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山 張兆文 尹元
曾經,黃河水患不斷侵擾著黃河灘區沿岸的群眾;曾經,貧窮長期羈絆著灘區群眾邁向幸福的腳步。
而如今,行走在黃河濟南市平陰段,群眾的新家園宛若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黃河灘上,人們的生產生活像花兒一樣幸福綻放。歷經熱火朝天的建設和滿懷憧憬的搬遷,平陰縣15236名灘區群眾喜遷新居,挪出“窮窩窩”奔向了嶄新的生活。
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振興同步。產業發展是保障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關鍵。平陰縣在這方面,始終堅持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抓黨建促灘建,大力做好黃河灘區遷建后半篇文章。特別是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平陰縣在以土地規模經營為主導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篇大文章上持續用力,給出了助推灘區群眾增收致富的“平陰實踐”,真正讓“黃河灘”成為了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灘”。
“今年我們又拿到分紅了”,68歲的安城鎮南王店村村民周玉珍笑著說。“我們家10口人,每人分紅是200元,地租錢是9300元,加起來跟自己下地干活兒賺得差不多! 多虧村里成立合作社,土地才沒有撂荒。”

這是9月27日,安城鎮南王店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分紅大會上的一幕,領到了11300元分紅和土地流轉金的周玉珍高興地合不攏嘴,一邊清點著現金一邊跟眾人分享著分紅的喜悅。
“不用干農活,還能分給咱錢,這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周玉珍發自肺腑地說。她的這番話也道出了全體灘區群眾的心聲。對于這些與莊稼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來說,苦點累點或許算不得什么,最煎熬的是“靠天吃飯”,生怕在黃河灘區上的土地因水澇而顆粒無收。不少村民印象中都有那么幾次,曾經因為水患讓一年的辛苦付之東流。
“灘區遷建,今朝夢圓。群眾們喜遷新家園,就不能再讓他們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更要在‘拔窮根’上下足功夫。”平陰縣安城鎮黨委書記劉秀麗說,“現在的好生活只是一個新起點。安居樂業后,灘區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底氣和勁頭才能更足。”
作為灘區遷建村之一的南王店村,曾經是一個無資金、無技術、無產業的經濟薄弱村。2020年,該村注冊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集體流轉350畝土地,規模化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2022年合作社實現收入84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5萬元,向104戶346名群眾發放地租和分紅39萬余元,薄弱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富裕村,村集體和村民都嘗到了致富的甜頭。
如今,經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南王店村逐步走出了一條“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推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新路子,同時,群眾將土地流轉出后,也可選擇外出務工,或者選擇在合作社打工,輕輕松松有了租金、股金和薪金三“金”收入,有效解決了群眾搬遷后種地、增收兩大難題,實現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共同受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
南王店村的成功經驗很快在安城鎮各村傳播開來,先后有6個村流轉土地2000余畝,由村集體依托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推行土地規模化經營。其中,同樣作為黃河灘區遷建村的北貴平村將“南王模式”的經驗成功付諸于實踐。在“南王模式”沒有推廣前,北貴平村一直為村集體增收困難而苦惱。在南王經驗的影響下,北貴平村“兩委”干部帶頭、黨員自愿報名,完成了240畝土地的流轉工作,間作種植了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實現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南王模式”下的“貴平實踐”結出了豐碩成果。
安城鎮的成功探索是平陰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縣破解薄弱村發展難增收難的一個縮影。為穩住搬遷人心、穩定收入來源、實現村強民富的發展目標,該鎮積極致力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的探索,發揮出了灘區在黃河流域的獨特優勢。目前,全鎮44個村已注冊成立38個村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其中有22個黃河灘區遷建村,因村制宜,充分整合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種植、生產加工、勞務等各類致富產業,有效帶動了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譜寫了鄉村振興新篇章。
做好灘建后半篇文章,既是打造鄉村振興宜居樣板的有力途徑,也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大舉措。平陰縣堅持“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原則,統籌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既圓灘區群眾的“安居夢想”,還抓住機遇盤活土地等資源,為灘區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糧食種植,這是平陰縣針對部分缺乏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薄弱村規劃的一條增收路徑。”中共平陰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喬梁說,“該路徑不僅在黃河灘區遷建村得以成功實踐,也在全縣鋪展開來。”
2022年7月,平陰縣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以土地規模經營為主導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指導意見(試行)》,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鼓勵無產業種植基礎的村,采取入股、流轉、反租等方式,在不改變農民承包經營權和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將村民手中土地集中起來,依托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購、統耕、統管、統收、統銷,實行糧食連片規模化經營。各街鎮成立合作社指導服務平臺,統一加強對合作社的指導和做好鎮域范圍內農資購買、農機服務等工作,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提供精細化服務。在合作社成熟發展基礎上,按照就近、便利等原則,推動成立合作社聯合社,實現抱團發展。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41村實行糧食規模化經營,流轉土地18000余畝,拉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年經營收入平均增加50余萬元,帶動村集體平均增收5萬余元;通過領取承包費、入股分紅、就業打工等,群眾戶均增收3000余元。
萬里黃河,奔騰依舊;千里灘區,換了人間。從過去黃河灘里的“窮窩窩”,到如今幸福河畔的“美家園”,灘區百姓生活的變化翻天覆地,祖祖輩輩為之奮斗的“安居”夢想終于在新時代得以實現,讓“窮窩窩”變身“幸福灘”的“平陰實踐”更加充實豐盈。
At?one?time,?the?Yellow?River?burst?through?sections?of?its?main?embankment?and?flooded?surrounding?homes.?The? major stumbling block was poverty, hindering the path towards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owadays people are living peaceable, productive lives along the Pingyin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15,236 people in Pingyin County have been relocated to new homes, shaking off poverty to embrace a bright future.
People are secured the long-term well being in their process of resettlement, and reloc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are advancing coordinatel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make the people in the beach area get rid of disadvantage, and achieve a more prosperous living environment. Pingyin County has strengthened the leading role of Party building to promote construction on the rive beach, and to accomplish the second half of the relocation campaign.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YB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ingyin County has done arduous work for Party branch-led cooperatives with scale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at the core. The people are making a good living in“Yellow River basin” through “Pingyin’s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