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茶葉源于中國,最早人工種植茶葉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茶葉的主產區集中在西南、江南、華南等地區,“茶圣”陸羽在《茶經》開篇中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樹也因此被稱為南方佳木。
茶樹適宜在溫暖的地方生長,北方地區冬季寒冷,茶樹很難熬過冬天,難以大規模種植,所以前有“茶不過黃河”,后有“闖不過北緯38°線”之說。
“茶不過黃河”這句俗話包含了太多故事。千百年來,無數嘗試讓茶葉在北方種植的人和事,最終因為一次次失敗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甚至沒有留下過多的史料痕跡。
《晏子使楚》中有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意思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相似,果實的味道其實并不一樣。“茶不過黃河”幾乎從某個方面印證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的正確性,告誡人們不同事物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復制。
不過,依舊有一些想讓茶葉生長在北方的人始終沒有放棄,一代又一代茶人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用開拓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實踐,不斷攻破和更新茶樹北植過程中遇到的一道道難題。
到了20世紀50年代,農業科研人員提出“南茶北引”的設想,開始在山東地區種植茶葉,陸續培育出日照綠茶、嶗山綠茶、淄博綠茶等一批優質茶種。這一大膽嘗試讓北方其他地區的人看到一線希望,隨著大棚保溫技術和改良茶樹的推陳出新,更北邊地區的茶人開始嘗試種植茶葉,河北臨城、靈壽茶樹試種成功,培育出了獨有的高質量綠茶,打破了“茶不過黃河”的魔咒。
如今,北方大地上片片茶園用頑強的生命力和滿目秀色,成功見證了“南茶北移”的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