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虹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330200,南昌)
習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學研結合和技術成果轉化,強化對創新的激勵和創新成果應用,加大對新動力的扶持,培育良好創新環境。”強調“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習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要求:“緊緊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江西省委“24字工作方針”,將“創新引領”作為推動江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抓手;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和現代農業科技人才高地”的目標定位。形成了國家研究所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前沿學科創新發展為使命、高校研究所以服務學科創新發展為使命、地方科研院所以區域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技術服務為使命,企業技術中心以服務生產技術保障的自主開發成果工程化技術集成為使命,地方科研院所與高校研究機構錯位發展、與企業技術中心的協同發展的局面。
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帶動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積極響應,頒布相應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細則與行動方案,已逐漸形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策體系。據初步統計,國家及地方在內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多達 300 余項。從國家層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 /2015)”、省級“江西省鼓勵科研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若干規定“贛十條””,到近期的“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贛人社發[2020]31號)”,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必須經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和產業化等階段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各個階段需要高效暢通和有效對接,各個部門需要精準協同和高效配合,才能提高成果轉化率。而應用型研究院所處在中端,一個科技創新和知識增值的最關鍵的紐帶環節,承擔著科技創新的重大責任和使命。使命驅動及管理者實踐與各方利益共享的平衡是成果轉化的問題關鍵所在。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增加農業科技成果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積極參與構建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企業及市場化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協同創新體系,構建協同高效、多元互補、開放競爭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地方農業科研院所的使命所在。
由于農業生產與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地域差異非常明顯,生產規律各不相同,特別是種植業的主栽農作物品種以及相同品種在不同地域內的種植技術差異極大,加之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文化的差異,形成了明顯的農業科技成果的地域性特征,突顯了地方農業科研院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農業的基礎地位是我國的長期發展戰略,與其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不同,大部分農業科技成果從立項起就具有了公益性性質,由政府公益性免費提供全社會使用,政府主導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全社會科技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等共同參與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
目前中國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主體包括傳統農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以及“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等多種組合類型,而且新的其他生產經營主體及組合類型不斷涌現,受體類型的成果需求和人員素質的差異形成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多樣化。
農業生產從物質資料投入到產出產品,時間周期長,跨季甚至跨年度,品種選育則至少需要幾年時間;生產期間影響因素復雜,既有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也有管理方式的影響,還有市場政策的影響,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可控性較低,市場化資本參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社會化服務力量相對動力不足。
2021年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總體轉化率已達到5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企業技術中心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到30%,轉化后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約占被轉化成果的30%[1]。2021年江西省科研院所獲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支持1 027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支持2 208項,全省各類人才共登記科技成果1 218項,其中企業占比50%以上,江西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2-3]。因此,提高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率是當前科研單位、政府和企業都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與措施,廣大科技工作者倍受鼓舞,積極主動參與,而大量的企業對技術創新也有充分的認識,科技成果的需求旺盛。近幾年科技成果成倍增長,但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卻未達預期,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戰,從農業科研院所的角度來看,既有公益性與市場化的矛盾問題,也有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還有承接企業科技能力不足的問題,還須從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三方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細化和落實、政府專項資金的引導、成果轉化的評價體系、專業服務平臺和人才隊伍等方面加強工作。 科技成果轉化受社會、環境、政策、機制和轉化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家已出臺了大量激勵和優惠政策,在社會、環境、政策等方面已經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氛圍,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8年的調查顯示,我國 51.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目前國家的創新政策環境較好[4]。
農業科技成果具有突出的公益性特性,要動員全社會科技力量積極參與,特別是市場化社會資本參與,壯大市場化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亟需加大政策引導撬動力度,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農業科技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和風口,社會資本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是培育新的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是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業農村領域技術轉移機構服務功能的重要力量,而地方農業科研院所正是政、企、研、商協同創新的橋梁,各方接受具有風險性的農業科技成果價值體系的媒介,是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和落實舉措、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的主要支撐,對促進科技創新體系與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體系和管理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業科技成果具有的地域性、公益性、受體類型多樣性和影響因素復雜性的諸多特點,需要政府對農業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出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科研管理部門為營造創新環境出臺了諸多政策措施,但項目申報周期過長,研究內容調整不及時、預算報銷不合理等問題還存在。科研院所與企業在成果轉化節奏上不同步,企業目標單一,他們面對的是市場是客戶,需求變化快,時效要求高,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解決客戶提出的實際問題,否則就占領不了市場,而科研機構所考慮的因素太多、指標太復雜,按照項目期限進行,節奏偏慢,往往跟不上市場的節奏,所以,科研機構雖然有技術優勢,卻搶占不到先機。
農業科技成果具有公益屬性,成果轉化獲益難,科技人員積極性不高;同時,農業科技成果產出時間周期長,影響因素復雜,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科技成果經濟價值評估難導致供需雙方難以達成交易,科技成果轉化對提高科研人員收益作用不大;用戶對農業科技成果中試條件、中試熟化的風險承擔難以達成共識,導致產出的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轉化或轉而難化;以論文、獎勵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和職稱晉升、考核等成果導向不合理,對成果所有人和企業的稅收激勵政策沒到位,影響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科研人員不僅要研究前沿熱點,發文章和申請專利,更要以現實市場需求和成果轉化為導向。由于雙方信息上不同步,理解上不對稱,溝通渠道不順暢,科研人員過多的追求新穎性和學術水平,忽視了產品化、工程化的可行性及市場需求與容量,效益估計太高,大部分成果與企業的現實需求是錯位和脫節的,特別是農業科技成果具有影響因素復雜性的特質,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急于求成的思路導致企業沒有技術創新的長遠規劃,不愿意與科研院所進行長期投資和合作;企業的承接能力不夠,農業企業的裝備工藝、人員素質相對較低,設備條件較差,對高新技術的承接能力不夠,成果轉化的主動性、時效性、適應性和實效性不高。
由于農業科技成果的受體類型多樣性特點,研究制定的技術標準或者技術指標需要充分考慮多數農業企業的生產人員素質和設備條件,實驗室的“小實驗”到企業的“大生產”,不同的人員、設備和環境都直接影響效果,選題立項和科研成果轉化前,需要與企業生產技術人員充分溝通,相關企業提前參與人員培訓和設備選型,以及轉化后生產的跟蹤服務工作,才能提高成果轉化效益;成果轉化中科研單位與企業技術銜接不暢,科研單位要建立有層次、有結構、有執行力的科研團隊;轉化過程涉及產品設計、設備選型、人員培訓、項目管理等多學科人才團隊的參與,要完善效益分享獎勵機制,激發團隊人員的巨大潛力;科研單位內部交流、團結協作不夠,影響跨學科的聯合與新技術的整合集成,必須團結協作聯合攻關,盡快讓成果進入市場、產生效益。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是當今世界各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一種重要而又有效的形式。它主要是指在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在風險共擔、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機制下開展的合作。地方農業科研院所提升科技成果轉化需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好工作。
農業的基礎性和公益性地位是長期國策,農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是根本性決定力量,必須從政治的高度把創新發展作為地方農業科研院所的使命,拓展創新思路,把成果轉化作為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的目標導向,把成果轉化工作作為中心工作,檢視問題,補齊短板,承擔起江西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的職責。
以成果轉化作為科研項目全程目標管理,把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作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抓手,建立科研單位與政府、市場、投資機構、企業的定期交流機制,向外準確傳遞科技成果信息,主動承擔起政策的宣講、多方的溝通、資源的調配、服務的細化等職責,研究所領導既當管理者,又當參與者,緊盯成果轉化的難點、堵點,集中資源攻堅克難,務求實效。
充分釋放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動能,完善考核機制,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成效作為項目資助、職稱評聘和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深入調研科研人員需求、解決他們的顧慮,提出針對性措施;對從事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的科研人員建立不同的獎勵制度,引導科研人員走出“重論文、輕轉化”的不利局面;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賦權后的全鏈條知識產權創造、評估、運用、保護、管理與服務,解除科研人員創業后顧之憂。
有效對接市場需求,探索“企業+科研單位”“工業園+科研單位”和農技小院、專家大院等共建創新服務模式,鼓勵在院所外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和服務場站,聯合社會力量和市場資本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和服務基地,拆掉科研單位思想上的圍城,鼓勵科研人員走出圍墻;構建從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到工程化、產品化系統集成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條,強化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探索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讓科研成果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