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來,職工隊伍發生了哪些變化?維權服務工作有哪些成效?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取得哪些進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和權益保障實現哪些突破?這些問題都成為7 月29 日全國總工會新聞中心召開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會工作成就經驗新聞發布會上的焦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職工隊伍發生了重要變化。”全國總工會研究室主任王利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相繼開展了第八次、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第九次調查正在進行中。根據對調查數據進行的初步梳理和分析,發現職工隊伍總體構成、職工整體素質、職工訴求愿望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據王利中介紹,職工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政府有關部門數據顯示,2022 年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了50.9%,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達到了13.7 年。全國總工會調研顯示,職工中高中及以上學歷占到了85.1%,比2012 年提高了6.3 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勞動者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快速增加。據統計,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比從2012 年的33.5%、30.4%和36.1%,調整為2021 年的22.9%、29.1%和48%。其中,以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幅增加。2021 年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約為8400 萬人,靈活就業人員達到2 億多人;農民工總量則從2012年的2.6 億人增加到2021 年的2.9 億人。
職工整體素質狀況發生了可喜變化——廣大職工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政治性更加堅定,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功立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價值觀念得到了強化,多名一線職工獲得改革先鋒、人民楷模稱號和“七一勛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工會大力宣傳基層涌現出的勞模工匠典型,推動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部長張曉輝說。據介紹,各級工會加強勞模選樹服務,組織勞模、工匠人才進校園、進企業,發布了9 屆全國“最美職工”,共計91 人次;制作播出9 季《大國工匠》 專題片;發布3 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共計30 名。
與此同時,職工的技術技能水平穩步提升。王利中介紹,到2021 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的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 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30%。
第三個重大變化就是廣大職工在基本利益訴求實現的基礎上,表現出了對更高層次、更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期待和向往。包括在職業需求上,越來越注重實現自身價值,希望有更大職業發展空間;在生活需求上,越來越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均衡化,對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步提升到大眾娛樂、休閑娛樂、文化消費等方面;在社會需求上,越來越注重彰顯公平正義,最關注的是就業、教育、收入分配等民生領域問題;在服務需求上,越來越注重個性化、智能化,更加追求分眾化的生活體驗和便捷化的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末,全國報送人社部門備案的集體合同文本132 萬份,覆蓋職工1.2 億人。如今,集體協商制度協調勞動關系作用日益增強,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的有效機制。
據王利中介紹,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工會持續完善集體協商和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深化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活動,開展集體協商質效評估,各級工會聯合人社、企聯、工商聯先后實施集體協商攻堅計劃、“穩就業促發展構和諧”行動計劃,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全國總工會權益保障部副部長索朗德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集體協商在穩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秉持“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原則,受沖擊的企業工會與行政方就合理調整職工薪酬、支持企業穩崗留工開展協商,力爭不裁員或少裁員。各地工會探索通過集體協商推動職工技能要素和創新成果參與企業分配,推動提高技術工人薪酬待遇,如江蘇省8900 家企業簽訂技能激勵集體合同,覆蓋職工124 萬人;浙江省能級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入選浙江共同富裕最佳實踐項目。
新聞發布會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備受關注。而集體協商已逐漸成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索朗德吉介紹,2021 年以來,各級工會以快遞、外賣行業為重點,就配送單價、薪酬結構、勞動保護等開展集體協商,培育了福建三明快遞、安徽蚌埠外賣等一批行業集體協商典型案例。
與此同時,頭部平臺企業協商機制建設也在不斷加強,北京市總工會指導京東集團工會開展集體協商,覆蓋全國近30 萬員工;上海市總工會組織外賣配送員代表與“餓了么”平臺,圍繞外賣配送員的勞動報酬、算法優化、勞動保護等6 個方面、10 項內容開展協商,簽訂的協議覆蓋上海全市“餓了么”平臺騎手。
此外,廣東等地探索組織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代表與貨拉拉、如祺出行等平臺企業,圍繞派單機制、運價調整、獎懲規則、地圖導航、申訴渠道等開展協商,打造司機與平臺企業的溝通協商機制。
“2020 年底,全國32 個省級總工會已全部完成解困脫困目標任務,工會建檔立卡的549.87 萬戶困難職工家庭全部如期實現解困脫困。”這組數據背后凝結著廣大工會干部的辛勤汗水。
多年來,困難職工始終是工會“娘家人”心之所系。為了解決好他們的“急難愁盼”,相繼形成送溫暖、金秋助學、農民工平安返鄉等工會品牌,構建起困難職工幫扶體系和常態化梯度幫扶長效機制。據統計,10 年來,各級工會籌集送溫暖資金429.82 億元,走訪企業188.21 萬家,慰問一線職工和困難職工9060.75 萬人次,并統籌發揮全國3361 個縣級以上幫扶中心和16 萬個基層幫扶站點的作用。聚焦定點扶貧縣,近5 年來,全國總工會直接投入幫扶資金5368萬元,引進資金物資1628 萬元,組織實施300 多個扶貧項目,惠及5 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總定點扶貧的山西省和順縣與壺關縣分別于2018 年、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
據索朗德吉介紹,疫情發生后,為了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工會組織的溫暖及時送到廣大職工心坎上,全總和各級工會圍繞幫扶救助生活困難職工、關懷慰問一線疫情防控人員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
——組織開展了全國低收入職工家庭受疫情影響情況大調研,第一時間將受疫情影響無法就業、收入下降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職工納入了建檔范圍,并推動出臺了疫情期間的保障困難職工生活相關政策。
——陸續下發關于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職工幫扶保障工作和加強對防疫一線職工關心關愛工作等文件,指導全國各級工會建立幫扶保障困難職工的工作機制,健全完善困難職工家庭生活狀況動態監測機制,切實掌握職工生產生活狀況和需求,實現對面臨困難的職工應幫盡幫,對符合工會建檔條件的困難職工應納盡納。
——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專項幫扶資金及工會送溫暖資金作用,為困難職工增發疫情期間生活補貼,保障疫情期間困難職工家庭基本生活。同時,對受疫情影響低收入職工,特別是困難職工,廣泛走訪慰問,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截至2022 年5 月,疫情期間全國各級工會已籌集資金71.09 億元,幫扶慰問職工2038.04 萬人次。
翻閱10 年工會工作“成績簿”,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無疑是一項重要內容。王利中介紹,2017 年4月,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啟動以來,全總認真履行牽頭抓總責任推進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出臺配套文件90 多個,全總出臺20 多個,31 個省(區、市)均已出臺改革實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文件;21 個省(區、市)將改革納入黨委、政府考核項目;28 個省級工會配備46 名產業工人兼職副主席。
據統計,截至2021 年底,全國有高級工4700 萬人、技師1000 萬人、高級技師300 萬人。對于各級工會為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部長王曉峰作出了更為詳細的介紹。
王曉峰表示,全國總工會大力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推動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
——不斷拓展職工技能培訓渠道,從2018 年起建設中國職工經濟技術信息化服務平臺,2020 年上線“技能強國平臺”,目前平臺學習培訓人次累計達到1.86 億。2019 年起,全國總工會又與科技部聯合開展了高技能領軍人才境外培訓計劃,圍繞“智能制造與先進制造業”等主題組織線下線上培訓。
——廣泛開展職工職業技能競賽,2013 年以來,全國總工會聯合人社部、科技部、工信部等舉辦了3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聯合有關部委舉辦國家級一類職業技能大賽28 項、國家級二類職業技能競賽200 余項,并制定管理辦法,加大對技能比賽授予獎章的支持力度。
——積極開展職工創新成果評選,2013 年以來,全國總工會聯合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開展了3 屆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交流活動。2013 年以來,全總提名推薦的一線技術工人創新成果有11 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推薦職工發明專利榮獲中國專利獎金獎1 項、銀獎2 項、優秀獎30 項。此外,有4 名技術工人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不斷完善職工創新成果展示交流平臺,2013年至2019 年,全國總工會連續主辦7 屆“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展”;2022 年成功舉辦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進一步叫響做實大國工匠品牌。
據了解,全國總工會還持續激發職工創新活力,2015 年設立職工創新補助資金,截至目前,共補助一線職工創新項目248 項,累計發放補助資金4115 萬元;廣泛深入開展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2014 年以來創建命名3 批297 家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帶動全國創建各級各類創新工作室8.2 萬家。

全國范圍內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已近9.6 萬個
當前正值炎熱夏季,高溫下勞動者的安全健康成為大家的關注熱點。
加強高溫勞動保護這根弦,工會始終繃緊不松。據王曉峰介紹,2012 年,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原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等四部門制定《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2014 年至今,每年6 月全國總工會都會專門下發通知,對職工防暑降溫工作進行部署。今年的通知特別強調,要突出做好以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為主要對象的防暑降溫工作;積極拓展“司機之家”、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工會幫扶(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功能,改善高溫天氣戶外作業的工作休息條件等。
改善勞動條件和作業環境、合理安排作業時間、提供必要防護用品、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一直以來,各級工會認真履行監督職責,監督用人單位落實相關規定,并將防暑降溫工作納入民主管理內容,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代表勞動者就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事項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或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同時,各級工會結合“安全生產月”“安康杯”競賽等活動,在線上線下開展一系列宣傳教育,并開展送清涼物資、送政策宣傳、送健康體檢、送法律維權等多種形式的“送清涼”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2016 年,為了幫助戶外勞動者解決“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實際困難,推動改善其工作條件,在全總統一部署下,各級工會整合各方資源,著力開展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索朗德吉說,目前不少地方工會依托“小站點”構建“大服務”,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下沉服務,讓戶外勞動者找得到、能進得來。站點逐漸發展成為關愛戶外勞動者的暖心站、傳播城市文明的接力站和工會服務職工群眾的工作站。
據統計,全國范圍內可為高溫天氣戶外作業職工避暑休息提供便利的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已近9.6 萬個,累計投入資金近11.67 億元。下一步,工會將引導更多社會力量投入站點建設,并依托地圖導航等開展站點數據采集、呈現及處理、分析,做實做細做優各項服務舉措,為勞動者提供更多便捷暖心服務。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是在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如何做好這一群體的保障工作?工會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和權益維護等方面下了大力氣。
據全國總工會基層工作部部長劉偉介紹,早在2015 年,全總就以物流(快遞)業等為重點開展了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取得了積極效果。2018 年以來,全國總工會持續在全國開展貨車司機、快遞員等八大群體入會工作。2021 年,進一步推動貨車司機、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
——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密集出臺多份文件,聯合交通運輸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集中行動,并大力推行“重點建、行業建、兜底建”模式,系統推進工作。
——緊盯頭部企業,以貨運、快遞、網約車、外賣配送等4 個重點行業頭部平臺企業作為建會入會重點,集中推動美團、滴滴、京東等12 家頭部平臺企業率先實現建會突破。今年將持續推動2021 年度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建會,目前已有86 家互聯網百強企業建會。
——不斷加大創新力度,開展重點群體入會項目制建設,做實做強區域(行業)工會聯合會;積極推行網上申請入會、集體登記入會、流動窗口入會、職工溝通會現場入會等便捷入會方式,在江蘇、安徽開展貨車司機網上入會試點工作,示范帶動各地掀起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工作的高潮。據統計,2021年全國新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超過350 萬人。
據悉,下一步,全國總工會將繼續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作為工作重點,力爭到今年底實現互聯網百強企業普遍建會,兩年新發展800 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的目標任務。
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于2022 年1月1 日實施,這是關系廣大工會干部和億萬職工的一件大事。其中,工會的基本職責由“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擴展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明確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明確了工會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維護產業工人合法權益。
全國總工會法律工作部部長王君偉表示,近年來,工會持續推動完善維護職工權益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并配合修改工會法,先后參與民法典、公司法、企業破產法、職業教育法等多部與職工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修改,全程參與《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勞務派遣暫行規定》 制定,從源頭上維護農民工、勞務派遣工權益,并連續多年通過不同方式持續推動完善集體協商、企業民主管理相關法律法規。
全國總工會還密切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立法,圍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開展專題調研,形成研究報告并提交立法機關,積極推動解決部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適用勞動保障法律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全總與人社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明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政策依據。
在法律援助方面,工會結合職工群眾法律服務需求,整合利用資源,持續廣泛開展法律援助工作。自2017 年起,全國總工會聯合司法部和全國律協持續開展“尊法守法·攜手筑夢”服務農民工公益法律服務行動,累計組織律師志愿者5.7 萬人次編成2.1 萬支服務分隊,服務農民工2900 多萬人次;開展實地公益法律服務活動7.3 萬場次、線上普法宣傳活動0.9萬場次,調處勞動爭議案件14.1 萬件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0.1 萬件次,援助農民工29 萬人次,幫助挽回經濟損失超過40 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