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龍,王洪芳
(1.東營市墾利區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500;2.東營市墾利區興隆街道辦事處,山東 東營 257500)
節水型社會建設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治水方針,是解決現階段水資源矛盾長期有效得戰略舉措[1-3]。山東省委、省政府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先后出臺《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山東省水資源條例》,2019 年制定了《山東省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實施總量強度雙控、農業節水增產、工業節水提質、城鎮節水增效、內部開源挖潛、節水科技引領、節水市場驅動等“七大行動”。2020 年,東營市委、市政府出臺《東營市人民政府關于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 年、2022 年、2035 年3個階段的用水總量和強度等主要節水目標,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墾利區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建設要求,堅持節水型社會建設與水資源超載治理工作一體推進,扎實有效落實各項節水措施。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順利通過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省級驗收,水資源超載治理穩步推進,圓滿完成“年內引黃水不超標”任務。
墾利區境內可利用地表水資源有兩部分:自然降水(自產徑流)、客水水源(入境黃河水)。
本區域屬山東省的少雨地區,根據墾利區雨量站1986—2015 年實測降水資料分析,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56.28 mm,其分布趨勢自東南向西北遞減,且年際變化大;四季分配亦不均勻,春季(3~5 月)平均降雨量69.4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2.5%,僅能滿足小麥需求量的1/3 和其它春播作物的1/2,夏季(6~8 月) 平均降雨量為354.7 mm,占全年降雨量的64.0%;秋季(9~11月) 平均降雨量為88.5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5.9%。該地區降雨與作物生長期需水的矛盾較大,春、秋、冬季多干旱,夏季多雨又易發生澇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除降雨外,黃河客水是墾利區唯一淡水資源。近年來,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大。引黃用水指標日趨緊張,2021 年墾利區全年農業引黃水量2 028.8 萬m3,非農水量15 747.7 萬m3,用水需求急劇增加。合理利用水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而節約用水是解決淡水資源緊張問題的關鍵所在。
成立水資源超載治理暨節水型社會建設領導小組,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34 個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形成“政府領導、部門落實、上下聯動、共同創建”工作格局。制定出臺《墾利區節水型社會達標實施方案》《墾利區水資源超載治理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確定107 項具體任務,逐一明確責任領導、責任單位、完成時限。先后召開聯席會議8 次,落實措施任務,有效推動各項節水工作開展。
一是堅持項目挖潛。去年以來,爭取債券資金4 600 萬元,對全區2 座水廠、1 座水庫進行改造,進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同時,將五七灌區改造、四號水庫提升、農村供水保障等5 類項目全部納入省水利發展“十四五”規劃,深度挖掘現有工程節水潛力。二是推動水源置換。區財政列支2 000 萬元,用于購買1 000 萬m3長江水指標,彌補墾利區引黃用水不足難題。三是堅持多源供水。著眼破解單一水源格局,謀劃實施總投資6.1 億元的雨洪攔蓄、再生水廠、工業水廠等重大項目,加大雨洪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逐步形成黃河水、雨洪水、長江水、再生水及淡化海水等多水源供水格局。
穩步推進水權交易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起草完成《墾利區水權交易實施方案(試行)》,制定《墾利區關于做好農業灌溉用水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將6 168.7 萬m3農業灌溉用水水權按灌溉面積分配到各鎮街,實現了“按地定水、水隨地走、分水到戶”,在全省率先推動黃河地表水“用水權交易”改革。積極推動數字水利先行先試和灌區管理模式創新,加強與省水科院、山農大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引黃灌區土壤改良與節水灌溉配套技術研究,為全省節水壓堿增產提供支撐;探索“數字水利+專業公司”管護模式,在國內首次提出水利信息化EPC+EW+O 模式,構建設計采購安裝、延保和運維全鏈條一體化建管模式;創新“政府+物業公司”市場化管理模式,組建東營潤禾農田灌溉有限公司,實施節水典型片區運行管理,全區灌區管理實現由“粗放式管理”向“精準化管理”迭代。
取用水管理逐漸規范,出臺《墾利區違規取用黃河水問題專項整治方案》《墾利區引黃供水管理辦法》《墾利區生態補水網格化管理方案》,常態化開展用水專項督查,2021 年累計開展監督檢查12 次,查處涉水違法案件9 起,處罰33.1 萬元。真抓實管,推動河湖管理提檔升級,扎實開展黃河“清四亂”專項行動,全年整改銷號各類問題870 項,拆除違規取水泵站11 處,穩步推進6 處灘區取水泵站取水許可申請手續工作。安裝工業、生活用水計量設施2.39 萬套,用水計量率達100%,主要干渠監控視頻全覆蓋。加大水資源集約節約指標考核力度,將“用水總量控制、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水費繳納”等8 項內容列為區對鎮、街考核,實現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指標雙達標。
農業方面,通過“大流量、短歷時”輪灌制度,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壓減水稻、蓮藕、淡水養殖面積3 640 hm2、1 466.67 hm2、800 hm2,雙河灌區成功創建為省級節水標桿灌區,農業節水3 841.2 萬m3;工業方面,全面提升企業節水效能,用水計劃率、計量率實現100%,組織開展17家重點用水企業水平衡測試,墾利經濟開發區成功創建為省級節水標桿園區、創建節水型企業12家,工業節水204 萬m3。城鎮生活方面,改造城鄉供水管網20 km,漏損率降至9.05%以下,全面推廣生活節水器具,全面實施階梯水價制度,深入開展節水單位、小區建設工作,創建節水型小區6 家、機關10 家,城鄉節水24.1 萬m3。
墾利區將積極探索系統治水實踐,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水安全保障。一是守好總量強度雙控這條“紅線”。持續實施計劃用水管理,強力推進全社會、全行業節水;二是用好節水載體這個“抓手”,持續實施節水載體創建,啟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樹立節水先進標桿,構建更高水準的節水型社會;三是堅持改革創新“第一動力”,扎實推進水權交易、農業水價和用水減量替代集成改革,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實現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高效集約轉變,打造黃河流域節水型社會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