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臨沭縣婦幼保健院 山東 臨沂 276700)
臨床上,因為患兒的認知功能發育不健全,無法對自身不適有效表達,所以開展綜合護理十分重要,有利于護理人員和患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保證患兒治療護理依從性的提升[1]。與單一的語言比較,肢體語言結合稱贊性語言更適合應用到兒科中,經過與患兒的溝通和交流,使患兒減少對醫護人員的懼怕,優化護患關系,保證治療護理工作的有效實施。在本文中,將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1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小兒護理中應用肢體語言結合稱贊性語言的價值。
1.1 臨床數據資料
在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100例患兒,按照計算機表法進行對照組和研究組各為50例的劃分。
對照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為23:27,最小年齡3歲,最大年齡7歲,平均年齡(5.21±1.23)歲。其中,肺炎、高熱驚厥、小兒腹瀉以及過敏性紫瘢分別為24例、4例、30例、2例。
研究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為24:26,最小年齡2歲,最大年齡7歲,平均年齡(5.22±1.24)歲。其中,肺炎、高熱驚厥、小兒腹瀉以及過敏性紫瘢分別為20例、5例、22例、3例。
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年齡為7歲以內,患兒以及家屬知情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不全者、代謝紊亂疾病、血液疾病以及精神疾病障礙者。
以上基本資料經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一般護理。在護理中能以樂觀、良好的精神狀態,且面帶微笑開展護理工作。護理人員衣著需整潔,特別是在患兒溝通過程中,動作要輕柔,語調要溫和、緩慢,禁止頻繁的更換患兒身體姿勢等,對患兒的日?;顒尤娣治?,打造和諧、良好的治療氛圍。
研究組:肢體語言結合稱贊性語言。具體措施為:第一,在治療前期,可以撫摸患兒頭部,稱贊患兒,夸贊患兒勇敢。在對患兒血管尋找的時候,可以以溫和的語氣和患兒、患兒家長溝通,稱贊孩子長的漂亮、帥氣,且暗示家長血管不好找。當成功完成穿刺后,護理人員豎起大拇指給予患兒鼓勵。第二,在和患兒進行語言溝通的時候,需要對患兒的面部表情變化情況進行觀察,保證和患兒之間的目光對接,用眼神傳遞真誠、贊賞等,保證患兒和護理人員之間的親近程度不斷增加,使患兒的恐懼心理不斷得到緩解。期間需注意到不能仰視患兒,以免患兒發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還需要為患兒、家屬的肢體語言提供充足關注,對患兒的眼神、動作等詳細觀察,期間進行患兒心理情況、生理情況的評估。第三,對病房的溫度、濕度有效控制。在為患兒健康宣教中最好站在患兒安全感的位置,保證護理人員能夠積極負責,為患兒和家屬留下良好印象。
1.3 效果判定標準
(1)護理滿意度。使用問卷調查進行護理服務工作的評價,且對患兒家屬填寫調查表的評分情況。滿分100分,十分滿意為80分以上,一般為60-80分,不滿意為60分以下。
(2)工作依從性。配合說明患兒在吃藥、打針方面都未呈現恐懼、抑郁情緒等,能夠積極配合;一般是患兒在治療中能夠配合,但是有一部分的哭鬧現象。抵觸是患兒的哭鬧情況十分嚴重,對治療、護理工作不配合。
(3)護理質量評分。主要分析的內容為基礎護理、護理安全、消毒隔離和護理文書書寫。滿分為100分,隨著分數的增加,代表護理質量越高[2]。
1.4 統計學分析

2.1 護理滿意度對比分析
如表1所示,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6%,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6%,兩組比對后符合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n/%)
2.2 護理工作依從性對比分析
如表2所示,研究組工作依從性為94%,對照組工作依從性為80%,兩組比對后符合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對比兩組護理工作依從性(n/%)
2.3 護理質量評分
如表3所示,研究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對后符合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評分(n/%)
對于幼兒或者兒童來說,因為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所以對事物或者疾病的認識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對小兒進行護理期間,經常會在病情觀察、護理評估等方面發現問題,加上患兒對自身疾病不具備準確的認知能力,導致臨床工作難度較大[3]。實際上,兒童對醫務人員都存在較大的恐懼感,在對患兒進行治療或者護理中,經常存在配合度較差的現象。小兒護理工作內容比較復雜,會給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較高要求。比如:在對低年齡段的患兒進行護理的時候,需要按照患兒的行為習慣、心理特點等,為其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肢體溝通語言則是姿語,在特定的環境下,基于自身思維、身體實施動作、姿勢等,并為患兒傳遞需要表達的信息等。近幾年,隨著護理工作服務質量的提升,在兒科護理工作肢體語言溝通方式充分應用,其應用價值較高[4]。兒科護理中,基于常規的語言溝通條件,為其提供肢體語言結合稱贊語言的結合,能使兒科的護理現狀不斷改善。在常規護理上增加肢體語言結合稱贊性語言,能使醫務人員和患兒之間關系增進,特別是在嬰幼兒治療護理中,能使工作情況逐漸改善,這樣患兒也能積極配合,在保證護理工作充分完成的情況下,也能給臨床的疾病治療提供重要條件。肢體語言結合稱贊性語言護理方式能結合患兒的心理情況進行交流,經肢體、語言等方面和患兒之間相互溝通,避免患兒發生一定的焦慮、恐懼心理等,使患兒治療中獲得更高的自信心,保證患兒積極配合。肢體語言作為一種溝通技巧,其作用高于說話,肢體語言中,主要是通過面部表情、站姿、坐姿或者眼神等一些詳細動作,是促使身體各個位置的協調,以保證為患兒表達真實意思的一種溝通方式[5]。在和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期間,肢體語言是距離和各種動作的結合,能使雙方關系逐漸改善。人們在與外部傳遞信息中,一般語言表達的重要性僅僅占5%,期間還需要保證語言語調、肢體語言的相互協調。稱贊主要是對人的贊揚和認可,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贊美,也喜歡被贊美。對于孩子來說,通過贊美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能幫助孩子進步。但是,稱贊也要掌握一些技巧,不能過于夸張,也不能過于稱贊,以免使孩子感覺自己的能力還沒有達到,導致面對較大壓力。特別是兒童,因為他們的心智發育不夠成熟,在對患兒進行護理的時候,需要為他們提供針對性、更適合的護理措施[6]。兒童對疾病缺少正確認識,在疾病治療和護理的時候常常存在一定恐懼感,我國大部分的患兒對醫生、對護士的認識均停留在打針方面上,因為害怕打針和對打針的陌生感導致患兒護理中的依從性較差,無法保證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實際護理中,需要和患兒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通過目光平視、身體下蹲或者態度和藹等方式使患兒的恐懼逐漸消除。在治療中也要稱贊患兒勇敢、堅強等,保證患兒依從性的提升。所以說,護理人員需要促使肢體語言結合稱贊性語言,保證很大程度的降低患兒的恐懼感,逐漸和患兒增進關系,促使患兒治療和護理中依從性的提升[7]。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護理水平以及護理質量的提升,人們給護理質量提出較高要求。兒科患者一般比較特殊,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區域,且兒科收治的患兒年齡比較小,在治療、護理中不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治療依從性較差等,自身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水平等都受到很大限制,這種情況下導致護患關系溝通較為困難。在實際護理期間,因為患兒無法充分、準確的表達自身感受,導致護理人員在分析患兒病情方面給準確性帶來很大影響,所以,為兒科提供高效護理,是醫院、患兒家屬重點關注內容[8]。肢體語言存在一定的廣泛性和簡約性以及連續性特點,不會受到環境的限制,將其應用到小兒護理中,護理人員能夠以目光、表情、姿勢或者身體運動等方式,保證患兒加深對護理人員表達意思的掌握,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身體語言溝通主要利用非語言形式進行溝通,經合理肢體語言能保證護患溝通質量的提升[9]。在為患兒護理期間,需要護理人員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充分掌握患兒的肢體語言、患兒情緒、心理和感受等,分析患兒的不適癥狀、不良反應等,保證為患兒提供針對性護理。在與患兒溝通中,還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能重視患兒情緒,在溝通期間保持微笑,為表現良好患兒給予表揚和鼓勵,確?;純耗芊e極配合。因為患兒年齡比較小,對疼痛存在較差耐受性,在進行一些侵入性治療、檢查的時候,患兒因為不適、疼痛等出現哭鬧,期間,護理人員通過肢體護理逐漸安撫患兒,為患兒提供安全感,逐漸緩解患兒情緒[10]。
在本文中,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6%,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6%,研究組工作依從性為94%,對照組工作依從性為80%,研究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對后符合統計學差異(P<0.05)。結果說明,肢體語言結合稱贊性語言應用到小兒護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兒護理中應用肢體語言結合稱贊性語言,能使患兒的信任度逐漸提升,增強患兒自信心,避免患兒面對一定的恐懼心理,促使患兒護理依從性的提升。同時,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也不斷增加,促使護患關系的良好維持,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