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如
螞蟻成了可口的開胃小食,奇臭無比的黃瓜皮竟然是一道增鮮劑……一切的存在即是合理,而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都經歷過了發酵。
從小到大,我們接觸到的發酵食物不計其數:饅頭、面包、醬油、醋……關于發酵的知識,完全不需要額外習得,就能熟練地運用自如。但對專業的廚師而言,發酵是所有烹飪哲學中最神秘的一種,更能凸顯廚師的創造力和技藝。
對主廚周波來說,發酵正是他最熱愛的。這位癡迷發酵的西餐主廚,研究發酵6年,幾乎跑遍整個中國尋找食材。從貴州苗家人那里學用野生番茄做酸湯,第一次嘗試做酸湯魚;在長白山做人參蜂蜜,還找到最清香的松針;在汕尾,跟著漁民收獲最新鮮的蛤蜊,撒一把鹽,5天后蛤蜊仍是奇鮮無比;在云南,生拌調味后塞進竹筒,以燜熟的方式吃當地的特色小吃——竹蟲……在一次次與傳統食材的碰撞中,周波的靈感也在不斷迸發。
在周波看來,發酵創造了各種奇妙而自然的味道,這恰恰是工業合成無法取代的。在不斷探尋發酵技術對烹飪的解構中,有超過200種食材都被他賦予全新的味道。在他的手中,人間早已不止五味,而是千百味落入碗中。
其實,發酵正是時間帶人類進行的風味游戲。是游戲,自然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
第一次嘗試貴州酸湯后,周波就迫切地想把這種味道復刻下來。他托朋友拿到制作酸湯的土辦法,又在當地采購了野生番茄、糟辣椒、木姜子等食材,帶回上海的研發廚房。
在等待了一個月的發酵期后,周波打開壇子,結果全部失敗了。操作方法是當地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世世代代這樣做,不可能出問題。傳統發酵方式原始而充滿智慧,之所以會失敗,大概是因為用量不標準。他只知道酸湯的做法與食材的大致用量,但這種原始的方式沒有現代烹飪中精確到“克”的概念,只能憑感覺做。
后來,周波又嘗試了不同的配比,但遺憾的是成功率很低,至今沒有獲得理想的味道。盡管如此,周波對發酵試驗的興趣仍是不減。
2021年夏天,周波與合作伙伴肯尼的KIINA餐廳開業,這家開在寫字樓里的餐廳為發酵開辟了專門的空間,這個空間類似于科學實驗室的存在,把那些實驗得來的奇妙風味在菜品中更好地呈現。比如,為了得到更自然的酸味,周波與肯尼將食材進行榨汁和提取,加氧發酵成含有酒精的原料,而后加入醋的菌種,這樣經過菌種和酶的氧化,從而發酵轉換成醋,所得的酸味非常自然,而不同食材發酵后的酸味也各有不同。同樣的,甜、苦、咸、鮮,這些味道都可以通過發酵得到。
人類的智慧無窮盡,奇妙的化學反應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在這里,一根黃瓜可能在短時間的發酵作用下變酸、變臭,但是時間再長一點,又可能轉換成獨特的清香。還有蘑菇、胡蘿卜、白鷺鴨、白花魚……各種各樣的食材在發酵的魔法中盡顯“時間的藝術”。
堆滿了瓶瓶罐罐的發酵臺上,迷迭香在發酵,桃花在發酵,薰衣草蜂蜜在發酵,洛神花醋在發酵……它們都要在這里經歷一場短則一個月、長則數年的奇幻之旅。而食客脫離了原本的味覺軌道,在這兒也打開了一片味蕾的新天地。
這恐怕便是食物發酵的魅力吧,至于奇幻之旅的盡頭,唯有時間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