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張春越
(臨邑縣水利局,山東 臨邑251500)
坑塘是一種典型的農村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具有調節水源、防澇抗旱、保障用水、美化環境、發展經濟等重要作用,是農村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一種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臨邑縣屬海河流域南系,共有三大河系過境,其中,馬頰河流經臨邑縣的最北端;徒駭河流經臨邑縣的最南端;德惠新河從臨邑縣的北部跨林子、翟家、理合、德平4個鎮,是臨邑縣主要排洪河道。三大干流與13條骨干河道278條支渠構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棋盤網格狀灌溉排水水系,2 114個坑塘猶如棋子鑲嵌在棋盤中。
坑塘與河道相連豐引枯用,充分收集降水,能夠很好地解決農業灌溉和農民的生活用水問題。臨邑縣2 114個坑塘可形成2 560萬m3蓄水量,扣除蒸發量(15%)、滲漏量(25%),按循環存蓄2次,興利蓄水量可達3 072萬m3參考小麥灌水量900 m3/hm2/次,可累計解決3.4萬hm2農業灌溉用水。而且能夠有效補充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地下水的過量過濫開采,從根本上解決地下水的透支漏斗問題。
魯西北平原降雨年際變化大,年內分布不均,降雨量70%集中在7~9月,汛期連續降水,容易造成村莊積水,引發洪澇災害。降雨時,通過坑塘的儲存蓄滯,村內雨水經過排水溝網及時流入坑塘,起到集雨排澇的作用,不會造成雨水四溢、道路泥濘、行路困難等問題;坑塘與溝渠相連,在汛期可將雨水及時排出,坑塘對雨水的滯蓄、外排功能,在汛期起到調蓄洪水的效果,減少河道行洪壓力。
坑塘可發展多種經濟產業,拓寬群眾致富路,有規模的水面可以大力發展水生植物種植和淡水養殖業等多種水經濟業態,造福于民;同時,以坑塘為載體構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保障產業用水,營造水生濕地,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可以帶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等產業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
臨邑縣農村原有坑塘3 750余座,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人工挖掘的,曾是生產、生活的重要水源,發揮著蓄水排澇的作用。隨著社會發展,人口增加,農村經濟富裕,農村宅基需求增加,填塘蓋房、侵塘增宅村村皆有。由于亂填亂倒,淤積嚴重,村集體經濟薄弱,很多坑塘的淤泥幾十年也沒有清理一次,致使旱時沒有水,澇時水汪汪,喪失應有功能和作用。
散落在農村各個角落的坑塘,大部分是村集體公共資源,如若村委會沒納入管理范圍、沒制定管理制度、沒安排專人管理,任其自然發展,農村坑塘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垃圾填埋場”“污水收納桶”,污染環境,滋生蚊蟲。多數坑塘是自然土坑,一些污染物將會隨著水流的下滲、側滲到周邊土壤,對周邊土壤形成污染,對糧食安全造成影響。原本可以是村民乘涼、避暑、聚集之地,卻成為村民避而遠之的地方。
農村坑塘多數在村外周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村民生活富裕,人口不斷增加,村莊無序擴建,坑塘用地周邊蓋起院落,墻房臨立,使坑塘成為“死塘”,喪失其自然狀態,雜草叢生、植物單一、灰土無綠;另外,坑塘缺乏保護,無法與外界河道連通,水“引不來、排不走、蓄不住”,水質污染、富營養化,原有的水清岸綠、蟬鳴蛙叫的自然環境不復存在,其所具有的蓄水抗旱、防洪排澇、生態經濟等功能和經濟效益無法得到發揮。
針對農村坑塘現狀及問題,對坑塘進行深入調研,從源頭入手,明確坑塘名稱、地理位置、存在的問題、污染成因和治理范圍等。首先找準關鍵環節控源截污,統籌推進坑塘治理,各項措施相互銜接、互促互進,從源頭控制污染;其次結合農村類型、自然環境及經濟發展水平,加之村情、民情,因“坑”制宜,分類施策,切實強化坑塘存蓄水源,抗旱排澇、生態涵養功能,形成以“河渠為線、坑塘為面、線面相連”的農村生態水網;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推進“三清一改”(清理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居民不良習慣)。按照低成本、因地制宜的原則,平整土地、栽植樹木花卉、建設涼亭、配備健身器材,把坑塘打造成“清水碧波”,成為群眾閑暇時去的小花園,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農村坑塘治理的難題主要是資金問題,鎮村兩級財政基礎都較為薄弱,因此,在坑塘整治中要整合各界社會資源優勢,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統籌使用。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坑塘整治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高標準農田改造、“一事一議”集資、美麗鄉村建設、扶貧開發等涉農涉水項目捆綁使用,最大化發揮綜合效益;運用市場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投資、捐助、認租等形式參與坑塘整治中。例如可按照“誰出資,誰受益”的原則,讓社會資金通過對在栽植樹木、種植蓮藕、發展養殖,建設垂釣塘、水上樂園等獲得收益,形成資金投入的良性循環,有效破解資金難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拿出專項資金,對坑塘治理和日常維護工作進行經費保障,并納入財政預算。對積極應對、有效治理村及時足額實施資金獎補,激發各村參與坑塘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
坑塘治后管理是保持功能、發揮效益的關鍵,將坑塘管理納入河長制體系,實行“塘長制”,確保坑塘產權明晰、管護到位。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責”“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鎮村兩級維修養護管理體系,制定落實管理制度,明確管理主體和管理人員,日常監督由“塘長”負責,不定期巡查坑塘,發現問題立即上報、及時整改。按市場化運作模式維護管理,形成了“鄉村管人+公司管垃圾”的高效模式,杜絕破壞坑塘環境的現象發生;每處坑塘均設有安全警示牌,嚴防溺水,杜絕出現安全事故,使水清、岸綠、景美的鄉村美景長期保持。
通過改造治理,臨邑縣綜合施策,建成集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排澇的農村水網格局,打造“水清岸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水和諧”的農村水文景觀,形成“以水興業、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鄉村振興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