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園園,程 霞,孫慶磊
(1.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2.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0;3.山東農業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山東 泰安 271018)
濟寧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屬魯西南腹地,面積1.1 萬km2,南北長167 km,東西寬158 km。市域跨黃淮兩大流域,河流縱橫交錯,水系發達,北部黃河、大汶河、東平湖屬黃河流域,其余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當前,濟寧市骨干河道梁濟運河、東魚河、洙趙新河、泗河等先后整治,重要河段防洪標準大部分達到20 年一遇;全市建成大中型水庫6 座,小型水庫242 座,塘壩1 757 座,水閘757 座,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全部完成,累計除險加固375 座(次),市內防洪工程體系初具規模,保障了區域防洪安全。
東部山區遍布246 座大中小型水庫和1 700多座塘壩,其中頭頂庫134 座,串聯庫73 座,既是頭頂庫又是串聯庫的37 座,一旦出險,危害巨大。小型水庫大都建設時間早,防洪標準低,雖對全部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但受資金限制,加固不徹底,仍存在著安全隱患。同時,各類水庫下游有408 個村、33.4 萬人受超標洪水威脅,轉移任務重。
梁濟運河屬大型骨干河道,部分河段未達到50 年一遇防洪標準,大汶河(濟寧段)、新萬福河、白馬河等防洪標準為20 年一遇。流域面積大于50 km2的117 條中小河流中,僅對流域面積200 km2以上的河道重點段進行了治理,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達不到20 年一遇,未治理河道堤防矮小,防洪標準低。城市建設侵占城市河道、水體,阻斷城市洪水出路,全市鮮有整條河達到設計防洪標準,小型水閘普遍老化失修。
黃河灘區有22 個村、2.1 萬人,東平湖蓄滯洪區有126 個村、11.17 萬人,轉移安置難度大。東平湖圍堤險工隱患多,護灘堰前耕地坍塌、出現部分險工段;黃河主流緊偎護灘堰、護灘堰坡面缺排水通道、護灘堰道路和防汛道路未硬化,護灘堰與黃河控導工程連接部位標準低。
南四湖湖區內有145 個村、漁湖民12.56 萬人,其中7.37 萬人居住在老莊臺;湖東滯洪區內有158 個村、21.6 萬人,轉移安置難度大,防洪安全存在較大隱患,特別是南四湖湖東堤韓莊至郗山段15.3 km 未實施封閉工程,使得南四湖整體防洪能力達不到50 年一遇標準。
南四湖周邊任城區、魚臺縣、微山縣、金鄉縣、嘉祥縣高程處于南四湖洪水位37 m 以下耕地面積14.93 萬hm2、涉及人口250 萬,平原洼地排澇能力低下,大多不足3 年一遇排澇標準,排澇能力差且受湖水頂托,極易產生內澇。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實施后,南四湖周邊排澇能力得到較大提升,由于資金限制,一些排灌站未得到治理,排澇溝上生產橋未得到改建,阻水嚴重。
近年突發性暴雨造成的洪水和內澇頻發,由于缺乏對極端天氣提前預警和及時調度,造成較大損失,特別是濟寧市尚未建立科學全面的防汛預警、綜合調度管理體系,不足以有效應對超標準暴雨洪水。
一是嚴格落實水庫“三個責任人”和“三個重點環節”,水庫全部安裝照明、監測、視頻、測壓系統,通過培訓提升相關責任人履職能力。對于大中型水庫,嚴格按照調度運用計劃進行管理,嚴格控制汛限水位。嚴格按照巡查、值守制度進行管理,一旦出現險情要確保第一時間發現、上報、處置,保證群眾第一時間安全轉移。二是實施千塘百庫加固工程,全面提升水庫塘壩防洪標準。對新出險和未系統除險加固的水庫、塘壩實施除險加固,消除工程隱患。
一是建立河道安全隱患排查整改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技術專家包工程責任制,形成汛前全面檢查整改、汛期即查即改、汛后梳理排查的工作體制,確保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類問題、消除一方隱患。二是加快實施河道治理工程,堅持因地制宜,采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勢控制、護岸護坡、堤頂防汛道路建設等各種措施。大型河道實施梁濟運河上段治理,中小河道實施新萬福河、洙水河、蔡河、趙王河、琉璃河、湖東排水河、微山薛城大沙河、微山縣城郭河、小沂河治理工程,提高河道防洪標準。三是加快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完成劉沙窩節制閘、李樓節制閘、洪廟節制閘、七山口閘、東秦閘、大曹閘、嘉祥村閘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
實施黃河灘區生產堤加固陪厚工程,實施黃河灘區、東平湖滯洪區居民遷建工程,實施湖東滯洪區建設、南四湖封閉工程,使南四湖地區整體防洪標準達到50 年一遇,洼地除澇標準達到5 年一遇。持續開展受洪水威脅區域群眾的安全轉移演練,加大群眾避險自救意識宣傳教育力度,確保一旦出現險情,群眾能夠迅速、精準、安全轉移。
一是與濟寧市城市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相協調,依托梁濟運河、泗河、洸府河、南四湖防洪工程,建立健全濟寧市防洪排澇總體工程體系,達到與濟寧市城市發展相適應的防洪排澇標準,確保規劃標準下的防洪排澇安全,遇超標準洪澇有相應對策。二是建立科學、規范的現代化防洪排澇非工程體系,實現防洪排澇管理及調度現代化。防洪排澇工程與水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和城市景觀建設等統籌考慮,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是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防治山洪災害,實施泗水縣濟河、音義河、柘溝河、高峪河,曲阜市衡廟河、煙袋河、廖河,鄒城市十八趟河、西戈河、大沙河等山洪溝治理。二是完善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災害易發地區建成以監測、通信、預報、預警等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山洪災害防御能力和預警水平。
一是進一步深化鞏固“清河行動”成果,扎實開展“清河行動”回頭看。深入開展嚴查垃圾亂堆亂倒、嚴查涉河湖違法建設,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三查三清”專項行動,保證河湖管護責任落實到位。二是加快推進重要河湖的管理和保護范圍劃定工作。在全市重要河流、湖泊分級分段分區設立“河湖警長”,落實河湖管護人員和管護經費,將縣鄉村三級河長和河管員納入平臺管理考核,實現管水護水常態化。
一是高質量編制重點河湖防御洪水方案和超標洪水防御預案,重點水庫防御洪水方案和汛期調度運用計劃,黃河灘區、南四湖湖區、南四湖湖東蓄滯洪區、東平湖蓄滯洪區、沂泗三角滯洪區群眾轉移方案,為科學調度洪水提供科學技術支撐。二是全面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河湖庫及在建工程安全度汛責任制、防汛抗旱督查制度、防汛抗旱考核及責任追究制度。三是建立技術支撐制度。成立全市水旱災害防御專家委員會,建立水旱災害防御專家庫,對全市重點防洪工程嚴格落實技術專家責任包保制,做到每一個重點部位、關鍵環節都有技術支撐。四是加強防汛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加大監測預警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水務大數據平臺,做好雨情水情實時監測和洪水預報預警。五是健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加強防汛搶險和抗旱服務設施建設與設備配置,提升防汛抗旱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