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東,徐虹,張永強,赫亞麗,黨飛,呼娜,付友珍,劉曉紅
(兵器工業五二一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5)
臥床體位是患者適應醫療護理需要時采取的臥床姿勢。術后合適的臥床體位不僅可以預防手術并發癥,還能提高患者舒適度。長期以來,為防止術后嘔吐引起誤吸,減輕術后疼痛,全麻術后6 h內通常采取去枕平臥位[1]。但有研究表明,長時間的去枕平臥位會導致部分患者術后頸肩腰背部酸痛[2],進而增加手術并發癥[3],影響術后康復。因此,在保障患者術后安全的前提下,應適改變傳統的術后體位,幫助患者提高術后臥床舒適度。有研究指出,全麻頭頸部腫瘤手術和全麻膝關節鏡手術后采取半臥位優于常規的去枕平臥位,可以提高患者舒適度,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4-5]。
隨著運動醫學的快速發展,肩關節鏡手術患者數量與日俱增,肩關節鏡手術中肩袖損傷縫合修復最為常見。但目前尚未檢索到關于全麻關節鏡下肩袖縫合術后患者臥床體位的相關研究。本研究選取兵器工業五二一醫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行全麻下關節鏡肩袖縫合手術的88例患者,術后早期采用傳統的去枕平臥位和45°半臥位兩種不同的臥床體位各44例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年齡18~60歲;(2)明確診斷為肩袖撕裂的患者,且撕裂范圍1~4 cm。排除標準:(1)肩袖非全層撕裂、肩袖撕裂范圍<1 cm或>4 cm;(2)頸腰骶尾部慢性疾病史;(2)手術時間大于3 h;(3)既往眩暈性疾病病史。本研究共納入患者88例,均為岡上肌腱(伴或不伴有岡下肌腱)全層撕裂,其中對照組采用去枕平臥位,試驗組采用45°半臥位,每組各44例。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患者全麻后,取健側臥位體位,常規行關節鏡探查、滑囊清理、肩峰成形。鏡下明確肩袖撕裂大小,并按照撕裂大小選擇肩袖縫合手術方式:(1)撕裂范圍1~2 cm,采用單排錨釘縫合技術;(2)撕裂范圍2~4 cm,采用縫線橋技術(內排打結)。所有患者術后麻醉復蘇前,均給予患肩支具固定,外展30°~45°,外旋0°中立位。
1.2.2 體位護理方法 (1)對照組:患者全麻復蘇返回病房后即刻采用去枕平臥位,每2 h翻身1次,先健側臥位,后平臥位。側臥位時以軟枕墊于肩背腰部,直至術后6 h變為半臥位,即床頭抬高45°。直到患者可下床活動。(2)試驗組:患者全麻復蘇后返回病房即采取床頭抬高45°半臥位,每2 h翻身1次,先健側半臥位,后半臥位,健側半臥位時肩背腰部墊枕。術后患者若出現惡心嘔吐等不適,立即其將頭部偏向健側,并通知醫生及時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患者均在返回病房6 h后測量記錄生命體征,詢問患者有無頸腰背部酸痛,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評估手術部位疼痛程度,觀察患者術后有無惡心嘔吐發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開始下床活動時間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時間、肩袖撕裂大小和肩袖縫合方法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術后6 h兩組患者的體溫、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呼吸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h兩組在頸部酸痛、腰背部酸痛及手術部位疼痛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h兩組患者惡心、嘔吐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6 h各項指標比較
常規全麻肩關節鏡術后患者均采用6 h的去枕平臥位,以減少全麻術后體位變化引起的生命體征不穩定,惡心、嘔吐等并發癥[6]。在患者全麻術后早期,特別是術后6 h內,受殘留麻醉藥物的影響,可能導致嘔吐、舌后墜、上呼吸道梗阻、吸人性肺炎等危險的發生。由于肩關節鏡手術需全程肩關節腔生理鹽水灌注,患者術后早期容易出現肩胸背部水腫的表現,胸部水腫可增加肺部吸氣阻力,更容易誘發呼吸困難。因此,如果患者術后早期一直去枕平臥位,可能會導致嚴重并發癥。
本研究中,對照組與試驗組術后6 h患者的體溫、心率、血壓、呼吸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差異,表明術后采取45°半臥體位是安全可行的。術后患者采取半臥位,可使雙肺順應性降低,肺活量增大,有助于肺部通氣。本研究兩組患者均未出現相關呼吸系統并發癥,可能與定時翻身等相關性預防措施有關。但對于術中因為鹽水灌注引起肩胸背部腫脹的患者,術后采取半臥體位更有助于呼吸順暢。
由于全麻患者術中使用肌松劑,術后較長時間保持一種體位,藥物代謝產物堆積會引起術后早期肌肉疼痛等不適[7]。本研究表明,術后采用45°半臥體位可有效減少頸部及腰背部酸痛的發生率,試驗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全麻肩袖術后早期手術部位疼痛是臨床常見的問題。一項系統回顧Mate分析表明,全麻配合周圍神經阻滯能有效減輕手術部位疼痛[8]。另有研究報道,全麻聯合腋神經和肩胛上神經阻滯可明顯減少全麻術后肩痛的發生[9]。也有研究表明,術后臥床適度抬高床頭的患者舒適評分明顯高于平臥體位的患者[10]。去枕平臥位時,患肩后沉,前臂向體側傾斜,呈貼胸內旋位,固定支具會處于部分失效狀態。這些會引起肩峰下壓力的增加[11],進而增加術后疼痛。但也有學者表明,肩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后早期的疼痛與患肩術后支具固定無關[12]。本研究中,試驗組術后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45°半臥位可降低術后手術部位的疼痛。
全麻術后惡心嘔吐并發癥較為多見。本研究中,術后采取45°半臥位可明顯減少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發生。且試驗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點明顯早于對照組,這可能是術后采取45°半臥位,患者舒適度提高、全身酸痛程度降低、惡心嘔吐減少的綜合原因。
本研究亦有不足之處,如少數患者術后即刻采用45°半臥體位,會出現頭暈、惡心等不適感。為了彌補這一缺點,術后半臥位床頭抬高的高度能否根據患者術后自我舒適度調節,或術后采用緩慢逐漸抬高床頭的方法。未來可從這兩方面展開研究,進一步提高全麻肩關節鏡術后患者的舒適度,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全麻關節鏡肩袖縫合術后早期采用45°抬高床頭半臥位,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不增加惡心嘔吐發生;同時可有效減輕手術部位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適度、促進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