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廣偉
(安陽市河道事務中心,河南 安陽 455000)
洹河,古稱洹水,又名安陽河,是安陽市的母親河,對安陽市的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洹河發源于林州市林慮山東麓,自西向東流經殷都區、龍安區、北關區、安陽縣,至內黃縣范陽口入衛河,全長約164km,流域面積1920km2,年均徑流量2.65億m3。河道上游有小南海、彰武、雙全3座大中型水庫。洹河自彰武水庫出山后進入洹河沖洪積扇,過安陽市城區后進入華北平原,河道坡降上陡下緩,斷面上大下小,洪水災害頻繁,災情嚴重。近200年來,洹河發生的大型洪水和一般洪水20余次,近100年來發生了10余次。2016年“7·19”和2021年“7·22”兩次洪澇災害給安陽市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2016年“7·19”洪災暴雨屬局地強降雨,7月18日前,安陽市一直干旱少雨,水庫蓄水均低于汛限水位,6月全市平均降水量89.5mm,7月1—17日,全市平均降水量143.2mm,7月19—20日突降特大暴雨。此次特大暴雨在青藏高壓和副熱帶高壓穩定對峙的環流影響下,大氣中低層低渦和地面氣旋沿兩高之間的南北向切變線向北緩慢移動,強盛的偏南風也將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輸向雨區。此外,安陽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系太行山東麓,地勢陡升,短時間內迅速使云層增厚,特大暴雨發生在平原與山區過渡的迎風坡區。本次降雨主要集中在洹河流域西部及北部的粉紅江流域,具有強度大、持續時間短、區域集中的特點。暴雨中心位于林州市東部和安陽縣西部,降雨量超過100mm的站點139處,降雨超過300.0mm的站點35處,降雨超過500.0mm的站點12處。林州市河順鎮百石灣雨量站測出降雨量最大值738.0mm,24h最大降雨量728.0mm(19日6—20日6時),降雨量頻率達到1000年一遇,6h最大降雨量430.5mm(19日12—18時),而1h最大降雨量則為安陽縣馬家鄉新大堰雨量站的117.5mm(19日11—12時)。
2021年“7·22”洪災暴雨屬全流域強降雨。進入夏季后全市降雨較往年偏多,特別是7月11日出現暴雨后,土壤已達飽和狀態。7月17—22日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此次降雨主要受分布穩定維持在日本海和我國西部地區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影響,導致兩高之間的低值天氣系統在黃淮地區停滯少動,造成大氣環流行動穩定,并在18日生成的臺風“煙花”的外圍和副高南側的偏東氣流引導下,大量水汽向我國內陸輸送,為強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來源,降水效率高,同時受偏東風急流和低渦切變天氣系統影響,配合安陽市太行山區特殊的西高東低的地勢對偏東氣流起到強輻合抬升效應,使迎風坡前降水明顯。洹河流域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具有降水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強降雨時段集中、極具極端性的特點。21日8時至22日20時,平均降水量412.9mm,其中,800.0mm以上的站點有2個,700.0~800.0mm的站點有12個,600.0~700.0mm的站點有12個,500.0~600.0mm的站點有12個,400.0~500.0mm的站點有17個,200.0~400.0mm的站點有35個。最大1h雨量站為北關區六十五中的138.0mm,最大3h雨量站為北關區六十五中的302.9mm,均超過安陽氣象歷史極值。1月1日至7月22日20時全市平均降水量738.0mm,已超過年平均降水量(588.8mm)。
洹河河道上寬下窄,河道縱坡上陡下緩,過流能力上大下小。2016年“7·19”洪災發生前,僅于1992年、1995年和2000年對洹河市區京廣鐵路橋至東風橋段河道、殷墟博物苑至京廣鐵路橋段河道和東風橋至于曹溝段河道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了綜合治理,于曹溝以下河道未經全面綜合治理,過流能力逐漸減小,大部分河段過流能力達不到3年一遇(即300m3/s)的除澇標準。部分河段淤積嚴重,左岸堤防不連續,大部分堤防堤身單薄,堤身高度和堤頂寬度不滿足設計要求。堤防沿線支溝防洪閘多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有的閘門損毀,有的啟閉機損壞、丟失,不能運行,導致洪水倒灌,喪失防御洪水功能。部分穿堤橋梁為漫水橋,橋頭留有缺口,致使堤防不連續,洪水漫溢。
2016年“7·19”洪災過后,安陽市一是繼續實施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規劃洹河治理工程,對于曹溝至曹馬分洪口段河道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了疏浚治理,辛村至安內界河段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配合崔家橋滯洪區運用,按衛河限泄600m3/s進行了治理。二是抓住國家重視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工作的有利時機,立足長遠、統籌規劃,組織編制了《河南省安陽市洹河系統治理工程實施方案》。2018年河南省水利廳提出《關于安陽市洹河系統治理工程實施方案技術審查意見》,洹河系統治理工程分3個年度實施:2018年分別對小南海水庫至彰武水庫段河道、張奇村至辛村段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治理;2019年分別按50年和20年一遇防洪標準對彰武水庫至殷墟博物苑段河道、陳市村至張奇村段河道進行治理;2020年對內黃段河道和曹馬分洪口至陳市村段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配合崔家橋滯洪區運用,衛河限泄600m3/s進行了治理。洹河河道系統治理工程于2021年汛前已全部建成,通過洹河系統治理工程的實施,洹河市區以下河道行洪斷面拓寬,堤防加高加寬,險工險段得到加固,行洪能力由原來不足300m3/s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補齊防災減災短板,完善了水利基礎設施,在抵御2021年“7·22”洪水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區河道經受住了洪水的考驗,未再出現2016年“7·19”洪水時下游河道多處決口和多處漫溢的情況,僅由于受衛河高洪水位頂托的影響,在靠近入衛河處出現了兩處決口,切實有效減輕了2021年“7·22”洪災帶來的損失,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惠及民生福祉,有力促進了安陽市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健康發展。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洹河流域西部山區、丘陵區修建的許多坑塘、旱井,在降雨量較大時能一定程度上減輕洹河各支流的洪水壓力,但由于我國北方地區多年來一直干旱少雨,特別是安陽市自1982年發生大洪水后,至2016年“7·19”洪災前未發生過洪澇災害,人民群眾的防汛意識普遍淡薄,對防汛工作重視不夠,思想松懈。大部分坑塘、旱井長期無水可蓄,有的被填埋作為耕地,有的作為建設用地。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和鄉村脫貧工作的開展,部分農田和鄉間道路、田間道路變為混凝土道路或瀝青混凝土路,大量農田變為工業廠房,排水溝被填埋成耕地或用作建設用地,未被填埋的也因長期未清淤,淤積堵塞嚴重排水不暢。同時,由于全市水庫都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運行,水庫泥沙淤積情況嚴重,盡管近幾年對大部分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但由于未進行清淤擴容,蓄洪空間減少,造成流域各支溝匯流快,洪水峰高量大,易造成大的洪澇災害損失。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水利工作中的深入貫徹落實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進行,2016年“7·19”洪災后對流域各支溝淤塞嚴重的排水溝進行清淤擴挖,新修了一批景觀坑塘和濕地公園。在美麗鄉村建設、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生態功能修復、居住社區建設、地下空間開發等工作中融入海綿鄉村和海綿城市理念,讓鄉村、城市更加富有韌性,防洪排澇能力明顯提高,水系蓄洪空間得到一定恢復,蓄滯洪能力也有所提升,減小了2021年“7·22”洹河洪水造成的損失。
2016年“7·19”洪災發生前,河長制在安陽剛開始推行,各級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推行河長制重視程度、思想認識尚不到位,出現河長有名無實、河長責任缺失等問題,導致河流治理成效差。河道內部分河段出現種植樹木和高稈作物、亂堆亂放、亂倒亂排、亂占亂建、濫采亂挖等亂象,甚至有的將傾倒的生活、建筑垃圾用黃土覆蓋,擠占了河道行洪斷面,造成河道過流能力減小。如:在后崇義河段河道內有傾倒的生活、建筑垃圾,河道斷面寬僅有10余m,河道堵塞,洪水下泄不暢,上游壅水河段長且水位高,2016年“7·19”洪災時左岸堤頂洪水漫溢,右岸后崇義決口后洪水向南流入市區。
隨著河長制工作深入開展,在2021年“7·22”洪災前,全市構建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河長制。市河長辦結合河道現狀實際情況制定印發了“清四亂”三年行動計劃、督查方案、問題清單。推行統一整治標準、統一完成時點、統一銷號程序,通過強化統籌領導、部門聯動、整治措施、社會監督,建立督查交辦制度,實行現場驗收銷號,河道內的樹木、生活建筑垃圾,以及亂采亂挖、違章建筑亂占情況得到徹底清理,完成了“清四亂”整治任務,河道水域岸線得到整治,原有行洪斷面恢復,過流能力得以提升,提高了河道的防洪能力。
洹河流域暴雨集中、源短流急、洪水陡漲陡落,經上游小南海水庫和彰武水庫聯合調度,實施水庫攔洪、削峰錯峰,兩次分別削減洪峰78.6%、68.3%和56.5%、41.3%,最大限度發揮了水利工程防洪減災作用,將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兩次洪災形成原因不同,造成兩次洪澇災害也有所不同。2016“7·19”洪災主要發生在市區及靠近市區部位,洪水漫溢、堤防決口發生在京港澳高速堤防缺口處、后崇義險工段、陳市村段,而馮宿以下河段水位較低。2021年“7·22”洪災主要發生在下游,受衛河洪水頂托影響,堤防決口發生在張奇村段、辛村袁太保村段。
針對兩次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為減少洹河洪水造成的損失,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適當地滯、控制限泄”的治理原則,通過實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構建綜合立體、功能完善的洹河防洪工程體系。
經過洹河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洹河市區及下游河道已按防洪標準治理,但由于受各種條件限制,部分工程治理未到位,仍需向上級積極爭取資金,加快工程治理速度。
一是對不滿足防洪標準的市區老安陽橋進行改擴建,郭盆閘和豆公閘兩座病險水閘進行拆除重建,使其達到設計防洪標準、暢通泄洪通道、提升河道泄洪能力。
二是對在兩次洪水中易沖掏坍塌段和險工段進行除險加固,加固、拓寬、增高堤防,確保行洪暢通。
三是大力推進海綿城市、海綿鄉村建設,對淤積嚴重的小型水庫、坑塘和排水溝實施清淤、疏通及統籌流域濕地修復、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大片城鄉區域的雨水集蓄能力,攔蓄流域部分洪水,優化區域匯流過程,達到攔洪削峰錯峰目的,減輕洹河干流防洪壓力。
四是繼續完善崔家橋滯洪區工程建設和安全設施建設,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實現洪水“分得進、蓄得住、退得出”,確保滯洪區有效運行。
五是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以來未開展洪水影響評價的跨河建筑物建立臺賬,補充開展洪水影響評價工作,進行風險評估,對風險評估較大的建筑,在合理的情況下建議拆除或進行改進,使其風險系數降低。
在統籌洹河流域和區域防洪,構筑高標準防洪減災工程體系的同時,需進一步強化非工程措施,逐步實現防洪管理社會化、法制化、信息化、智慧化。
a.繼續深入推動河長制的全面實施,在總結前期河長制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河長制工作,修訂完善河長制規章制度,全面建成“政府牽頭、各方聯動、合力攻堅、群防群治”的管理體系,積極推進建立“河長+”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黨政負責、檢察監督、司法保護、行業監管、公眾參與管理保護新機制,并將全面推行“河長+”工作作為河湖長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河長制信息化平臺,開發微信公眾號隨手拍功能,建立微信隨手拍舉報獎勵辦法,發動群眾利用微信公眾號發現河湖問題。同時通過多種媒介平臺向公眾公布舉報電話,引導群眾參與監督。通過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等專項行動,推進河道“清四亂”行動常態化、規范化,盡快恢復河道的防洪排澇功能。
b.強化“四預”措施,科學精細調度水工程。在預報上加強與氣象、水文、農業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和聯合會商,加密預報頻次、提高精準度、延長預報期。在預警上,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充分應用手電、銅鑼、口哨、微信公眾號等傳統和現代移動新媒體手段,及時發布洪水預警信息。在預演上,應用數字化水平、智慧化手段對洹河洪水推進、洪水淹沒范圍進行模擬預演,為防汛決策和指揮提供技術支撐。在預案上,根據預演結果,精準制定小南海水庫、彰武水庫、雙全水庫、龍泉水庫群的聯合調度方案,并結合洹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情況,及時調整修編《洹河防洪應急預案》和《洹河超標準洪水應對措施》。
c.整合洹河雨量遙測系統、水旱災害防御系統、水工建筑物視頻監控系統和防洪會商視頻系統等平臺,建設洹河防汛減災聯合調度智慧平臺,完善平臺系統內容、功能,優化業務流程,做好平臺系統運行維護和升級換代工作,采用預報調度耦合、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數學模擬仿真技術設置多種洪水調度預演情景和洪水演進過程,充分發揮數學模擬系統對洪水調度的支撐作用,提高防汛減災系統化、精準化、標準化、數字化水平,為防洪調度和應急處置提供有力的技術決策支撐,實現防洪減災信息化、智慧化。
長期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水旱災害防御工作,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防洪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洹河流域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但目前洹河流域防洪體系仍存在短板,部分防洪工程存在設計標準偏低、日常管護不到位、流域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預報調度一體化水平與現代化的調度管理需求不相適應等情況。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人類活動影響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突發,洪水風險程度增加,遇洪水極易出現險情。因此,需進一步加大工程建設力度,以流域達規建設、堤防達標提質建設和河道整治為重點,減輕河道面積萎縮,保持河道暢通,恢復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同時,加速推進智慧水利建設,以數字化、網格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主線,積極推進數字流場建設,加快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智慧化水利體系,實現洪水調度現代化、精準化。按照“固底板、補短板、鍛長板”的原則,盡快建成形態更高級、方位更全面、基礎更牢固、保障更有力、功能更優化的洹河防洪工程體系,為新發展階段全面提升洹河防洪安全能力提供更強大的流域防洪體系力量和構筑堅實的防洪屏障,為減輕流域洪澇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設新時代區域中心強市提供高質量的水利防洪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