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祥,艾博文,楊玉水
(1.濟南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032;2.平陰黃河河務局,山東 平陰 250400;3.山東黃河順城水利水電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250032)
2019 年9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濟南市黃河保護治理事業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推動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多層次、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只有解決了制約濟南黃河高質量發展的幾個主要問題,才能進一步促進濟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黃河流域構建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取得了萬里黃河歲歲安瀾的輝煌成就,為黃河兩岸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由于黃河來水多沙、多淤的特殊性,至今無法徹底根治黃河水害。黃河濟南段“懸河”及“二級懸河”的不利局面依然存在,如遇大洪水則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病險水閘及穿堤建筑物土石結合部存在安全隱患;大量新建、改建防洪工程未經過大洪水考驗;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夠完善;搶險設備缺乏,不能完全滿足防御大洪水的需要。
現有黃河防洪工程雖已基本建成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但仍存在許多工程短板。部分控導工程建設年代早、標準低,需要改建加固;病險水閘需要除險加固;黃河工程安全信息化程度較低等。工程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粗放、維修養護質量不夠規范、維修養護機械化程度偏低等問題。
防洪工程生態綠化設計標準較低,樹種大部分為柳樹和楊樹,高低、胸徑參差不齊,而且防洪工程土質較差,地勢較高,不易涵養水分,導致部分堤段樹株生長不旺盛。枯水季節上游來水較少,濟南境內河段有斷流的風險。周邊群眾節水意識不強,農業用水還存在大水漫灌現象。
現有維修養護經費數額是2004 年根據當時工程數量和國家頒發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定額標準(試點)》測算的,沒有考慮地區差別,低于當時濟南地區的工資水平,導致人工經費嚴重不足。近年來,由于維修養護材料費價格不斷上漲,造成維修養護材料費嚴重不足,難以高標準、高質量地對所有工程進行維修養護。
缺少科技信息化專項經費,科技人才少,導致科技創新的深度、廣度以及推廣應用受到很大限制,不同程度上制約了黃河高質量發展。
黃河洪水風險仍是最大威脅,要始終把保障防洪安全作為黃河治理保護的首要任務。汛前要做好組織、物資、技術等準備工作,汛期做好查險、搶險等防守工作。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過10 000 m3/s,確保大堤不決口,如遇超標準洪水,采取一切辦法減小災害,為濟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要做好頂層合計,堅持規劃先行,加快工程除險加固工作。各相關部門要做好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設計工作,大力推進堤防工程、險工改建加固、控導工程新建續建、涵閘改建等防洪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全面完成濟南黃河防洪工程建設任務。逐步建設防洪工程安全監控系統,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強化質量管理和工程質量監管,建設高標準黃河防洪工程,為防洪保安全提供工程基礎。堅持正規化、精細化、規范化管理,加大日常管理力度,消除管理死角,著力解決工程日常管理粗放、維修養護不規范問題。強化工程運行管理,提高機械化水平,高標準進行維修養護,保持工程抗洪強度不降低,保持工程良好面貌。
一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消除沿黃林木缺損斷帶,完善防洪工程生物防護體系。堅持喬灌結合,多樹種、多色彩、多層次高標準建設好臨河防浪林、堤頂行道林、淤區適生林、背河護堤林對現有林木實施綠化提升。積極開展生態廊道建設,打造城區堤段風貌帶,提升黃河的生態景觀效應。
二是進一步改善黃河水環境,加強水污染的源頭治理,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加大對平陰縣、長清區支流水污染綜合防治力度,杜絕污水流進黃河。
三是要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以“清四亂”為重點強化河湖監管,堅決整治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堆放垃圾、生產有毒有害化學品等直接影響水質的問題。
四是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把“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要求落實到水資源監管過程中,實現對分水、用水、取水等的全方位監管,以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倒逼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確保濟南黃河河道不斷流。
一是以供水為主,形成跨河交通、工程施工、其他服務業有力補充的產業布局,使管理單位經濟收入健康增長,實現內外資源優勢互補、生態經濟互利雙贏。
二是努力爭取中央財政撥款和地方財政雙渠道支持,推動長效項目落實落地。
三是積極參與投資建設、管理黃河浮橋和跨河大橋,做優做強施工企業。因地制宜投資建設物流倉儲項目和規模化苗木基地,增加效益,彌補經費不足。
四是要努力使職工收入得到穩步提升,工作生活條件有效改善,著力解決職工后顧之憂,讓職工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單位高質量發展工作中。
水政執法是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濟南市黃河水行政執法隊伍要抓住發展機遇,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引進先進設備,加強宣傳教育,不斷推進水政執法工作向更高水平邁進,為濟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要持續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行動,加強暗訪督查,提升“四亂”問題治理水平,強化河湖綜合管控,實現河湖岸線干凈整潔,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一是要著力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進行科技創新團隊等平臺建設,推動科技創新更好服務治黃工作,打造高速度、大容量光纖信息傳輸網和實時數據采集系統。
二是要做好防汛減災、工程建設與管理、信息化建設等實際問題的科技攻關,引進水利先進實用技術和設備為治理黃河服務,努力提高日常治理工作的科技信息化水平,支撐濟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加強治黃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工程遺跡、治河傳統技術等遺產普查,加強治黃檔案、影像資料數字化,推進保護措施落實。以濼口黃河等為依托建設治黃文化展示區,以濼口水文站、天橋標準化堤防工程為依托建設治黃公眾開放區,擴大公眾參與、提升治黃工作的社會影響力。
濟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社會性、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不斷探索符合濟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做好濟南黃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做好工程建設管理、科技信息化、水政執法、生態保護與綠化、弘揚黃河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從而最終實現濟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