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弗·溫賴特

歸檔現有建材、提供建材租賃服務、回收廢舊建材打造新建筑……人們逐漸意識到,建筑垃圾是可貴的資產,而非需要花錢處理的累贅。
長久以來,吊車和推土機都是城市化進程的偉大象征,爆破后的煙塵瓦礫更是政客們喜歡彰顯的功績。在英國,建筑工程消耗的材料占比高達60%,產生的垃圾量占比為33%,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45%。可以說,建筑業就像一個貪婪、揮霍無度又污染環境的怪物,一邊消耗著大量資源,一邊又產生難以被地球消化的殘渣。因此,想要避免環境污染帶來的氣候災難,改革建筑業勢在必行。不過,要實現改革,不能僅靠增加太陽能電池板或生物質鍋爐,而是需要人們用全新的態度對待現有的建筑材料。
| 荷蘭的“材料護照”|
對于荷蘭建筑師托馬斯·勞而言,建筑是“物資倉庫”。他建立了在線檔案庫,為現有建筑物的材料及再利用價值建檔,現已標記了超250萬平方米的建材。同時,他還與阿姆斯特丹政府合作,為該市全部公共建筑的材料建檔。“建筑垃圾只是沒有歸檔的原材料?!眲谡f,“如果我們跟蹤每一塊建材的來源和性能,做好標記,就能有效避免浪費?!?/p>
為此,勞提出了“材料護照”的概念,即對建材的具體特征和使用價值進行記錄,便于回收、循環和再利用。他的建筑事務所為特里多斯銀行設計了新總部,并在建設過程中實踐了這一可持續理念。新總部是一座可完全拆卸的辦公樓。大樓是木制結構,采用了機械固定裝置,確保每個組件都可以重復利用。而且,全部建材都進行了標記且易于拆卸。
為了實現循環經濟的目標,荷蘭政府為注冊“材料護照”的建筑項目提供了稅收優惠,并計劃將“材料護照”列為新建筑的強制性要求。隨著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興起,建筑行業逐步邁入數字化時代。未來,“材料護照”只會是建筑全壽命周期中可以被輕松整合和跟蹤的一層數據而已。
在勞看來,未來建筑物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應被視為臨時租用而非永久擁有的物料。從外墻到燈泡,制造商提供各個組件的租賃服務,確保它們性能優良,并對其進行定期維護,同時負責處理報廢的物料。“所有權會阻礙創新?!眲谡f,“一旦建筑構件租賃成為一種服務,開發商便不用再考慮報廢的事情了?!?/p>
眼下,勞已經說服飛利浦公司將“照明”作為一項服務出售,如此一來,新燈具的使用壽命將延長75%,能耗將降低50%。消息一出,電梯公司、廁所制造商和外墻制造商紛紛開始效仿。
| 丹麥的“綠色再生計劃”|
在剛剛完成的公寓項目中,丹麥建筑師安德斯·倫達格回收利用嘉士伯啤酒廠的廢舊建材,將新建筑的碳排放量減少了50%至60%。通常來說,建造酒廠的磚塊很難被重復利用,因為水泥砂漿早已將它們牢牢鎖在了一起。不過,倫達格的團隊還是想出了妙招:用切割機將舊酒廠的墻壁切成一平米的大方塊,重新拼接組合,做成新公寓別具一格的拼貼外墻。此外,團隊還回收利用之前的舊窗戶,改造成居民共享的溫室屋頂?!熬G色再生計劃”深受當地居民歡迎,相較于其他街區的公寓,這里的公寓明顯更容易租出去。
倫達格的團隊還承擔了另一個項目“升級改造工作室”,將該建筑的碳排放量降低了近70%。這是一棟商住兩用的高級排屋,由再生混凝土、再生橡木地板和回收廢鋁建造而成,兩塊廢舊雙層玻璃板組成了新型隔熱窗。過去,廢棄的混凝土砌塊要么被填埋,要么被碾碎鋪路,但這個項目成功證明,建筑廢料依然可以用來制造高質量的新混凝土,進而將原材料的消耗減少近一半。


大多數承包商不愿投入過多精力拆除建筑物,以確保材料的二次利用,也不愿在無擔保的情況下,使用二手材料建造新建筑。倫達格團隊則不同,他們凡事親力親為,不僅會組織拆除施工隊,還會對回收的建筑構件進行性能測試,并承擔二次利用的相應風險。
| 拆房子的商機 |
從比利時魯特分拆公司對戰后辦公大樓的精細拆解,到法國拉卡頓–瓦薩爾建筑事務所的示范性改造,歐洲多個建筑公司正在積極探索建材的循環利用。不過,要想對建筑業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革,單靠少數思想進步的建筑師還遠遠不夠。政府必須制定切實的經濟激勵政策,才有可能將建材循環利用從概念變為現實。
“道德爭論毫無意義,”勞說,“任何設想都不能脫離經濟因素?!备鶕杀竞怂悖ㄖ锲跐M報廢時,能夠回收的殘余價值約占原始成本的18%。客戶通常要為處理建筑垃圾花錢,而不是從中獲益,而對分拆公司來說,這18%的價值無疑是一筆額外收益。勞說:“人們應當意識到,建筑垃圾是可貴的資產,而非需要花錢處理的累贅?!?/p>
一項研究發現,僅在阿姆斯特丹,每年通過翻新和拆除得來的260萬噸建筑材料就能產生高達6.88億歐元的價值。在荷蘭銀行看來,這絕對是不容錯過的商機。該銀行在阿姆斯特丹投資修建了“循環展館”,專門用于展示原材料的重復利用價值。展館開幕式上,一位高管說:“我們不僅是金融機構,還是原材料銀行?!痹谶@個資源日益稀缺的時代,窗戶、橫梁和石板未來必將成為重要資產。
| 英國的循環經濟嘗試 |
眼看歐洲大陸各國將現有建筑物視為潛在的“礦山”,海峽彼岸的英國也坐不住了。英國建筑師鄧肯·貝克–布朗稱,“再利用”已經從過去的小眾追求變成了政府高層關注的熱點。“跟著環保組織的步伐,建筑圈也覺醒了?!彼f,“雖然立法層面還沒跟上,但地方政府大多已經著手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了?!彼c布賴頓–霍夫城合作,在當地建材采購流程中貫徹循環理念。此外,他還計劃開辦暑期建筑培訓班,研究如何回收利用建筑廢料。


根據《倫敦發展計劃》,未來提交的新建筑申請必須包括一份循環經濟聲明,用以說明如何拆解及再利用建筑構件。這無疑是個鼓舞人心的信號。此外,《建筑師》雜志也呼吁業內人士優先考慮翻修現有建筑,而非拆除重建。
建筑界的獲獎作品同樣體現了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2019年,“年度建筑大獎”頒給了將荷蘭舊火車廠改造為公共圖書館的項目。與此同時,連續兩屆“密斯·凡·德·羅獎”都頒給了戰后舊住宅區的翻新項目:荷蘭克萊堡公寓改造項目和法國530公寓改造項目。二者都是通過最小干預達到最大效果的創新性典范。參與530公寓項目的拉卡頓–瓦薩爾建筑事務所呼吁每座城市未來做到“永不拆毀、清除、替換,永遠改造、翻新、再利用”。
[編譯自英國《衛報》]
編輯: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