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雷(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烹飪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3)
在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現代互聯網技術已滲透到產業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為地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推動了地方產業現代化、科學化進程。在此背景下,浙江省茶葉產業供應鏈轉型優化面臨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浙江省茶葉產業是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進行茶葉產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對浙江省農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發展茶葉產業是實現“建設山上浙江,發展山區經濟”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諸多茶葉企業開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茶葉產業供應鏈進行升級改造。在此背景下茶葉企業欲獲得可持續發展,傳統茶葉產業供應鏈模式亟待運用數字經濟思維對產業供應鏈優化。因此,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探討浙江省茶葉產業發展現狀,針對茶葉產業供應鏈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策略,對推動浙江省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浙江省對地方茶葉產業重視程度的增強,浙江省茶葉產業不斷向前發展,逐漸實現了茶葉經濟與茶文化的有機結合,不斷拓寬了浙江省茶葉產業的鏈條,構建了現代化的茶葉產業體系。
浙江省茶葉產業總體呈持續上漲趨勢,生產規模與產值穩步增長,生產發展態勢良好。相較于2015年,2020年浙江省茶葉產業種植面積、總產量、總產值都有了顯著的增長,茶葉產業整體遵循“穩面積、穩產量、提品質、提效益”的發展方略。其中,杭州市、麗水市、紹興市、湖州市四市為浙江省主要的茶葉產業發展地市。浙江省茶葉產業主要品類為綠茶,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90%以上,其他茶類發展態勢良好,其中紅茶、黃茶、白茶和花茶產量均有大幅度提升,逐漸形成以綠茶為主導,紅、黃、白、花為輔的茶市場格局,不僅兼顧浙江茶葉產業資源稟賦的特點,又能順應市場需求。
浙江省茶葉產業呈現品牌相對無序的局面,為此,在2006年浙江省提出了“浙江綠茶”區域品牌發展戰略,通過發展本省特色茶產品、打造地區茶文化的方式,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較大商業價值的地區茶葉品牌。截止到目前,浙江省茶葉產業品牌有200多個,擁有浙江綠茶、龍井茶等多個知名省級品牌,還有四十多個區域公用的茶葉品牌,省級龍頭企業為代表的企業品牌四十多個。
2020年,浙江省茶樹良種研究也有了顯著的進展,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良種率、省級以上葉色特異品種數量均在全國名列前茅。浙江的安吉白茶已成為本省栽種面積最大的無性系良種,茶樹良種的持續推進對浙江茶葉產業產品的拓展與品質的提升都提供了支撐。抹茶作為茶產品的延伸,其獨特的口味,使其飲品風靡市場,而浙江省作為重要的茶原料來源基地,抹茶葉產業發展迅速。
浙江省茶葉產業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展,到2020年,浙江省茶葉產業精深加工企業已有百余家,年產值較2015年也有翻倍增長,其中,抹茶已成為浙江省茶葉產業中最有成效的品類。隨著茶文化的盛行,浙江省近百個茶文化社團組織積極推動茶文化的日常傳播,不斷推動茶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浙江綠茶博覽會、茶商大會等已經打造成為浙江省促進茶葉產業發展、振興茶經濟、弘揚茶文化的重要平臺。以茶文化為載體,拓展出茶休閑、茶養生、茶旅游等眾多產業;以茶葉產業為依托,建成了杭州龍塢茶鎮、齊溪茶業特色鎮等一系列茶業特色鎮,實現了浙江省茶葉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調查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數字化規模達到新高度,數字化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數字化成為未來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研究發現,我國的數字化建設水平并不均衡,呈現東部向中西部遞減的趨勢。浙江也是如此,其茶產業供應鏈的數字化水平并不高,茶農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方式,產業鏈短導致產品價值增值量不高。最重要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數字標準,茶葉供應鏈的門檻參差不齊,對品牌口碑和產品質量有一定的影響。
茶產品的銷售渠道也會因此受限,現在浙江省的茶產品銷售仍然以線下的實體店經營為主要銷售方式,只有少數茶商有多渠道銷售的意識,這導致茶商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茶葉產業不能形成產銷一體化的格局。
浙江省茶葉產業的數字化監管體系尚未完備,偏重對本省龍頭企業的扶持,而忽略了個體的種植農戶,種植農戶沒有得到專業的技術培訓,導致其對茶葉的種植多依靠以往的經驗和市場上流通的信息,這對茶產品的質量標準和種類的控制都不是一個利好的現象。
缺乏數字監管體系,會導致茶農的行為缺乏監管,茶農的科學種植意識薄弱,容易導致茶葉的口感和品質參差不齊,甚至產生一定的安全隱患。
浙江省的茶產品市場的品牌化率較低,缺乏品牌經營和對口的進出口貿易保護機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雖然浙江省已經有幾個比較知名的茶葉品牌和生產的龍頭企業,但是很多地方的龍頭企業依然缺乏品牌效應,只在當地有一定的知名度。
另外,龍頭企業與當地的種植農戶缺乏利益聯結機制,茶葉的經營主體主要是小微型企業和茶農,呈現出多點式的種植形式,這會導致種植的低效率,更重要的是種植的分散性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
浙江省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茶葉種植產業比較發達,產量也比較高。但是浙江省的茶葉生產并沒有完全實現科學規范標準,雖然近幾年在政策的支持下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部分企業依然缺乏一個現代化的生產體系。原因在于,茶葉產業沒有深度地與二三產業融合起來,沒有一個完備的生產加工線,也沒有完善的茶葉產業社會服務體系,茶葉的保健作用和文化底蘊沒有充分的挖掘出來。
由于茶農大多都是本地的種植農戶,因此沒有經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從業素質相對較低,這導致茶葉產業科技貢獻率相對較低,也造成了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體系在茶農中的利用率不高的弊端,對一些自然災害沒有科學合理的規避措施,茶葉產業的社會服務也不足,茶農與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產業鏈短,精深加工滯后,產業功能不足,茶文化創意和服務產業沒有顯現出應有的功能。
由于浙江省茶葉產業供應鏈的數字化水平不高,因此浙江省應當充分發揮電商平臺、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茶葉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通過數據分析精準把握市場關鍵信息,將市場上的信息量化,從而對茶農的生產數量、種類等做一個精準的指導,提出準確的建議。應當建立聯動的茶葉產業數據中心,從而將浙江省各市的茶葉產品信息全面匯總,做到對茶葉產業精準把控。
科技的運用離不開人的參與,只有科技要素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浙江省應當與職業院校、農業學科類學校等達成深度合作,將這些專業型人才培養成真正能夠從事茶葉種植及加工銷售的技能型人才。將數字化視作新的生產要素,將科技要素和勞動力要素相結合,打造數字信息和勞動力要素相結合的新型職業農民。
由于浙江省的茶葉產業缺乏強有力的品牌效應,因此浙江省相關部門應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推行科學規范的綠色生產模式,規范茶葉生產流程。更要發揮本地茶葉生產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建設茶葉產品工業園區,從而提高本省的茶葉品牌競爭力。不僅如此,還應當深度挖掘浙江省的茶文化資源,利用本省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與茶文化相結合,將浙江省的茶文化推廣到國內、國際市場,從而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場份額。
高標準意味著高質量,只有嚴格把控茶葉產品的質量和口感,加強茶葉生產的專業化管理,制定標準化的生產規定,才能讓浙江省的茶產品知名度走出浙江,走出國門。
在茶葉種植和加工方面,應該適當放寬金融政策,加大對茶葉種植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對茶葉產業予以適當傾斜,促使茶葉業種植與加工業、服務業深度融合。讓茶農可以有一定的資金去構建加工的生產線,從而提高其生產率水平,提高茶農的收入水平。
在銷售模式上,應當積極與第三產業相融合,例如構建茶農銷售的電子商務模式,迎合現在的自媒體風潮,通過多種方式宣傳自己的茶葉產品,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浙江省相關部門應當積極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才能將本省的茶葉產業發展落到實處,惠及全省的茶農。
茶葉作為中國特有的飲品,一直深受國內外茶葉愛好者的追捧。浙江省茶葉產業想要大發展,必須融入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從理念轉為行動,促進浙江省的茶業發展成為國內外茶葉產業的服務中心。因此浙江省的茶葉經營者須認真研究茶葉產業的全球市場需求,提高本省茶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品牌建設力度,引導茶企與國際接軌,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浙江茶葉產業“走出去”,延伸產業鏈,挖掘出浙江茶葉產業的附加值。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國茶葉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極大的新機遇,但是新機遇也意味著新挑戰,全球貿易一體化給了浙江省茶產業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機遇,但是如果不能積極應對這一時代趨勢,浙江省的茶業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本文從數字經濟背景下對浙江省茶葉產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幾點優化策略,即發展農業數字建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浙江茶葉產業的品牌效應、樹立綠色生產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將茶葉產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并提出一個愿景,將浙江省的茶葉產品積極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期望通過對以上措施的落實,推動浙江省茶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