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熊
習近平強調,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①中國是擁有最大互聯網用戶數量和最廣泛互聯網連接區域的網絡大國,互聯網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不斷增長、日益多元。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工作、聯系群眾的重要陣地,只有掌握了互聯網,才能握住時代主動權。因此,如何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加強黨中央對網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利益訴求,使其在信息化發展進程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構建和諧黨群關系,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必須面對并解答的時代之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了社會主要矛盾。一方面,社會主要矛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人民群眾,要想找到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根本途徑,就必須真正貼近人民群眾。習近平曾指出,“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的問題,解疑釋惑。②身處高度信息化和自媒體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需要通過網絡新媒體密切聯系人民群眾,聚焦人民群眾最真實的訴求,用最廣泛、最普及、最符合時代的方式充分構建起人民群眾與中國共產黨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的橋梁,起到有效有力、具體聚焦的宣傳教育作用,只有這樣中國共產黨才能更加貼近人民群眾,正確處理解決當前各類社會問題和矛盾。另一方面,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最終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互聯網技術作為時代發展的新型產物對于正確處理當前各類社會矛盾具有極大推動作用。信息化時代,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將會以更為集中、更為尖銳的方式呈現出來,并在極短時間內迅速發酵,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整合好、利用好現有各類互聯網資源,通過網絡新媒體技術創新黨群工作機制、暢通黨群互動渠道、規范黨員干部作風,才能有充分的準備和把握去應對和處理不斷涌現的各類社會矛盾。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始終具有先鋒性質與核心作用。網絡新媒體是時下最貼近大眾生活的信息工具,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中國共產黨必須通過網絡新媒體引導人民群眾充分掌握黨的理論路線和政策決策,通過“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推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以此形成萬眾一心、牢不可破的巨大合力,共同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因此,在網絡條件下構建和諧黨群關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不斷加強黨在網絡環境中的政治引領、思想引領,進一步提升黨在網絡空間的組織號召力,才能使黨在信息時代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更應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信息化時代構建和諧黨群關系必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只有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黨群聯系,充分利用網絡公開透明、平等互動的重要屬性,才能破除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中存在的時空壁壘,創新民主政治參與方式,不斷推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管理,進一步實現人民群眾對各級黨委政府的有效監督,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互聯網成為中國共產黨與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要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部署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同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進程必然也是全方位實現網絡化、信息化的進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立足于新的歷史方位和新發展階段,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將國家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要實現的信息化是網絡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網絡安全保障有力,更是通過網絡將黨的建設和群眾工作充分緊密結合,切實形成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信任、相互促進的緊密聯結,形成和諧有序、良性互動、密切信任的新時代黨群關系。國家、政黨和個人是充分融合的命運共同體,為了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億萬網民,利用信息化平臺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凝聚社會共識、構建和諧黨群關系,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基礎。
網絡環境對黨的輿情引導工作形成沖擊,也為黨媒占領輿論中心,切實發揮“喉舌”作用造成一定影響。網絡信息化時代,人們已經不再局限于通過黨報黨刊、電視播報等傳統的單一渠道和媒介接收信息,面對新型商業自媒體的“百花齊放”和人民群眾接收信息的高度自由性和可選擇性,人民群眾的需要訴求以及意見建議也因為網絡信息化平臺的虛擬化、開放性和即時性呈現出更為集中、更為尖銳的趨勢,民智民意民情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因為信息化和網絡平臺的特殊環境變得更加分散、更加繁瑣復雜。如何在廣闊的網絡空間強化黨媒宣傳教育功能、堅守輿情宣傳工作的主陣地,如何將各級黨組織的各項決議和會議精神通過網絡傳播、要聞推送的形式直接傳達給人民群眾,拓展廣大網民接收黨情國情的渠道,成為了網絡條件下構建黨群關系的基本問題。在自媒體時代人人可發聲,信息傳播速度快、擴散快的情況下,各級黨政機關如何以互聯網平臺為主要載體,通過官方渠道成功有效地引領輿論走向,確保信息公開透明、真實有效,實時辟除謠言、發布真相,也就成為了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黨媒必須著手應對和解決的重大難題。
和諧黨群關系的構建是黨員干部與廣大人民群眾雙向主體之間的多維互動,人民群眾具備網絡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是信息化條件下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基礎,黨政干部能熟練掌握互聯網新媒體技術是信息化條件下密切黨群關系的堅實保障,因此,信息化對構建和諧黨群關系的主體雙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人民群眾互聯網思維的提高與信息化的急速推進并不完全同步,信息時代使得智能手機和電腦的使用操作成為了重要技能,掌握信息技術和操作技巧則是使用網絡參政的必要前提,但相較于信息化時代成長起來的“互聯網原住民”,那些文化程度較低、不熟悉電子產品的社會弱勢群體及中老年群體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充分地適應并融入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和互聯網生活,對于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的虛假信息缺乏防范意識和警惕思維;另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網絡運作工作平臺和辦公平臺對廣大黨員干部自身的互聯網工作能力水平和互聯網運營傳導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缺乏對網絡新媒體相關知識的了解,無法有效把握信息媒介傳播擴散的重要規律,認識網絡新媒體的時代特性和重要價值,進而通過網絡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應用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這也成為了部分黨員特別是年齡較大或文化程度較低的黨員所面臨的困境。
不滿足于傳統的網絡社區論壇和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為官方與個體發表言論、獲取信息提供了更為便捷自由的空間。信息輸入與輸出的對等性、互動性與個性化,信息資源獲取的便捷性、有效性和及時性成為了新媒體時代下的重要標簽,也成為了受大數據環境影響的人們所追求的重要權利。與上述時下最為普及流行的互聯網新媒體應用程序相比,互聯網黨群聯系平臺及其應用程序在平臺搭建、創新互動、服務管理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和不足。從現實情況來看,雖然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如“學習強國”手機客戶端等在網民群體中反響極大的新型互聯網黨群互動平臺,但不可否認當前的黨群聯系平臺及其所提供的互動機制、服務機制仍然難以充分滿足和適應網民群體多維度、多層次的需要,難以適應新時代和諧黨群關系構建的新要求和新變化。部分網絡黨建工作平臺、黨群聯系社區和信息化資源站也存在適配性不高、功能不全面、宣傳不到位、操作繁瑣、缺少專員管理維護等問題,一些已經搭建起來的黨群互動信息化平臺,還因未能及時補充嵌入網上群眾信息,未能完善群眾意見收集、群眾監督舉報等功能,無法形成行之有效的互動監督、評價反饋機制而被停用或棄用。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獲得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只有創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新型黨媒,才能充分發揮黨和政府主辦媒體的喉舌作用,在網絡陣地上旗幟鮮明地引領輿論走向。新型黨媒是權威性與“接地氣”兩者的有機統一。黨媒作為掌握官方話語權的特殊機構必須具有權威性,確保不缺位、不失聲,不含糊其辭、不模棱兩可,用專業嚴謹的遣詞造句和清晰明了的行文公告及時還原事件始末、實事求是地發布事件真相,在人民群眾中間樹立起權威性和公信力。同時,黨媒必須“接地氣”,媒體宣傳創作也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黨媒在進行報道宣傳工作時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注重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學習借鑒優秀自媒體的相關特色,在自媒體井噴的網絡時代拓展宣傳空間、提升自身競爭力,吸引大眾目光。在網絡新媒體時代,黨媒要從廣大人民的興趣點出發,以更加樸實活潑的行文風格貼近大眾生活、聚焦群眾聲音。可以通過微博社區、微信文章、短視頻等途徑創新宣傳形式,通過豐富的版塊擴充媒體資源容量,采用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創作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只有做到權威性與“接地氣”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才能真正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新型黨媒,實現黨媒作為密切黨群關系重要環節的積極作用,為構建新時代黨群關系做好輿情宣傳引領工作。
信息化時代構建和諧黨群關系必須充分關注這對關系中的兩個主體,既要培養人民群眾的網絡思維及網絡參政意識,也要全面加強黨政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網絡平臺切實履職,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學校教育應該更加注重信息技術學科的相關教學,培養出能夠熟練掌握智能設備操作、適應網絡時代、具備互聯網思維的時代新人。社區組織、老年大學等社會機構也應當在文化程度較低、不熟悉電子產品的社會人員及中老年群體中普及互聯網知識,使其具備操作網絡設備進行網上參政的能力。同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加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公民自主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避免網絡世界“亂花漸欲迷人眼”。在掌握網絡技能并具備一定思想覺悟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培育公民的參政意識、大局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引導公民關注時政、積極參與網絡政治生活,營造民主氛圍。黨政新媒體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也應該得到充分重視。要牢固樹立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斷加強政治學習和理論體悟,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并不斷加強對于黨員干部傳媒意識和互聯網思維的培養,提升黨員干部運用網絡軟件和新媒體技術的能力。黨員干部不僅要能夠熟練掌握網上黨政工作系統的操作方法,運用各類網絡程序完成黨群工作、通過新媒體平臺為人民群眾提供時事要聞,還要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善于通過網絡新媒體發掘社情民意、收集民智民愿,并以此為依據改進工作作風和方式,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搭建新型黨群互動的信息化網絡平臺是網絡條件下構建黨群關系的先決條件,機制完善、運營成熟的黨群互動平臺有利于整合分散的網絡黨群點,形成聯系緊密、協調運作的黨群互動矩陣和“云平臺”。原生網絡環境是黨群網絡互動平臺的生存空間和底色,要搭建黨群互動信息化平臺首先要營造清朗潔凈的網絡環境,推動互聯網社區實名制和網絡不實言論追責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其次,要維護好、鞏固好已經建成的網絡黨群溝通平臺,充分運用好現有的黨員群眾聯系組、微信黨群互動組、“學習強國”應用等資源,不要使其成為“落灰的擺設”。再者,要進一步建立符合時代特點、迎合當代網民審美興趣、操作方式、上網習慣的新型黨群互動平臺,為人民群眾建言獻策、抒發情感提供端口服務,為黨員干部發現了解問題、服務教育群眾打造“透視鏡”,為實現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雙向聯系、有效交流、實時互動提供基礎平臺,并通過相應平臺及時溝通聚焦黨群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不足,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深刻反思,改進工作作風、完善工作方式,繼續發揮共產黨人先鋒模范作用,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和幫扶,不斷加強黨群聯系,構建和諧黨群關系。
[注釋]
①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第48 期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座談時的講話.2011 年1 月5 日.
②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