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恒清,張立國,姜念堂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4)
山東省榮成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境內河流均發源于本區內,且單獨入海,多為季節性間歇河流,源頭地勢高,河流流程短,河道比降大,汛期洪水暴漲暴停,非汛期來水少,時有斷流。榮成市農村河湖水系點多面廣,水網密集,河道淤積堵塞,排水不暢,存在配套建筑物缺失或老化嚴重,河道空間萎縮甚至消失,河流之間的水力聯系被割斷等問題,導致水域的蓄滯能力和引排水能力降低。
近年來,山東省榮成市以美麗鄉村示范區建設為主線,致力于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加大親水人居鄉村環境建設力度,進一步對河湖水系進行了整治,防洪除澇能力基本達到設計標準要求,河湖面貌得到很大改善。2009—2020 年期間,通過實施中小河流重點縣、水系連通、薄弱環節、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小落河、沽河、埠柳河、車道河四大水系主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已完成治理長度為117.88 km,已治理段結合河道現狀實施了清淤疏浚、堤防加固、岸坡整治、建筑物等工程內容,實現了泄洪、防洪目的。沽河、小落河等骨干河流重點段防洪標準基本達標,水系連通和水生態環境大大改善。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仍有部分河段及農村小流域水系未系統治理,存在河道淤積、水系不通、岸坡雜亂等現象,水流動力及互補性較差,河湖生態環境依然脆弱,與人水和諧的親水人居鄉村環境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開展水系連通親水人居鄉村環境治理。
榮成市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整治范圍為小落河水系、沽河水系、車道河水系和濱海俚島水系,涉及俚島鎮、崖西鎮、夏莊鎮、蔭子鎮、大疃鎮、滕家鎮、城西街道和王連街道等8 個鎮街96個村莊4.53 萬人。項目實施主要圍繞主干河道水質提升、鄉村支系進行方案設計,與國家鄉村振興總體思路相銜接,結合水系現狀存在問題,對項目區實施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河湖管護、防污控污和景觀人文等方面的治理措施,實現片區綜合提升。
提高流域和區域防洪除澇能力、改善河流生態環境,實現“功能健全、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治理目標,進一步改善榮成市親水人居鄉村環境。
1)功能健全:恢復河道防洪、排澇、供水、生態功能,進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2)河暢水清:水系格局完整、形態自然、河勢穩定、泄排通暢、連通有序,無淤積堵塞、無人為阻隔、無斷頭河道,河湖功能健康;水源有效保護、污染有效治理、河面水體清潔,無污染危害、無明顯漂浮物、無超標污水入河,水質達到功能要求。
3)岸綠景美:水域岸線空間錯落有致、河道自然蜿蜒、岸坡穩定整潔、生態綠化提升,無“四亂”侵占、無“三化”、無安全隱患;保留和重構田園風光、鄉野情趣、歷史文脈,自然人文景觀良好。
4)人水和諧:河道生態及生物棲息條件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農村生態宜居,農民安居樂業。
以解決榮成市農村河道萎縮、功能衰減、水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為導向,通過實施水系連通,從加強農村水系保護、修復河湖空間形態、改善水生態環境、恢復河湖功能、弘揚傳統文化、打造美麗鄉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出發,以河流水系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水域岸線并治,集中連片統籌規劃,按照“治河先治岸、生態治河、活水循環、水美鄉村、生態惠民”的總體思路,通過農村河道清淤疏浚、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措施,系統治理,恢復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澇能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親水人居鄉村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1)水系連通:針對現狀部分水系堵塞不通暢的問題,通過疏通淤堵段,拆除阻水建筑物,維修建筑物,新建攔蓄及攔砂坎、生產橋、橡膠壩、涵洞、管涵及湖塘整治等措施,連通水系周邊宜連水體,保障河湖自然生態用水,恢復河道、湖塘的自然連通。
2)河道清障:針對現狀河湖岸線“四亂”問題,通過清除非法侵占水域、非法采砂、生活(建筑)垃圾亂堆,拆除違法建筑等措施,開展綜合治理,清除并妥善處理堆占的垃圾及拆除的亂建廢棄物,保障河湖水域的生態空間。
3)清淤疏浚:針對擬治理河道的現狀淤積問題,根據具體河段實際情況,通過施工導流、施工圍堰等措施,清除河道內的淤積物,增強水體流動性,改善水質,保障河道行洪及排水功能。
4)岸坡整治:針對岸線、岸坡不完善等問題,通過劃分河段性質,對河道田野山丘段、鄰村傍路段和險工沖蝕段,優化河道平面形態及生態護岸改造,盡量保持岸坡原生態,維護河流的自然形態,保護保護河流的多樣性和河道水生生物的多樣性。
5) 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通過采取封育保護、撫育補植、建設水保林等措施,加強小流域生態修復、涵養水源。對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坡改梯及建排水、攔砂、蓄水構筑物等工程措施,有效減輕水土流失。
6)防污控污:針對水質不穩定等問題,通過整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污水收集與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面源污染處理等措施,保障河道水質安全,改善人居環境。
7) 景觀人文:針對親水景觀功能不足的問題,選取濱河的文明村、美麗鄉村示范村、傳統村落、樣板片區核心村等進行景觀建設、節點打造,開展民俗活動、開發休閑旅游,宣傳與傳承本地文化。景觀人文主要由配套項目打造,擬通過生態人文景觀節點建設,打造安全、生態、美麗、人文的農村水系,建設群眾滿意的幸福河。
項目實施立足于榮成市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規劃要求,通過農村河道清淤疏浚、水系連通、生態修復、河湖管護、防污控污、景觀人文等綜合措施,系統治理,恢復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澇能力,改善人居鄉村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通過農村水系連通和水美鄉村建設,構筑榮成市境內以骨干河道水網為主的“生態廊道”,形成水面綠地一體化的農村生態新格局。通過與生態修復、水質改善等項目聯動及水域岸線管理,全面消除河湖亂侵亂占行為,農村河道防洪排澇安全進一步提升,河道空間及功能逐步恢復,河道生態及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生態環保意識普遍增強,廣大農村生態宜居,農民安居樂業,生態綠色深入人心,處處呈現“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的新時代農村面貌。
項目實施可大幅度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提升農村治理水平,有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顯著提高人口環境容量,有力保障人居安全,改善農村生活衛生條件和村容村貌,新增廢污水處理能力2.1 萬t/d,惠及榮成市8 個鎮街,96 個行政村,受益農村人口約4.53 萬人,明顯改善農村居民的人居環境。
通過河道整治和水系連通,可增加流域內水面面積53 hm2,補充生態水量334 萬m3,可有效改善河湖水動力條件和水生態環境,增進水陸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溝通,榮成市內水網格局進一步完善,有效改善區域小氣候。河道形態自然、河勢穩定、泄排通暢、連通有序,無淤積堵塞、無人為阻隔、無斷頭河道,河湖功能健康,水環境質量將得到大幅提升。同時,通過充分利用調蓄工程條件,汛期攔蓄洪水,非汛期對溝渠、湖泊進行生態補水,使區域內主要河流非汛期生態基流得到有效維持,可有效改善農村河湖生態環境,改善生物棲息條件。
河道濕地具有很強的降解污染功能,濕地中植物、微生物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吸附和生物化學過程將進入濕地的污染物質轉化為無毒無害甚至是有益的物質,區域內水質標準均提高至Ⅳ類及以上標準,河道水體水質明顯改善,生物棲息條件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提高農村河湖生態環境質量,水生態環境效益顯著。
通過水系連通和親水人居鄉村環境治理,河道無淤積堵塞、連通有序、泄排通暢,河湖的蓄水和排水能力得到改善,防洪除澇能力得到提升,可保護96 個村莊4.53 萬人的防洪安全,農業收入得到進一步提高,區域供水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供水能力和水資源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對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改善當地投資環境、吸引投資,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發展生態旅游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帶動區域經濟效益增幅3%左右。
榮成市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整治工程,以實現“河暢水清、功能健全、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為治理目標,通過采取農村河道清淤疏浚、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系統治理措施,進一步恢復河道功能,大大提高流域和區域防洪除澇能力,改善河流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