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雅婷,姜勇彪,李曉寧,王盼盼
(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330013,南昌)
“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旅游迎來全新發展機遇,并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優勢突顯。在此背景下,涉及鄉村旅游開發、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鄉村旅游資源等多方面研究不斷深入,其中運用多種方法對鄉村旅游的空間布局以及其影響因素[1-3]的研究已取得了豐富成果,逐漸成為熱點。總體而言,目前研究多集中于以全國或省域等大區域為尺度的研究,而針對小區域的研究尚較缺乏。目前大區域尺度的研究以鄉村旅游的分布特征和分布類型為主,利用最近鄰分析、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數等地理信息手段分析其影響因素,提出宏觀布局建議;小區域研究以鄉村旅游發展較為成熟的市、旅游景區為主,該區域的研究多為現狀分析、鄉村旅游與地區扶貧、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建議等,其空間分布內容較少涉及。為此,本文以甘肅省隴南市為研究選區,借助ARCGIS10.2軟件對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以期查明其空間布局,為后續開發和發展提供規劃依據。
隴南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與四川、陜西兩省接壤,扼陜甘川3省要沖,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隴南市地形地貌不同于甘肅省其他地區,境內分布高山、河谷、丘陵、盆地,形成高山、峽谷、盆地相間的復雜地形,地域差異明顯,其自然風貌兼具北方壯美、南方秀美的特點。隴南市是甘肅省唯一屬于長江流域的地級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水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甘肅省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被譽為“隴上江南”。隴南市下轄1區8縣,分別為武都區、宕昌縣、文縣、康縣、成縣、徽縣、禮縣、西和縣和兩當縣。
2021年,隴南市全市旅游業從業總人數達1 680萬人次,同比增長9.4%;旅游綜合收入83.7億元,同比增長10.4%,旅游業發展前景良好。據2021年隴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314元,比上年增長11.2%。
截至2021年12月,甘肅省共有鄉村旅游示范村310個。其中,隴南市有51個(表1),位居全省各地級市之首,占全省總數的16%,包括武都區2個、康縣31個、成縣3個、徽縣3個、宕昌3個、西和2個、禮縣1個、文縣3個、兩當3個。隴南市1區8縣中,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發展狀況最好,康縣陽壩鎮珍愛茶山(上壩村)、康縣長壩鎮分別榮獲“2020中國最美村鎮”生態宜居成就獎、鄉村振興榜樣獎;2021年康縣被評為“2021中國最美縣域”。但隴南市鄉村旅游發展示范村分布總體呈現不均衡分布,鄉村旅游發展良好的康縣與其他各縣區差距較大,隴南市整體鄉村旅游發展協調性差。

表1 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名單
本文以甘肅省文化與旅游廳(2022)公布的《甘肅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名錄》中隴南市51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為研究對象,通過百度坐標拾取系統獲得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地理坐標點,將各坐標點整理到EXCEL表格中,再利用ARCGIS10.2軟件建立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數據庫,生成研究區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圖(圖1)。

圖1 隴南市現有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圖
本次利用空間分析有關特征指數進行了最近鄰分析、核密度分析、空間自相關分析以及緩沖區分析的方法。
2.2.1 最鄰近指數 最近鄰指數是指點狀事物在地理空間中相互臨近程度的地理指標[4],常用來計算空間地理要素的聚集情況。其計算式是:
(1)

2.2.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指數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的顯示對區域中地理要素的集聚情況[5],其計算式為:
(2)
式中:s是研究區鄉村旅游示范村的位置,si是以s為圓心的鄉村旅游示范村,h是半徑空間范圍中第i處鄉村旅游示范村位置。
2.2.3 空間自相關分析 莫蘭指數(I)是用來定量描述事物在空間上的依賴關系的指標[6],其計算式為:
(3)
式中:n為鄉村旅游示范村的數量;xi、xj為空間位置i和j的觀察值;wij表示空間位置i和j的鄰近關系。當i和j為鄰近的空間位置時,wij=1;反之,wij=0。I的取值范圍在-1~1之間,當I>0時為正相關關系,I<0時為負相關關系,I=0時則表示不存在相關關系。
2.2.4 緩沖區分析 緩沖區分析是描述地理對象對周圍的影響,解決空間鄰近度問題的有效手段[7],是地理空間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次以ARCGIS10.2為研究工具,將公路交通、河流水系作為主體,鄉村旅游示范村為研究對象,以1 000 m作為緩沖距離建立緩沖區,分析現有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特征。
3.1.1 空間分布類型 利用ARCGIS10.2軟件對研究區內的鄉村旅游示范村進行平均最近鄰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最近鄰分析結果
由圖2可知,研究區的鄉村旅游示范村的最近鄰比值為0.616,總體上呈集聚分布。從各縣區來看,除康縣外其他各縣區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較為均勻,集聚程度低,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集聚程度最高。
3.1.2 分布集中度 據圖3可知,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總體上看呈現“東南部密集,其余地區相對均衡”的分布特征,在康縣境內較為集中,呈現康縣長壩鎮、康縣城關鎮-王壩鎮“雙核心”的特點。

(a)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總體核密度圖

(b)康縣長壩鎮鄉村旅游示范村核密度圖

(c)康縣城關鎮-王壩鎮鄉村旅游示范村核密度圖
3.1.3 空間自相關分析 通過ARCGIS10.2空間自相關分析對甘肅省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的相關性進行計算,得到Moran’sI為0.17>0,表明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呈現正的空間自相關性,即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相似的地區在空間上趨于鄰近。
3.1.4 與交通道路的關系 旅游景點的開發和發展與交通關系密切,因此很有必要從交通道路角度出發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本文以研究區的公路交通為主,選擇國道、省道、鄉道、縣道作為分析鄉村旅游示范村交通可達性的基礎。利用ARCGIS10.2軟件進行緩沖區分析,選擇1 000 m為緩沖距離,得到圖4。

圖4 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基于公路交通的1 000 m緩沖區
通過ARCGIS10.2緩沖區分析及疊加分析對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點與公路交通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緩沖區覆蓋的鄉村旅游示范村的數量比值約占研究區總數的90%,由此可見,道路因素對鄉村旅游示范村的位置分布關系密切,絕大多數鄉村旅游示范村的選址鄰近公路沿線。從各縣域來看,研究區總體呈“一個中心、兩條線路”分布格局。康縣長壩鎮、康縣城關鎮-王壩鎮是鄉村旅游示范村的聚集中心,宕昌-武都-文縣沿線、禮縣-西和-成縣-徽縣-兩當沿線構成研究區“兩線”布局。
3.2.1 空間分布類型 利用ARCGIS10.2軟件對研究區內的鄉村旅游示范村進行平均最近鄰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由圖可知,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的最近鄰比值為0.829,總體上呈集聚分布。

圖5 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最近鄰分析結果
3.2.2 分布集中度 通過核密度分析來了解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集中度情況,如圖6所示,康縣鄉村旅游示范鄉村的分布在康縣西北部和中東部呈現2個明顯的集中區,即康縣長壩鎮集中區、康縣城關鎮-王壩鎮集中區,此外康縣南部地區鄉村旅游示范村呈現零星分布態勢。

圖6 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核密度分布圖
3.2.3 空間自相關分析 利用ARCGIS10.2空間自相關分析對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的相關性進行計算,得到Moran’sI為0.66>0,表明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在空間上呈現正的相關性,即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相似的地區在空間上趨于鄰近。
3.2.4 與交通道路的關系 通過ARCGIS10.2緩沖區分析及疊加分析對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點與公路交通的關系進行分析(圖7),結果表明:緩沖區覆蓋的鄉村旅游示范村的數量比值約占研究區總數的87%,即康縣絕大多數鄉村旅游示范村的選址鄰近公路沿線,其空間分布交通指向性明顯。

圖7 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基于公路交通的1 000 m緩沖區
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選取地形地貌、水文、交通、政策等因素對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進行分析。
4.1.1 地形地貌對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的影響 地形地貌決定著鄉村的分布與發展,是影響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分布的重要因素。隴南市位于陜甘川3省交界處,境內高山、峽谷、盆地相間分布,不同地形地貌造就不同自然景觀,為特色鄉村的發展提供基礎,也推動著鄉村旅游資源的發展與演變,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格局。經計算可知,隴南市51個鄉村旅游示范村有88%分布在較低海拔地區(圖8),說明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受地形地貌影響較大。

圖8 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與地形耦合圖
4.1.2 水文對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的影響 河流水系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資源、鄉村旅游景區的重要構景要素,通過其特有的美學觀賞價值吸引游客前來。隴南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資源充沛,河流資源豐富,本文借助ARCGIS 10.2對隴南市流量大于15 000的河流進行1 000 m緩沖區分析(圖9),分析河流水體對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的影響。結果顯示,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有47個在河流1 000 m緩沖區內,占比92%,即河流對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有顯著影響。

圖9 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基于主要河流的1 000 m緩沖區
4.1.3 道路交通對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的影響 良好的交通通達性可以有效縮短旅途時間,擴大景區的輻射范圍,是鄉村旅游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鄉村道路設施的發展情況直接影響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通過ARCGIS10.2對隴南市鄉村公路交通進行緩沖區分析(圖4),結果表明:緩沖區覆蓋的鄉村旅游示范村的數量比值約占研究區總數的90%,即道路通達性是影響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重要因素。
4.1.4 政策對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的影響 政策是影響特色村鎮發展的重要因素,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引導與推動。 《甘肅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甘肅省“一帶一路”文化和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等政策的頒布推動了甘肅省鄉村旅游的發展,隴南市也進一步加大了對鄉村旅游的扶持力度,通過引進資金、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發展高質量特色鄉村旅游產品等具體措施推動鄉村旅游景區開發、美麗鄉村建設、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的快速發展。
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發展呈現區域不均衡狀態,各縣區發展差異較大,呈現以康縣發展最好,其余各縣區差異較小的特點。據此提出以下開發模式以供參考。
4.2.1 點—軸發展模式 當前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發展程度總體來說不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康縣鄉村旅游示范村發展為基點,沿交通線路等軸線進一步推進發展,形成點軸發展模式,以點推軸,以軸的發展帶動兩翼地區以及上下游地區的發展,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形成鄉村旅游示范村發展新體系。
4.2.2 全方位多元化發展 全方位發展要求從鄉村旅游發展政策的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鄉村旅游示范村合理布局、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相關產品設計、市場發掘、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全面發展,統籌兼顧。多元化要求涉及鄉村旅游示范村發展的的多個整體參與,政府相關部門、特色鄉村、景區、食宿產業等統一加入,協調發展。
結合目前隴南市各縣區鄉村旅游示范村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各縣區的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不均衡,且發展規模較小,市政府應該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對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用地與區域做出合理規劃,開展市境內全域式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發展,整合資源優勢,形成資源合力。可鼓勵引導各鄉村通過“自組織”的方式發展鄉村旅游,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從而促進地區鄉村旅游村落的均衡發展、擴大示范村發展規模。
從發展前景來看,依托康縣發展鄉村旅游的先進經驗,發揮其輻射帶頭作用對于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建設有積極意義,康縣與其他各縣區擁有相近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色,其開發模式對其他各縣區的借鑒意義較強,要學習康縣鄉村旅游發展的先進理念,結合地區特色進行開發,但要避免“同質化”發展,要創新開發模式,確保開發的合理性、科學性。
鄉土性是鄉村的靈魂,鄉村文化是鄉土性的集中體現,為避免鄉村旅游示范村“千村一面”現象的發生,著重發掘鄉村的文化內涵,賦予鄉村特色文化形象顯得尤為重要,可根據鄉村文化特色、自然特色設計開發特色文創產品,豐富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內涵。
建立本土鄉村旅游品牌、發揮品牌優勢,通過媒體、自媒體等方式加強營銷,提供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的產品,打造多元化旅游精品,使隴南市鄉村旅游的發展打破地域限制、空間隔閡[8],提升隴南市鄉村旅游知名度,發揮品牌優勢。
本文以甘肅省隴南市為研究區,梳理了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發展現狀與空間分布特征,分析了其總體分布特點,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總體上呈集聚分布,其中康縣境內最為集中,其他各縣域分布集中程度較低。
2)就核密度值分布而言,鄉村旅游示范村在市境內“東南部密集,其余地區相對均衡”的分布特征,其中康縣境內出現2個聚集點,示范村之間聯系緊密,其余各縣區則呈現“兩線”分布特點;
從數量上看,分布極不均衡,康縣分布最多(31個),占比高達61%;就交通而言,區內交通線路兩側分布的示范村約占總數的90%,交通指向性明顯;就影響因素而言,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以及政策對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布局影響作用明顯。
3)總結提出隴南市的鄉村旅游示范村開發模式,即點—軸發展模式、全方位多元化發展模式。
4)指出隴南市鄉村旅游示范村的開發建議,主要有發揮政府宏觀引導作用,合理規劃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布局;借鑒康縣鄉村旅游示范作用,科學培育高質量發展途徑;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開發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建立品牌優勢,加大宣傳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