下降面積,并未計算圍術期患者血壓下降總面積,在未來的研究中,筆者將會詳細記錄患者術中每一處血壓的下降,以排除術中血壓波動對于結果的干擾。此外,由于樣本量的計算是基于不同SVV分度下的低血壓人工干預率,因此這可能導致三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指標沒有差異。
綜上所述,老年TKA患者松止血帶前將SVV控制在5%~7%水平可減少止血帶相關低血壓的發生,改善組織灌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后心肌損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