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氣第三分公司戶內服務三所 王贏
“請大家攜帶本人身份證,到任何一家北京銀行辦理‘京卡·工會會員互助服務卡’,這是咱們享受工會服務,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卡片。”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工會這個字眼。
“下午有工會組織的新春聯歡會,你也來參與吧!”這是我第一次靠近工會組織。
“以后你就是咱們單位的工會干事了,先提前熟悉一下相關資料。”這是我第一次深入工會工作。
短短兩年,我從一個懵懂的工會活動參與者變成了一個經常參與組織工會各類活動的工會工作者,這期間不僅經歷了角色的改變,也經歷了對工會組織認識的巨大轉變。
兩年前,我被安排在工會崗位工作,那時的我不過是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學生”。面對繁雜龐大的工會工作,我曾冒出過“逃避”的念頭。還沒來得及付諸行動,便被工會主席溫柔的話語觸動了,“工會是咱職工的‘娘家人’,只要把職工當成家人對待,就一定能做好工會工作。”“當成家人對待”,這句話在我的腦海里重復了許多遍。后來,我才慢慢明白“家人”的含義。
2021 年初,我第一次跟隨工會主席慰問因病致困職工。那天下著雪,北風從耳畔刮過,我斷斷續續地聽著主席說著職工的病情。這名職工年紀比較大,剛剛做完手術即將重返工作崗位。車子緩慢駛向目的地,被燈光照亮的雪地里出現一個瘦弱的身影,離得近了才發現正是那位老職工。我們連忙下車,扶著職工進到屋里,質樸的職工只知道是組織來看他了,心里既激動又緊張。當工會主席把沉甸甸的慰問品送到他手里,并一遍遍詢問他的身體狀況時,我看到他暗色的眸子里盈滿了感動的淚水。后來,作為工會干事,我時常關心他的身體,并為他申報了困難補助。再次見到他時,他身體已經痊愈,重新扛起工具包奔波在“消隱”維修的路上。那時,我認為所謂“家人”就是相互扶持、共渡難關。
2021 年夏天是屬于全體職工的火熱季節。作為單位參與北京市職工技能大賽的組織者,我提前研讀了競賽方案,召開專項工作會,廣泛動員廣大職工踴躍參加技術比武。那夏天極其悶熱,職工們常常在太陽最烈的中午站在實訓基地轉動閥門,在星月初上的夜晚打著電筒學習查表讀數。大家往返30 公里以外的訓練場地,從盛夏到深秋,這場橫跨數月的“持久戰”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悄然進行著。
一件件濕透的上衣、一雙雙磨破的手套見證著大家的努力與付出。作為工會工作者,我和同事們為參賽職工送去電風扇、花露水等清涼用品及方便面、礦泉水等食品,努力做好選手們的后勤保障。最終,北京燃氣第三分公司戶內服務三所的職工白樺力壓群雄,斬獲北京市職工技能大賽管道燃氣客服員第三名的好成績。那時,我認為“家人”就是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新冠肺炎疫情對職工的生活工作方式產生一定影響,在發現職工情緒的波動后,工會主動舉辦了多場心靈輔導講座,并開設心理危機干預培訓課程,進一步壯大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在關愛職工、服務職工、凝聚職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為豐富職工業余文化生活,進一步緩解職工因疫情反復帶來的心理壓力,充分激發職工樂觀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活力,工會利用手機APP、微信小程序舉辦了多場線上活動,羊毛氈、老照片、健身打卡、才藝展示……職工云端相聚,在一方網絡上自在遨游,用文字傳遞信念和能量,用圖片分享喜悅與幸福,讓“被隔離”的心靈再次敞開,與身邊的友愛、溫暖、快樂“撞個滿懷”。那時,我認為“家人”就是相互陪伴,同甘共苦。
不知不覺,在竭誠為“家人”服務的兩年時光里,我對工會的認知,從陌生到熟悉,從一無所知到理解,從一個旁觀者到親歷者,一路走來,留下了許多難忘的回憶。其實,還有許多故事我無法講出,有的已經被隱藏在時間的縫隙中,有的還在不斷更新、上演。對工會的深情和“家人”相處的感動像一條清冽的小河,流淌在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河”的兩岸是我的“家人”。我們順著工會搭建的“橋梁”,相遇、相識、相知,繼續書寫著我們與工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