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
素材積累——有的放矢,博觀約取
素材積累在精不在多,能夠真正服務于文章、服務于論證的素材就是好素材。通過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領域,明確要積累的素材類型,就能做到揚長避短、有的放矢。
舉我自身的例子。我是個閱讀量不大的文科生,所以就會把歷史課上學到的事件、人物和啟示作為素材寫進文章,這樣既使論據更真實、論證更有力,又增加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使文章更有深度。如果有藝術特長,可以選擇音樂或美術類的素材,既方便記憶,又可形成個人的獨特風格,給閱卷老師留下好印象。
此外,養成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要珍惜課上積累的機會,從課本和課外書上汲取素材;養成每天積累一點點的習慣,讓素材庫常取常新,永不枯竭。
素材記憶——內化于心,外化于文
每天都在背素材,但平時背完忘、考試的時候提筆忘,絕不是因為背得不夠多,而是機械記憶,沒有真正理解素材。
積累素材時,首先應該挑選自己感興趣、能夠打動自己的素材,這樣在記憶時更易做到“內化于心”。積累的同時還要將素材進行分類,可以通過母題分類,也可以一材多用,在素材底下標注可使用的母題,方便我們將其“外化于文”。另外,定期復習小本本里的素材,在不斷加深記憶的過程中賦予素材新的理解,比大量積累素材更加高效哦。
素材運用——考官視角,多維活用
如何讓素材服務于文章,成就高分作文?我們可以從考官視角進行思考,即如何從素材方面脫穎而出,讓閱卷老師擺脫審美疲勞。
首先,素材運用要豐富,目的是向閱卷老師展現寬廣的知識面;其次,素材剖析要深刻,如果只是純粹的素材堆砌,而不將其與論證相關聯的話,就屬于無效論據,會降低閱卷老師的印象分。最重要的是,素材一定要扣題,即不管運用得足夠貼切與否,在剖析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回扣段意或文意,這樣才容易在短暫的閱卷時間中取得論證嚴謹的好印象,獲得高分。
作者高考語文135分,被福州大學錄取。
(指導教師:陳曉華/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