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明
(泰安市水利建設發展服務中心,山東 泰安 271000)
泰安市地處泰沂山區,山地、丘陵、平原地貌各占1/3,水土流失面積一度高達3 986 km2,占全市總面積51%,是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其中,黃河流域面積6 457 km2,占全省黃河流域總面積的47.5%。近年來,泰安市立足實際,積極探索推進水土保持工作的路徑、辦法,精準施策,取得顯著成效。
1)政府統一規劃。科學編制《泰安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利專項規劃》《泰安市水利發展“十四五”規劃》及水土保持專項規劃,確立了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5 km2、到2025 年水土保持率上升到83.75%的任務目標,為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2)激發主體活力。積極發動群眾投工投勞、調整種植結構、承包“四荒地”等參與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寧陽縣彩石生態清潔小流域,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產業,項目區農民人均收入由過去的不足4 000 元,達到了現在的15 000 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翻了一番。
3)部門協同聯動。有效整合水利、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等項目資金,多部門協同,多項目互補。僅2021 年,整合各級財政資金6 011.8 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2.3 km2。
4)社會資本參與。鼓勵引導工商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全市像新泰惠美農業、岱岳區中青松石等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有218 家,累計投入達15.4 億元,社會資本日益成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生力軍。
1) 高位推動強監管。泰安市政府批準印發《泰安市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 年)》《泰安市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把規劃實施情況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和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逐級逐年分解任務、評估實施效果,引導部門各級把水土保持責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全面構建起“黨委政府高位推動、部門齊抓共管”的水土保持監管網絡,強力推動任務落實。
2) 優化服務強監管。推行服務標準化格式化,開展不見面網上審批、繳費、報備,項目單位“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就可辦成事。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區域內生產建設項目變“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為“水土保持登記表備案”,實現即來即辦、現場辦結,極大簡化了程序;區域評估方案從整個區域去平衡土石方挖填,批復后由園區管委會統一組織方案落實,變“單個項目監管”為“區域整體監管”,推動了水土保持規范、便捷、實效監管,極大地提高了審批效率。
3)創新機制強監管。優化集成審批方式,將生產建設項目水保方案審批納入行政審批服務局,全面推行水保方案、防洪影響評價和水資源論證報告三合一的“水影響評價”制度,同時推進“監管—執法—司法”剛性銜接,將項目主體違法信息納入信用管理,有效破解了強監管面臨的難點堵點問題。
4)分類施策強監管。根據履行主體責任的實際情況,精準運用宣傳教育、監督檢查、執法處罰、司法強制四種形態,依法嚴格管控人為水土流失。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共查處疑似違法違規生產建設項目圖斑3 469 個,審批水土保持方案1 095 個,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2 億元,履行水土保持主體責任日益成為建設單位的自覺行動。
1)積極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活動。按照《水利部關于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積極開展示范創建工作,經逐級篩選、第三方評審、社會公示,肥城市、新泰市泰山百合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分別成功創建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國家示范縣、示范園數量占全省的1/3、全國的1/25,為各地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先進性、科學性、有特色、可復制的經驗。
2)深入實施美麗幸福河湖達標建設計劃。泰安市圍繞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綠化省管大型河道3 條、流域面積50 km2以上的大中型河湖40 條,4 個河段被評為省級綠化樣板工程,建成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17 條,127 條、1 204 km河湖達到美麗幸福河湖標準,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幸福河湖成為普惠民生的生態福祉。
3)系統推進“四型小流域”示范建設行動。近年來,建成泰山桃花峪等“四型小流域”35 條。其中,結合生態旅游,通過政府獎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打造旅游宜居樣板,建成里峪、豐山、蓮花池等“生態景觀型”小流域8 條;結合鄉村振興,改善水土流失現狀,提高農村生產條件,建成上豹峪、前寨子等“生態經濟型”小流域12 條;結合水源地、面源保護,著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建成桃花峪、王莊嶺等“生態清潔型”小流域11 條;結合生態屏障保護,提高區域生態穩定性,建成岱岳區黃前鎮九龍窩“生態安全型”小流域4 條。
泰安市地處泰沂山區,境內擁有多種地貌類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兼而有之。尤其是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區地質地貌決定了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不可能一勞永逸。目前,全市仍有1 400 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治理任務比較繁重艱巨。
全市生產建設項目點多面廣,受到生產建設單位經營困難、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執行不力、水土保持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人為新增水土流失的壓力將持續存在。
水土流失治理一方面具有公益屬性,另一方面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受各縣(市、區)地方財力和經濟社會發展不穩定因素等影響,水土流失治理存在著財政投入不足等問題。
水土保持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基礎工作。由于水土保持效果具有滯后性,地方政府和土地承包經營者、生產建設單位等水土保持主體不同程度存在著認識不到位、不積極、不主動等問題,履職盡責的內生動力不足。
按照“一手抓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一手抓生態治理、兩手抓兩手硬”的思路,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以清潔小流域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清潔”“生態景觀”“生態經濟”“生態安全”小流域建設,最大限度發揮水土保持在生產發展、環境改善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立足實際制定完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標準化監管辦法、水土保持市場主體信用監管辦法等一批辦法規定,扎緊制度“鐵籠子”,用制度規范生產建設項目行為,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堅持去存量、控增量,以衛星遙感疑似違法違規生產建設項目圖斑核查為重點,持續開展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專項行動,通過制度建設和專項行動,推動水土保持強監管走深走實。
堅持政府主導,水利部門牽頭,發改、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各負其責,持續做好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治理、土地整治、造林綠化等重點工程建設,不斷提高水土保持率。壓實水土保持屬地責任,在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水土保持政府目標責任考核評估的指引下,落實落細水土保持監管和治理各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