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南平市建陽區墨盞閣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盞產自我國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因當地地域特殊,所產出的泥土中蘊含著豐富的礦物質,所燒制出的成品呈深色色調,并以黑色為主,且伴隨著特殊的斑紋,區別于普通的陶瓷制品,帶有特殊的美感和氣質,因而成名。
因其構造大多是口大底小,所以被稱為“盞”。建盞在我國宋朝時期備受推崇,風頭鼎盛,也是符合了當時宋人的社會文化和社會風情,簡單且又不失厚重質樸。同時,由于泥土特性和燒制工藝,每一個建盞的花紋均有不同,更是做到了匠心獨運,獨一無二。本文結合筆者的多年研習經驗,來幫大家深入剖析建盞的魅力所在。
建盞所有的制作工藝和發展方向都是圍繞著斑紋進行展開的,可以說斑紋就是建盞的靈魂,也就是這些斑紋,成為了千百年以來,讓收藏者們魂牽夢繞的秘密所在。
再說斑紋前,我們先簡單地敘述建盞的發展歷史,陶瓷在創造初期,其主要功能是用來使用,例如盛裝食物,后隨著社會的進步,慢慢地延伸到了具有觀賞性、藝術性和收藏性的功能,并發揚光大。而建盞則是因茶而生,滿足當時王公貴族和文人雅士的飲茶樂趣和格調,所以從一開始,建盞的定位就是精致、優雅、獨特、高貴、大氣,從而也決定了建盞在未來發展路上的方向。建盞是一種結晶釉,含鐵量較高,因此在制作工藝上頗為費心,按照傳統比例配比黃泥、紅土和粘土等原材料,攪拌成漿后要經過四到五次的過濾,從而保證泥漿順滑,不摻雜質,燒出的成品瑩亮潤澤,還要放在陰涼處沉淀處理,以便不留雜質,隨后是拉坯烘干和燒制。成品的特點是堅實沉重,輕叩有沉悶的金屬聲,內含氣孔,利于茶水的泡制和保溫,氣不外露,更是能保留茶香。在古代由于茶葉貴重,茶藝繁雜,只有達官顯貴才享用的起,而這建盞,更是身家顯赫人士的身份代表,這些人往往對于建盞的美觀和泡茶的功能性要求更多,也促使建盞發揚光大,不斷進步,擁有了獨特魅力。而最讓這些建盞愛好者沉迷的,便是建盞身上的斑紋,建盞在制作時會產生無法預測的斑紋,這是建盞自身的特性,但好的坯可以拉出更為規整更具觀賞性的斑紋,差的坯只能出來雜紋,因此在科技并不發達的年代,對于坯的選材與加工完全取決于制作師傅的手藝和功底。也正是因為這樣,每一個建盞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擁有深色的低調底蘊,握在手中沉穩厚實,泡出的茶芳香四溢,這一切,都是建盞的魅力所在。
兔毫盞是建盞的一大品種,是宋代對于建盞最出色的一款作品,根據其顏色和紋理上的細微差距,還分為金兔毫盞和銀兔毫盞等不同款式。兔毫盞的特點在于燒制的過程中在盞身上形成均勻細密的絲狀紋路,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般,故因而得名。
上好的兔毫斑紋應如流星穿梭一般,均勻地散落在茶盞上,如盛開的鮮花花蕊,極致的張揚,極致的美麗。兔毫盞在制作過程中還要把控紋理的深淺,分布是否均勻,邊界是否清晰,整體效果是否呈現一種立體感。因制作手藝繁雜,對匠人手藝和運氣的要求都極高,所以兔毫盞是建盞品類中較為昂貴的一種,而其中,銀兔毫盞是兔毫盞中價值最高的一種,因為銀兔毫盞的銀色斑由二價鐵構成,但我們知道,二價鐵是極為不穩定的,只能在還原性氣氛下形成,而古人無法構建理想的氣氛環境,只能通過不斷的試驗,在大量的殘次品中,才能得出一個佳品。
歷史上不乏文人墨客對兔毫盞表達贊譽之情,甚至包括大文學家蘇軾,蘇軾的《水調歌頭·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中寫道:“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而在當下的收藏市場上,兔毫盞也在所有建盞中拔得頭籌。
鷓鴣斑和兔毫一樣,是建盞的兩大典型釉紋,從外觀上看來就是建盞上布滿了鷓鴣斑點,也就是橢圓形的斑紋而得名,這是所有建盞中最貴重的一種,藏品稀少,且幾乎沒有什么文獻記錄可以參考。近年來,相關專業人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科學理論分析,對鷓鴣斑盞進行仿制,但是依舊沒有完全成功,而在建陽的歷史上,有對鷓鴣斑的記載,留下的成品卻十分稀少。由此可見,鷓鴣斑的制作難度之高,可以稱之為中華瑰寶。
鷓鴣斑紋屬于油滴紋的一種,所以很多人會將油滴紋誤認為鷓鴣斑紋,但認真觀察下,還會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油滴盞的斑紋通常很小,且很多時候更近于細條形的橢圓,而鷓鴣斑紋偏大,更接近于橢圓形,與鷓鴣鳥的羽毛形狀相似,獨具風韻,從外觀上來說,立體性更強。
烏金建盞其成品色澤純黑,沒有過多的花紋修飾,在古代,這是極為難得,也是需要耗費巨大人力財力的,宋徽宗曾說:“盞色貴青黑”,在古代完全使用純天然的胎土和釉料,想要燒出純色,必須要求原料的細膩和純度,彼時沒有成分檢測的科技,想要提高純度,就只能擇良料良師大批燒制,以概率取勝,同時在燒制過程中需日夜有人把守,不停的添柴控火,才能保障燒出的釉色均勻,光滑亮澤。而用柴的選擇,空氣的流通等,以及氣候天氣的因素都會影響成品的效果,因此,從采集原料開始到制成,需要二十余天,但成品率卻不足七成,因此昂貴無比,即便現在工藝發達,烏金建盞依舊是所有建盞中最有價值的一種[2]。
優秀的烏金建盞有這樣幾個特點,外形上美觀精巧,氣質上大方厚重,釉彩凝練,光亮潤澤,觸感柔滑,便為上品。
在所有雜色釉盞中最出名的莫過于柴燒茶葉末,它有一種迷人黃綠色,猶如還長在枝頭上嫩綠的新芽一般,釉色呈半透明的晶體,清水注入,甚至能感覺到盞底有翠綠在游動,仿佛置身于一片澄清的湖泊之中,荷葉與清泉相融合,水天共一色的玲瓏之感。
古人認為這種簡約風韻之美具有深厚的禪意,對其喜愛有加,雜色釉盞隨著燒制時間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深淺色,塑造出不同的意境,是我國目前市場上最廣泛流通的建盞之一[3]。
因為戰爭原因,我國的近代史上曾出現過一段文化斷層時期,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在那個困難時期流離失所,發展停滯不前,但當下,隨著黨的政策引導,國民生活水平直線上升,那些被遺忘在角落里的傳統文化在此被推現到大眾面前。而近年來國家也十分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產業的推廣。我們作為藝術文化的愛好者和相關從業者,有責任宣傳傳統文化,將其傳承和發展下去,讓世界都了解到我們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浪漫,我相信在不久之后,建盞藝術之美會被更廣泛的人民所發現,建盞工藝會在國家的推動和匠人的努力下重新輝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