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春
(東北朝鮮族科技報社,吉林 延邊 133000)
從當前看來,受到新興媒體形式的影響和沖擊,傳統紙質媒介(以下簡稱紙媒)的市場占比越來越小,雖然在短期內難以被完全取代,但其已經產生了極大的生存危機。據此,為了適應媒體形態的發展,紙質媒介必須要注重轉型升級,改變當前的發展現狀和方式,在市場中尋求全新的突破,以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平穩發展。
紙質媒介誕生較早,屬于早期主要的媒體傳播渠道,即便在媒體形式多元化的當下,紙質媒介依然保持著諸多的優勢。首先,紙媒歷史悠久,傳統紙媒的內容質量高,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紙媒是公眾獲得此類信息的唯一途徑。其次,傳統紙媒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體系,將專業的新聞工作與本地特色相結合,在保證專業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地方特色。[1]最后,傳統紙媒具有品牌價值。部分報紙成為地方標志,是一個城市居民解決生活問題時優先考慮的對象,紙媒對地方社會正能量的傳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然,盡管紙媒作為傳統媒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紙媒逐漸暴露出不足。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1)內容匱乏,信息時效慢。與當今網絡媒體相比,報紙傳播效率顯然相形見絀。在網絡平臺之中,具有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網民可以采取實時、移動的方式,對信息進行查閱和分享,而紙媒的傳播中則無法實現這種功能。[2](2)傳播模式單向,缺少反饋。與新媒體形式相比較,紙質媒介還存在著互動性不足的問題,即信息的傳播過度強度了單向性,難以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而這些反饋信息往往是讀者的訴求,對紙媒的創新發展意義重大。(3)人力和物力成本高、傳統優勢失去。信息的采編需要較多的人力、機器設備以及紙張,紙媒信息的采編需要有完整的流程,往往還需要多次編纂報紙內容,所以信息的發布需要較多的時間。因此,報紙花費的生產成本較高。(4) 觀念落后。工作人員往往按照以往經驗進行采編工作,缺少創新,固定的工作模式難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
從新媒體的發展經歷看,其誕生于網絡信息時代,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逐步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演變而來,屬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現代媒體技術的融合,可以利用智能終端實現信息的獲取,并且向用戶提供信息及娛樂等媒體服務的基本形態。[3]嚴格來說,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備諸多顯著的優勢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時效性高。新媒體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通過互聯網甚至可以進行現場直播,使觀眾能及時接收到信息,保證信息的時效性。第二,傳播速度快。信息發布者發布信息不需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程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第三,互動性強。信息發布者可以與受眾進行雙向的交流,根據受眾的反饋及時調整發布的信息。第四,成本低。新媒體通常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信息的采編和發布工作,新聞成本較低。第五,傳播形式多樣。新媒體可以在App、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地發布信息,既可以滿足大眾的閱讀需求,又能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第六,占據較大的廣告市場。新媒體對廣告的呈現方式多樣而且收費低,吸引著廣告商涌入新媒體市場,給新媒體的發展注入巨大生機。[4]第七,閱讀便利。新媒體使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免費、方便且快捷,大眾可以根據自身的愛好搜索相關信息。
然而,在媒體環境日益復雜的格局下,新媒體也同樣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如新媒體快速振興發展的標準,體現在社會信息的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利用虛擬網絡技術,取代了紙質媒介的復雜生成流程,降低了信息傳播和參與門檻,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再加上沒有嚴格的審查制度加以約束,因而社會中存在著較多的虛假信息。另外,新聞發布者通常沒有專業的素質,導致發布的信息不全面、不客觀。網絡爆炸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導致信息錯綜復雜,低俗虛假信息泛濫。而一些網絡謠言的制造者為了引起關注則不惜捏造虛假新聞、低俗淫穢信息;同時利用網絡傳播的便捷性,使造謠信息傳播效率更高,增強了其社會的影響力,以實現不法分子牟利的目的,甚至引發社會的動蕩。
如今,伴隨新媒體平臺的日益成熟和擴大,包括紙質媒介在內的傳播媒體受到巨大的市場沖擊,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轉向新媒體,紙質媒介的發展舉步維艱。與此同時,在媒體形態快速變革的浪潮之下,紙質媒介的傳統優勢也正被電子媒體快速蠶食,使得紙質媒介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大幅下降,其發展和生存前景不容樂觀。
在不知不覺中,傳統紙質媒介的讀者已經將視角轉向到新媒體。傳統紙媒在新媒體環境下應對發展危機時的突圍之路并不是太寬。在讀者選擇通過報紙接收信息時,事件新鮮度不足,內容和版面不夠鮮活,無法吸引年輕人群的閱讀,導致報紙的閱讀人群逐漸趨于少數人且老齡化。
從媒體的傳播力層面來看,紙質媒介往往比較依賴于傳統渠道,導致傳播速度慢、互動性不強、報紙版面限制及收發渠道不佳等,均給紙質媒介造成極大的影響,增加了未來的行業發展難度,“打開報紙看天下”的境況早已不復存在。當前,部分紙質媒介為改善其經營現狀,開始從減少發行量和增加廣告投放等措施入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利潤,但影響同樣也非常明顯,即嚴重影響了讀者的體驗,甚至對紙質媒介產生反感,從而導致媒體發展空間進一步受限,無法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獲得優勢。
由于紙質媒介在網絡媒體轉型過程中,未及時掌握轉型的最佳時機,并且在新媒體技術應用中,一味追求融合而摒棄了自身的傳統優勢,導致其在與新媒體融合時急于求成,嚴重削弱了紙質媒介的固有優勢,尤其是未認清自身的特點,盲目與網絡媒體相互親近,最終引發“丟西瓜撿芝麻”的現象。[5]比如,在轉型升級中側重于網絡渠道,而忽略了傳統渠道的發展,不僅導致紙質媒體的信息優勢易被竊取,還會導致傳統紙質媒介讀者的流失。
紙質媒介要分眾化的轉變,要進行新的定位:面向高學歷人群的時評類報刊、面向普通百姓的都市類報刊、面向特定人群的專業類等。傳統紙媒首先要從讀者的需求出發,堅持讀者為中心,只有能夠接收到讀者的反饋,才能更好地做出調整,掌握讀者的需求。[6]所以,紙媒在與新媒體融合時可以設立互動版塊實現和讀者的溝通。
另外,在內容上,也要在準確定位服務人群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讀者的閱讀能力,確保讀者能夠理解新聞內容。在特殊的媒體時代背景下,紙質媒介的發展并非易事,僅依賴于分眾化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注重產品結合的優化,注重實現產品寬度與深度的拓展,以良好的產品形態、質量、特色及附加利益等,使之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從而激發更大的資源優勢,通過獨特、獨有、獨立等報道視角,創新紙質媒介的發展之路,實現與網絡信息之間的特色區分。并且,在紙質媒介的實踐中,也需要注重特色化、自由性地發展,通過自身傳統權威性、真實性等能力的發揮,真正讓讀者能夠信服,借助獨特的內容、形式和見解,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其中,實現對信息的高質量篩選,讓信息的真實性和個性成為紙質媒介的品牌。
與此同時,紙質媒介信息產品的發展,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實現,尤其是需要突出“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解決與讀者互動性不足的劣勢。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以產品傳播渠道發展為根本,既讓讀者成為信息的接收者,也要發揮其信息參與者的作用,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反饋渠道和方式,認真收集和分析讀者的產品需求,從而更好地完成信息結構的調整,在保證信息質量的同時體現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的特征,依托各類互動版塊增強用戶黏性,真正讓紙質媒介產品創新邁上更高層次。
發行方式是紙質媒介主要的傳播方式,這也是在新媒體時代其亟待改變的問題,尤其是需要依托發生方式完成創新發展,通過“三網融合”呈現出變革的特點,也是紙質媒介邁出的極為關鍵一步。在實踐中,紙質媒體要充分識別互聯網、移動網絡等平臺,轉變媒介服務的觀念,重視媒介受眾的主體地位,由之前的產品接收者轉變為產品使用者,并且借助這種媒體服務形態的轉變,最大程度地體現受眾對媒介的使用性特征,以達到提升服務品質的效果。[7]并且,根據這種發行方式的轉變,也將極大提升紙質媒介的影響力,拓展報道的寬度與深度,以產生最佳的推動作用。
紙質媒介在發行方式的創新中,應當要注重對發行方式和發行渠道的創新,在以往的傳統服務模式外,要注重對網絡技術及終端平臺的開發和利用?,F階段,由于大部分紙質媒介仍然無法突破傳統的束縛,仍然將網絡技術局限于信息的傳播上,無法真正實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使其網絡使用方式過于單調,難以受到讀者的認可和喜愛。因此,紙質媒介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必然是要注重音樂、數字、圖片等多元內容的整合,依托豐富的報道方式及內容,加強與讀者的信息交互,提升紙質媒介傳播的縱深。
隨著媒體格局的快速變化和調整,紙質媒介面臨著諸多的挑戰,要想真正實現內容、形式及方式的創新,人才無疑是其最為關鍵的要素之一,任何一個環節都將高度依賴于人才的助力。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形式愈發多元,且其中的觀點也越來越獨特,但要保持媒介始終的權威、準確、客觀卻并非易事,因此也要求紙質媒介能夠保持定力,竭力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賦予其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獨特的視角,能夠在信息傳播中引導正確的輿論。
面對全新的媒體環境和形態,傳統紙質媒介也應正確研判形勢,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同時,注重在各個環節的創新,竭力發揮出新一代媒體人的專業優勢。首先,加強自身政治修養。政治修養是媒體人的基礎素質,尤其在創新過程中要保持客觀、全面的態度,始終牢記社會責任,重視社會正能量的挖掘和傳播,在實現新媒體與紙質媒介融合中,能夠切實堅守本心,保持傳統的專業優勢。其次,持續塑造融合意識。伴隨新媒體在各領域的滲透,其已經成為社會樂于接納的信息傳播方式,紙質媒介所面臨的沖擊主要來源于此。因而媒體工作者應突破傳統意識的局限,擺脫傳統的束縛,結合新媒體技術及自身專業創新能力,逐步豐富媒體工作技能,在各類信息的傳播中尋求平衡,既能夠展現紙質媒介的特點,又可以通過更好的方式將信息傳送至讀者手中。最后,加強媒體策劃能力。專業媒體人才的優勢在于創新,媒體策劃作為紙質媒介的破繭之法,應當突出策劃優勢和能力,將信息以文字、語言、圖片、視頻等多元方式進行展示傳播,讓更多的受眾重新審視紙質媒介,在新媒體時代重塑紙質媒介形象。[8]
傳統紙媒和新媒體相互融合是在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紙質媒介融合新媒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傳統紙媒工作人員可以積極開發手機軟件,把發布的信息及時更新到手機軟件上,實現新聞在線上和線下的全面傳播;工作人員還可以將信息內容制定成不同的形式,例如分別制定成傳統的紙質報紙形式和短視頻的形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并且,紙媒還可以順應潮流,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各種信息。傳統的紙質媒介通過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既可以加強媒體的親和力,又可以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是紙媒實現創新的重要途徑。
在新媒體時代,要實現內容融合以不斷豐富廣播新聞豐富性,激發人們的興趣??梢詮奈鍌€方面彌補傳統的紙質媒介的不足:第一,增加信息的趣味性。紙媒發布的信息可以增加人民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口頭語或者網絡熱詞,縮小從傳統媒體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第二,增加信息的多維性。紙媒工作者可以從多個方面對報道的民生內容進行分析,以便公眾能全面了解信息,提高對新聞媒體的滿意度。第三,增加信息的廣泛性。紙媒記者可以加強信息的廣度和深度,深入挖掘新聞背后所蘊含的信息,滿足人們對信息的了解興趣。第四,增加信息的特色性。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發布與地方特色有關的信息或者在內容和排版上增加地方特色,可以為紙媒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五,增加信息的權威性。在適應新時代的過程中,不僅要吸收新媒體的優點,還要注意保留傳統紙媒的優勢,要保障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
紙質媒介在新媒體時代受到極大的沖擊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情況下經營發展策略的改革是必然要踏出的一步,但到底如何走好這一步,眾多的從業者還在不斷地思考和摸索中。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傳統紙媒也是人們獲取信息必不可少的途徑,兩者各有優劣勢。通過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利于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又能夠及時反饋群眾意見。因此,傳統紙媒和新媒體進行融合是一項重大的舉措。雖然過程會很艱辛,會出現一些錯誤,會吸取一些教訓,但經過眾人的努力,紙質媒介終究會找到適合新時期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