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穎,莊乾清,時 偉
(1.日照市日照水庫管理運行中心,山東 日照 276800;2.日照市水土保持治理保護中心,山東 日照 276800;3.日照市河湖管理保護中心,山東 日照 276800)
日照市地處魯東南沿海,山海相依、河湖眾多,有大小河流200 余條、水庫塘壩6 100 座。近年來,日照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創新思維破解水土保持工作難題,以林水會戰為抓手,堅持全域治理、生態治理,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強化監管措施,趟出了一條北方山丘區水土保持治理保護監管的新路徑。為此,2021 年,山東省水土保持工作現場會在日照市五蓮縣召開,五蓮縣被水利部評為首批全國水土保持示范縣,《人民日報》刊登文章,特別關注了五蓮縣水土保持經驗做法。
針對過去水土保持治理局域化、單點化的問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創新工作思路,以林水會戰為抓手,按照規模化、片區化的思路,統籌推進全域化水土保持建設。編制《日照市水土保持規劃(2017—2030)》,建立市、縣、鄉三級水土保持規劃網,形成了“一山一海一平原”的總體布局。
一山,指山丘水源涵養治理區,構建以流域綜合治理、發展綠色農業為特色的生態產業區;一海,指濱海生態保護帶,構建以濱海景觀、水土資源保護開發為特色的生態保護帶;一平原,指平原水土流失預防區,構建以保護預防、生態產業為特色的水土流失防治屏障帶。突出重點流域、骨干河湖、特色片區、小微河湖等4 個層級,將全市劃分為45 個水保片區、208 個流域,細化區域功能,形成全域水土保持治理新格局。
針對水土保持單位面積投資強度較低、各類項目聚合度不高的實際情況,摒棄傳統治理方式,堅持林水結合、以林興水、依水造林,統籌涉水涉林涉農方面的資源資金,按照工程化、項目化的思路,一體謀劃、一體推進,形成系統化治理。實施水系生態治理,一治一個水系,實施沭河、濰河等47 條河流生態治理,治理河道900 余公里,水系綠化1.69 萬hm2,建成河道攔蓄水300余處。堅持治山治坡與治溝治河相合,統籌推進綠水綠山,實施14 個水保重點項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59.14 km2,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86%,最大限度地涵養水源。
五蓮縣依托境內7 座中型水庫和眾多河流,憑借五蓮良好的生態基礎和旅游資源,以龍潭溝水庫、戶部嶺水庫與九仙山、五蓮山串聯開發為重點,對潮白河全域進行系統治理、生態治理、景觀打造,完成投資6.2 億元,并以河道治理和龍潭溝水庫為重點,打造成省級水利風景區,帶動沿河周邊成功開發白鷺灣小鎮。
堅持把生態治理與土地流轉、產業發展等同步規劃、統籌實施。對小流域進行規模化、產業化治理,把一個流域作為一個項目來策劃,區、縣政府負責流域治理的規劃策劃、土地流轉,對項目區修路配水,吸引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參與治山治水,發展水保產業,增強水保效益。
嵐山區規劃實施了833.33 hm2的白公山流域林水會戰項目,新建塘壩12 處,帶動了8 個扶貧項目落地,通過集中土地整治開發,土地租賃價格每畝增加200 元左右;規劃實施紅色甲子山、馬亓山等5 個美麗鄉村重點示范片區建設,栽植苗木86 萬棵,實施50 處汪溏、45 條門前河治理工程,為百姓重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村美”的鄉村生態環境。
東港區堅持生態優勢與發展優勢并行,在日照水庫環庫生態工程建設和南湖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中,發展牡丹園、中藥園、玫瑰園、杜鵑花園、有機茶園、藍莓園等特色產業園2 400 hm2,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河湖生態環境。堅持讓農民成為產業農民,在水庫、重要河道周邊,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民集中居住,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培養農民新技能,增加農民收入,強化生態保護。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資20 多億元,治理東港區龍門崮,嵐山區甲子山,五蓮縣弘豐水保林等水保產業項目32 個,培育了一批生態特色農業,把荒山荒坡變成金山銀山,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緊緊圍繞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堅持政府主導,積極探索“政策撬動、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辦法,著力解決水保投資瓶頸制約問題。市財政六年累計投入12 億元,對林水會戰項目實行獎補,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激發了社會資本的積極性。
莒縣吸引工商資本大戶投資實施了丹鳳山、嗡嗡樂園、都樂農莊等生態開發項目,借助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等項目實施增添了水元素,極大提升了農場和景區品質,建設美麗鄉村樣板,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動力,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增加農民收入,強化生態保護。改革組建了市縣水務集團等一批涉水涉林企業,盤活水土資源資產。
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水保投資170 億元,其中吸納工商資本、社會資本約100 億元。其中,市水務集團在日照水庫上游周邊流轉土地2 533.33 hm2,推動環庫區域的生態提升。
市水利局聯合八部門建立協作聯動機制,進一步明確部門責任邊界,實現水保監管臺賬化動態管理。水利部門、檢察院建立聯動機制,開展水土保持違規違法項目監督查處,形成了明顯的震懾和宣傳效應。
2020 年全市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3 001 萬元,2021 年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6 975 萬元,連年創歷史新高。強化“天地一體化”監管,通過第三方采取衛星遙感、無人機、移動終端等技術手段,高效鎖定、精準核查,提高監管效能。各區縣立足實際,推出一批創新措施,如:五蓮縣規定將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總額15%用于鄉鎮和縣水利局水保工作經費;東港區建立水利部門列席城建會議制度,建立綜合執法與水利部門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嵐山區建立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質量評分制度等;莒縣制定《水土保持項目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實施辦法》,將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納入信用信息平臺。
1)堅持高標準規劃、外延內涵同步提升,是實施全域化水土保持的基礎。圍繞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堅持高點定位、高點規劃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時俱進賦予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內涵,提升新層次。
在內涵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必須作為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綜合性工程來抓,讓生態產品成為生態“票子”。
在外延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必須更加注重城鄉統籌、河岸統籌,堅持一治一座山、一治一個流域、一治一條河,推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由重點區域向全域延伸,進一步厚植生態環境優勢,讓城鄉居民共享生態福祉,讓鄉愁看得見、記得住、保護好。
2)堅持規模化發展、生態產品產業融合發展,是提升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的關鍵。堅持把項目布局、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旅游富市相結合文章,努力放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綜合效益。日照市先后開展兩輪林水會戰,作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頭號工程來抓。特別是新一輪林水會戰,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堅持產業為先,聚力發展現代農業和新六產,培植產業優勢,做實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3)堅持綜合施治、治理保護監管同步提升,是推動水土保持持續深入開展的重要保證。堅持目標導向,以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為核心,以完善政策機制為重點,完善水土保持工作體制,市委考核辦將水土保持納入到市對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范圍,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信息共享,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完善掛圖作戰、掛圖督戰機制,樹立以項目論能力、以項目論水平、以項目論作風、以項目論英雄的鮮明導向,從體制機制、實施路徑、政策資源、工程管護等方面進行細化,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操作的路徑。
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中暴露出部分建設單位不依法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編報水土保持方案不積極、開展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不主動、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質量不高等監管的重點難點問題,反映了全社會水土保持法治意識有待加強。
市縣水利部門雖設有組織機構,但人員編制不足,力量薄弱;市場主體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方案審批、補償費征收、事中事后監管、執法查處等職能分屬不同部門,部門聯動效能有待加強。
重點水保項目建成后,均交付受益的村莊和群眾自行使用和維護,由于村集體難以管護,資金短缺,基層群眾管護意識淡薄,導致后期管理維護不到位,造成項目效益發揮不充分。
面對“十四五”時期水土保持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探索創新水土保持技術,科學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完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切實加強市、縣級水土保持部門聯動機制建設,完善水保工程治理、建設項目監管、違法項目查處等全過程聯動機制,提高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監管能力。全面落實信用建設,加強對水土保持技術服務市場主體的監管,促進市場主體自律意識,不斷提高水保技術服務質量。
按照水保法規定用途,嚴格水保補償費管理事業,創新探索省市縣三級水保治理補助機制,提高單位面積投資強度,提高治理水平。
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落實重點水保工程建后運行管護專項資金,明確管護主體、管護職責、管護內容和管護要求,保障工程長期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