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濤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00)
2019 年機構改革后,德州市水政監察支隊轉為具備行政職能的副縣級事業單位,編制20 人,內設4 個科室,分別為:綜合科、執法一大隊、執法二大隊、執法三大隊。德州市禹城市、夏津縣、慶云縣、武城縣、齊河縣5 個縣(市)水利部門保留執法職能,其余6 個縣級水利部門的處罰權和強制權被劃轉到其他綜合執法機構。德州市、縣兩級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工作的方法和途徑,全面推進水行政執法有關工作。
為深入推動“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總基調落實落地,德州市不斷加強水行政執法隊伍建設。配備專、兼職水行政執法人員開展水政執法工作,確保人員持證上崗執法;配備各項執法裝備,為加快推進建立“權責明晰、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執法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進一步加強對執法程序、文書制作等業務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執法人員執法能力和業務素質,切實增強依法治河管河水平。
1)深化河湖執法監督長效機制。德州市依托河湖長制平臺,建立“河湖長制+長效管護+執法監察”監督機制,進一步對執法行為進行規范,強化執法管控,切實加強執法監督,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將水行政執法巡查與河湖工程日常管護有效銜接,每月“四不兩直”形式對河湖長制落實、制度機制建設、河湖“清四亂”、日常管護、河湖劃界、重點河湖工程建管、執法巡查、水事違法行為立案查處等方面進行監督檢查。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涉河(湖)違法行為,及時移交水政監察隊伍或履行水行政執法職能的綜合執法部門,構成犯罪的,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配合工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工作。2020 年德州市對重點水利工程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將檢查內容錄入德州市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權力網絡運行系統,同時將檢查結果通過德州市水利局門戶網站進行公示,切實做到事項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為規范“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現場檢查行為,確保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對執法檢查人員開展培訓,對檢查前準備工作、檢查人員用語、執法記錄儀使用、檢查過程中注意事項等進行詳細講解,確保“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的高效開展。
3)積極開展水行政執法檢查。為進一步加強河湖執法工作,全面貫徹實施水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水利行業強監管作用,德州市建立健全執法巡查與管理巡查銜接機制,以執法促監管、以監管促整改,切實維護河湖管理秩序。2020 年5 月,在各縣(市、區)自查自糾的基礎上,市水政監察支隊與水政法規科聯合組成3 個督導檢查組,就水事違法行為立案查處、河湖違法陳年積案“清零”、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落實、執法規范化建設、執法信息統計、執法機制體制建設、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各類水行政執法活動進行全面督導檢查。為加強河湖執法巡查,規法執法程序,在執法過程中,始終堅持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做到執法全過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1)體制機制有待健全。綜合執法改革后,德州市執法職能保留的縣(市、區)現有專職執法人員普遍年齡偏大,人員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執法力量不足。執法職能未保留的縣(市、區),由于水行政執法權移交時間短,各項工作尚處在磨合階段,面對突發水事違法行為時,仍需水利部門配合進行調查取證,導致縣級水利部門與相關執法部門之間權責不夠明確,業務配合不理想,工作協調不暢,需要不斷加強磨合。
2)水行政執法力度依然偏弱。一是水行政執法工作社會認知度不高,部分違法行為實施人在水政監察人員開展工作時常常將執法人員拒之門外,或在現場不配合執法人員的工作,對工作人員的調查詢問不理不睬,對正常的執法工作持有抵觸心理。由于沒有強制手段和措施,消極抗法或群體抗法現象常有發生,再加上法院一些案件在現實中的執行難問題[1]。二是執法人員法律知識相對匱乏,再加上培訓不足,執法過程中往往缺乏底氣,對違法當事人震懾力不足。三是執法經費及執法裝備財政預算不足,尤其是基層執法隊伍,執法經費保障不足,公務車輛使用受限,辦案裝備、執法制服不能及時配置(制)或更新等。
3)執法環境有待改善。自2017 年全面實施河(湖)長制以來,社會各界對水利事業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但對水事違法行為及相關水法律法規的認識還有很大局限性。在執法過程,當事人不配合執法工作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當事人不認為自己的行為違法,抵觸情緒嚴重,導致執法工作不能有效及時開展[2],部分違法當事人故意躲避執法人員的詢問,不露面,不配合,甚至出現謾罵、攻擊執法人員的情況。此外,執法地部分自然環境偏僻,交通不便利,執行設備難以進入現場。
1)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水行政執法需要健全的體制機制來保障執法工作的規范運行,進一步理順水行政執法體制,提高水行政執法的辦事效率和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一是要統籌推進行政執法各項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監督機制以及水事巡查、考核獎懲、過錯追究等規章制度,加強對水行政執法領域的監督管理,提升執法效能,推動形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運轉高效的行政執法體系;二是規范執法程序和操作流程,創新水行政管理手段,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公正文明執法;三是完善并落實水利部門與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配合協作機制,包括信息通報、協同調查、聯合執法、案件移送、司法銜接等,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綜治聯動”等形式,加大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有效查處各類違法行為,堅決杜絕和糾正“以罰代刑、有案不移、有案不立”等行為,大力推進區域水行政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2)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水行政執法力度偏軟、偏弱,是當前執法工作中面臨的現實難題。通過具體執法實踐發現,水行政執法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排除人為干擾、維護法律尊嚴、敢于執法,才能真正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因此,水行政執法力度的加強離不開專業的水行政執法隊伍和裝備建設。一是要注重對水行政執法工作的財政投入。切實保障水行政監察隊伍及裝備所需經費,為水政執法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完善執法辦案外勤津補貼等政策[3],特別是落實好基層執法經費保障,建立健全水政執法激勵機制。二是要立足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水行政執法人員執法為民的服務意識,提升業務水平。三是積極推行崗前培訓制度和在崗定期培訓制度,對經過修正或新通過的法律法規要及時對執法人員進行普及培訓,確保執法人員能夠熟練掌握新條款,從而做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四是嚴格落實持證上崗制度,通過崗前培訓、業務培訓、案件討論等方式,提高水政監察隊伍執法實踐能力,使執法人員在查處水事違法案件時能夠準確使用法律法規,熟練掌握和應用先進執法設備,提高自身整體業務水平。
3)強化執法能力建設。水行政執法能力不足是當前制約水行政執法效能有效提升的一大瓶頸,針對當前水行政執法現狀,要切實加強水行政執法能力建設,改善執法大環境。一是對重點區域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和綜合執法,將一線工程管理責任人納入水行政執法巡查體系,加大現場執法檢查頻次,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并阻止不法水事行為,防止不法侵害擴大。二是聚焦基層執法實踐需要,著力解決實際問題,加強與近水鄉級政府、村委、學校的協作,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進去,對水事違法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判,及時進行預警和防控。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創新普法方式方法。通過在事發地召開現場會、編制案例集錦、建立示范試點等多種方式對水政執法的成功經驗、典型案例等進行宣傳普及,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開展水利普法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等活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對各地河湖水政執法案例及取得的實效進行宣傳報道,增強涉水法律法規及常見涉水違法行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提高公民水法律法規意識,增進社會公眾對于水政執法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