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 視覺中國
嵊州竹編始于戰國時期,漢晉時工藝已趨精細,至明清時期,編結水平進一步提高,竹編成為民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嵊州竹編有籃、盤、罐、盒、瓶、屏風、動物、人物、建筑、家具等多種類型,有7000多個花色品種。嵊州竹編以編織精巧、工藝復雜、花色豐富而著稱,竹編的制作粗細并存,細者精巧細膩、薄如蟬翼;粗者簡潔實用、質樸無華。嵊州竹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還為研究竹編生產歷史和江南農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2006年,嵊州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花竹帽”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當地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寓意吉祥和幸福,被譽為毛南族的“族寶”。毛南族花竹帽美觀大方、結實耐用,取材十分講究,通常是在夏至后、立秋前,選取修直、勻稱的筋竹和墨竹制成。編織花竹帽的竹篾分黑篾與黃篾兩種,黑篾以藍靛墨色染制,黃篾則以黃桅子榨汁染制。花竹帽的帽頂為圓錐形,在編織時,先以五角星圖案為中心編成篾紋,后以六角形環疊交叉,繼續編出周邊,整合定型后,以上好桐油煉膏進行涂刷。2011年,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沐川草龍又稱“黃龍”,是流行于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一帶的一種民間草扎技藝。沐川草龍歷史悠久,相傳最初與唐太宗枕稻草而眠的典故有關,后人因此將稻草編扎的龍燈視為祥瑞之物,以舞動草龍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沐川草龍的扎制過程非常復雜,首先需精選出當年收割的顏色金黃、稈身沒有斑點的稻草,后以編、織、鑲、繞、纏等10余種手法進行扎制,技巧性較強。龍頭、龍身、龍尾的設計尤為精巧,龍眼、龍須、龍角、龍鱗、龍爪等細節也要細致處理,以確保舞動時氣勢奪人。舞龍者為訓練有素的強壯男子,在鑼鼓聲中,他們按照傳統程式激情舞動,將沐川草龍精、妙、奇、神的風采展現得淋漓盡致。 2008年,沐川草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彩扎佛山獅頭是流行于廣東省佛山地區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樣式,至今有200多年歷史。佛山獅頭汲取了廣東石雕獅子的造型特點,追求神似,以夸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進行裝飾。彩扎佛山獅頭的制作,經過了竹篾扎廓、撲紙和表面裝配等步驟。獅頭造型分為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羽的面相為臉譜,著意表現獅子溫順、和善的神態;“武獅”以張飛的面相為臉譜,展現出獅子勇猛好斗的性格;“少獅”是一種獅頭面具,專供兒童玩耍。2008年,彩扎佛山獅頭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