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匯川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構成主義設計運動發生于十月革命前后,在十月革命成功后,成為蘇聯早期,或者說列寧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流派,深遠地影響了之后整個蘇聯時期的設計。在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并未對文化進行過多的管控,他的一個基本立場是希望能夠在混亂之中形成新的,為無產階級政權服務的藝術形式。[1]當時的構成主義者,希望通過吸收當時興起的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的藝術形式,創造出能夠代表新生蘇維埃政權的嶄新視覺形象,因此與當時的大環境不謀而合。并在之后,通過蘇聯的與西方的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將構成主義的設計思想傳播至西方,與當時的另外兩大設計思潮:包豪斯代表的德國現代主義和和荷蘭風格派,得以相互影響。構成主義運動自1917年俄國誕生起,到1924年列寧去世時,都發展得非常火熱,在當時建立了弗庫特馬斯這所著名的學院,在當時的各種建筑設計項目中參與競標,同時影響力也傳播到各種藝術形式中,影響了各種政治宣傳作品的視覺形象,如政治宣傳畫、電影海報和電影剪輯方式。
但列寧在1924年逝世后,情況開始有所變化,盡管在192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由構成主義大師梅爾尼科夫設計的蘇聯館仍采用了構成主義的形式,但也是從這年起,這個運動在國內的前景開始變得不明朗。到1928年,斯大林完全掌握了權力后,出于政治考量與斯大林的個人喜好,文藝領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開始逐漸成為蘇聯官方唯一承認的藝術創作方式,建筑領域,新古典主義開始重新占據上風,并逐漸發展成后世為之津津樂道的斯大林風格,構成主義運動開始迅速衰落,在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2)期間,構成主義的實驗雖然還在繼續進行,但越來越徒勞無功[2],標志性事件是1932年的蘇維埃宮的競標,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也參與了競標,然而最終勝出的是鮑里斯·伊萬的新古典主義方案,斯大林風格就此誕生,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也就此闊別蘇聯。
直到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后,斯大林主義及其各種主張被赫魯曉夫全面推翻,蘇維埃宮項目被直接叫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代表著社會主義國家面貌的斯大林式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戛然而止,在這樣一股歷史潮流的回溯中,蘇聯又開始涌現出一批具有現代建筑風格特征的建筑,其中不乏許多具有構成主義特征的作品,這些怪誕宏大,充滿未來主義風格,極富想象力卻又不為大眾熟知的建筑經典,構成了蘇聯60年代后建筑面貌。然而對構成主義風格而言,也就僅此而已了,盡管赫魯曉夫推翻了斯大林,后來的勃列日涅夫又推翻了赫魯曉夫,但文藝創作領域,現實主義與寫實主義的手法仍然是蘇聯官方唯一承認的創作形式,反映在設計上,我們可以看到盡管蘇聯在整個冷戰期間的政治宣傳海報與一些和官方有關的視覺傳達設計在效果上都很出彩,也極富藝術性,但和構成主義與現代風格的圖畫設計方式就沒有太大關系了,更多的是強調政治目的,建立在現實主義風格之上的創作。構成主義風格本身已經變成了博物館的陳列品,盡管時不時地你還能在一些產品、海報上看到他的影子,但這個風格本身已經沒有再繼續發展的可能了。
構成主義設計的創作手法是非常有特色的,對于基本的幾何形式的運用,蒙太奇的拼接手法,不規則的組合形式,強烈醒目的色彩搭配。通過這些手法的運用,使得構成主義的作品最后往往呈現出反傳統的、未來式的、和理想式的效果。
構成主義設計對于傳統形式與元素的擯棄是十分徹底的,這主要與當時的構成主義藝術運動的創作動機有關,他們當時想要做的是創造出一種適應于新國家新政權的新的藝術語言。“構成主義者用‘實驗作品’一詞來形容形式上的研究(通常為三度空間的,但也有二度空間的),它并不包含作品完成的概念,也無任何直接功利目的,而抱有這種實驗最終可能有助于解決一些功利任務的想法。因此,從理論上看,‘實驗作品’在于在形式、材料、色彩、空間和構成等組合成分上進行藝術探索。這些探索并非就事論事,而是有這樣一個長遠目標:要建立上述組合成分之間相互關系的藝術準則和普遍規律的客觀基礎,以便在日后的設計中得到進一步的運用。”這種“實驗”實踐到設計上來之后,在元素上,表現出的就是對傳統設計元素的完全拋棄,而專心于對新的設計元素的探索,如幾何、字體、照片等,形式上,對新成分組合的方式自然也應當是與之相適應的,傳統的塑造美的方式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最為直接的拼貼和重組。蒙太奇的創造和運用是最為經典的手法,特別是在平面設計中,通過對照片的剪切拼接、幾何抽象元素的運用、色彩對比的手法、幾何式的字體設計塑造了全新的形象,經典案例有李西斯基的海報作品中對抽象幾何形式的運用,斯坦伯格兄弟對于照片蒙太奇的運用等。而在建筑上,則有如第三國際紀念碑和1925年巴黎博覽會上的蘇聯展覽館這樣的經典案例。
非傳統元素與非傳統形式的組合,在才華橫溢的構成主義藝術家的調配下展現出的是區別于任何傳統的和諧,激進的表達方式創造出的新的美學直至今天仍不過時,且剛好與那個時代的革命精神相契合,體現著這個新興的國家渴望創造出一個未來社會主義烏托邦的美好愿景。
構成主義在其發展初期是受到當時的未來主義很大影響的,“從形式上來講,則是西方的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藝術綜合影響的結果。意大利未來主義的主要人物菲利波·馬里內蒂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來到蘇聯講學。他的未來主義思想給俄國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帶來很大的震動,而他也注意到當時俄國的藝術家和設計是是如何急迫地汲取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地營養。”未來主義,從一開始就刻進了構成主義的基因中去了。
構成主義設計體現出的未來主義氣質,一方面,打破了常規,大膽的以全新的方式追求新的美學,以這種方式體現了新人類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以充滿奇思妙想和烏托邦式的幻想,夸張的幾何構造為,新生的蘇聯譜寫了一首獻給未來,獻給社會主義的偉大贊歌。
構成主義作為一場關于藝術關于美學關于設計的實驗,它的理念和表現出的形式都是非常理想主義的,這種理想化的根源是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在具體設計方案中,這就表現為強烈的理想化色彩。在建筑設計中的尤為明顯,張揚的造型,毫不掩飾的幾何構造,充滿革命精神的創作理念,讓構成主義者們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使得他們的許多構想只能停留在空想階段,很多構想放在當時,受制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受制于新生蘇聯孱弱的國力,受制于當時蘇聯被四面圍攻的國際環境,是沒有條件去實現的,“第三國際紀念碑在建筑商是一流的,在技術上是二流的”曾有人這樣評論到,因此,這些構想就更像是一種基于理論和理想的探索。
從結果上看,后來的蘇聯選擇了新古典主義,而構成主義則遭到扼殺。雖然說,之后新古典主義在蘇聯的抬頭,與斯大林個人的審美的趣味脫不了干系,但也不可否認的是,沒有群眾基礎,同樣也是這個運動最后沒能繼續發展或是迎來復興的致命弱點,構成主義在那個年代顯得過于超前,更像一幫少數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進行的實驗,并沒有推廣到群眾中去。
盡管構成主義已是過去時,但構成主義者們創作的理念和方法,仍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首先,他們創造出構成主義設計風格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構成主義者們不僅僅是創造了一種設計風格,而是在實踐中,先創造出了一套新的美學框架,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新的設計元素,探索了新的組合方式,在這個美學框架內,完成了構成主義風格的創造。現如今我們也在探索屬于中國的設計風格,我們是否也能借鑒這些構成主義者的方式,通過積累我們的設計元素,探索這些元素的搭配組合,完成屬于我們的美學框架的搭建,然后在這個框架內去追求我們的設計風格呢?而不是盲目的跟風,做一些明面上古為今用,或今為古用,實質上審美混亂的作品呢。
其次,不必過于拘泥于傳統,只通過傳統來創造屬于當下的設計風格。風格的創造,亦是對自我的認識,構成主義的革命與理想氣質,正是始兆于十月革命,構成主義者用非傳統的,未來主義的,理想主義的方式來創造他們理想中的屬于社會主義蘇聯的新風格,他們的眼光是向前看的。這對當下我們對自身風格的創造能起到一定啟示作用,我們應當以怎樣的目光界定自身呢,是有著悠久傳統文化的中國或是有著近百年激蕩與浪漫革命奮斗歷程的中國,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呢?在這個新時代的中國,這個開放的社會,我們能夠同時容納傳統與未來,古典與先鋒,但是我們應當以何種態度去構建我們的當代文化,卻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