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由于智慧的領先,人類一直充當著“老大”的角色。然而,有一群看似弱小、不起眼的生物,一直在隱秘的角落控制著物理層面上碾壓自己的各種生物,它們就是寄生物。
寄生物是一種生存于另外的生物體表或體內,并從寄主身上獲取養分維持生命的生物。目前,科學家所掌握的動物物種中,寄生蟲約占40%。它們有些是肉眼可見的“蟲”,有些是看不見的細菌、病毒和真菌。這群生物雖然頭腦簡單,四肢也不發達,但是它們能驅使各種大體型物種,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種叫作剛地弓形蟲的單細胞寄生性微生物,能靠“魅惑”改變宿主的天性,以此達到繁衍后代的目的。它的主要宿主是恒溫脊椎動物,最終宿主是貓,所以老鼠成了它的最佳順風車。為了達到目的,剛地弓形蟲侵入老鼠體內后,會操控老鼠的神經系統,把老鼠對貓的恐懼轉化為吸引力,從而把自己“快遞”到貓的嘴里。
還有一種彩蚴吸蟲,不僅能改變宿主的行為,還能給宿主“美顏”,吸引捕食者。彩蚴吸蟲的中間宿主是蝸牛,為了到達最終宿主鳥的體內,它侵入蝸牛體內后,會很快孵化并入侵蝸牛的眼柄,使眼柄失去收縮功能,把蝸牛變成裝滿蟲卵的彩色“熒光棒”。被改造后的蝸牛,習性也會發生改變,不再晝伏夜出,而是在白天活躍,甚至會爬到較高的葉片上,引誘鳥來捉食。
此外,把螞蟻變成僵尸的柳葉刀肝吸蟲,強迫螳螂跳水的鐵線蟲,令螃蟹不顧自己的幼崽轉而照顧其后代的蟹奴,等等,這些寄生物都能把比它們龐大的寄主玩弄于股掌之間。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寄主都是簡單的低等動物,人類才不會那么容易被控制。這就大錯特錯了。其實,人的喜好、性格、體型都不是自己決定的。也就是說,你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也是受寄生物影響的。寄生于人體中的微生物有1000余種,數量更是多達100萬億,約為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這些微生物的遺傳物質對人類最直接的影響方式就是致病。
麥地那龍線蟲會釋放一種酸性物質,讓人的皮膚產生帶有灼燒感的水泡,一旦受害者把發炎的部位浸入水中,雌蟲就會趁機產下蟲卵,寄生到水蚤體內,進行下一個寄生循環。而有些寄生物影響人類的方式是很難直接感知的。如瘧原蟲可能會讓人的體味更重,或者誘導人產生吸引蚊子的氣味。
弓形蟲可能會直接影響人類的性格。感染弓形蟲的人不會有生理健康問題,而是可能出現精神或性格問題。研究發現,感染弓形蟲的人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出現負罪感,懷疑自己,反應較為遲鈍,且注意力和反應力受損,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沒有感染弓形蟲的人高出6倍。
除了入侵性寄生物之外,人體內還有一群幾乎一直和人生活在一起的寄生物。人的喜怒哀樂、高矮胖瘦可能都和它們有關。比如,寄居在腸道內的微生物能產生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特別是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它們還能發送信號告訴大腦你是否吃飽了,從而影響你的胖瘦。
有科學家認為,在人類大腦的進化過程中,寄生物可能充當了“設計者”的角色。為了限制寄生物進入大腦,增加其操縱成本,人類大腦才進化成了今天的樣子。總而言之,我們能成為“我們”,不是單方面的選擇,或者說,我們根本就不是“我們”,我們只是寄生超級有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