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
(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 南昌 330052)
陶瓷不僅是一種物質形態,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蘊藏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而元代陶瓷青花也可謂是印證著中國彩繪陶瓷的輝煌時刻,譜寫著中國古代陶瓷青花裝飾的燦爛與興盛。有著實用和審美的統一,具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屬性。
因此,探究元代陶瓷青花裝飾設計的審美內涵,對研究現代陶瓷青花裝飾的設計發展和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陶瓷青花是一種以氧化鈷料為著色劑,并運用毛筆等工具蘸取顏料后繪制于素坯上,然后施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一次燒成。器皿的繪制處有著藍中泛青、青中泛藍的視覺效果和永不褪色的物理特征,就像陶瓷青花的光輝一樣永久存在于陶瓷的生命中。陶瓷青花整體的藝術視覺效果上有著淳樸中又不失清雅、古拙中又不失情趣的藝術特點。
陶瓷青花起源是唐代還是宋代,眾說紛紜。但是由于唐代的揚州青花的出土,陶瓷青花的起源斷定在唐代。在宋朝時期,由于“程朱理學”的思想影響著陶瓷裝飾風格都是以單色釉面仿玉類銀的裝飾為主,而陶瓷青花彩繪也隨之沉寂在陶瓷裝飾設計的發展中。隨之發展到元代,陶瓷青花裝飾才拉開了瓷上彩繪的興盛之貌。
元代是蒙古游牧民族創建的朝代,它結束了自五代以來中國政權長期分裂的局面,使中國統一在一個政權的統治之下。這樣的統一不僅使中國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而且也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發展,因為需求量過大致使制瓷技術比前代更勝一籌,尤其是青白瓷的制釉技術越發精湛,皆有饒玉之稱,這也為元代陶瓷青花裝飾的興盛奠定了基礎,而元代陶瓷青花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創了彩繪之先河,從此元代陶瓷青花成為彩繪陶瓷之首。蒙古游牧民族有著豪邁奔放的性格特征,為符合統治貴族的審美需要以及制瓷工藝的成熟,元代陶瓷的器型特征多以渾厚體重為造型特點。
元代陶瓷是開創彩繪之先河,創器形之渾厚的典型,幽雅的青藍之色和飽滿渾厚的器形都散發著元代制瓷工匠獨特的才情與智慧。面對著元代的陶瓷青花設計品,就像在與歷史對話一般,其裝飾設計語言更是讓人值得深入探析。
元代由于統治階級的喜好和元代制瓷工藝上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給元代胎體厚重的陶瓷造型特征提供了物質前提,也使得元代陶瓷造型一改宋代的清雅秀麗的造型特點。例如元代陶瓷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器型短頸、豐肩、圓腹、素底。除有胎體厚重的造型特點外,元代陶瓷青花造型也不失巧妙之處,例如元青花八棱形梅瓶,渾厚飽滿的器形之外,其八面形體的制瓷工藝中詮釋了元代工匠的制瓷技術之高超,最之讓人嘆驚之處應當是蓋內有一個較長子口能與梅瓶的口部牢牢套住,也因為有了瓶口的中空和瓶蓋中的類似于瓶塞的口子,才讓將器物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梅瓶的巧妙設計無不體現著道家的有無虛實的造物觀。
元代的陶瓷青花造型除有胎體厚重的藝術特點外,器皿的造型也可謂是豐富多彩,例如罐有荷葉蓋罐、瓶有雙耳瓶、杯有高足杯,盤有花形盤。影響著器形的多變原因,除了國內統治階級的影響因素外,在元代我國的外交有著頻繁興盛的景象,也就是有著這種頻繁的貿易往來,不僅使我國元代陶瓷青花大量生產作為貿易用瓷的主流,而且在造型設計上有著異域風情。例如:元青花大盤上采用同心圓環進行多層次裝飾,這也就是最典型伊斯蘭式的風格。大盤多為菱花形,盤口較大是器形的特點,這也是為符合西域人習慣用手抓飯的生活習慣。體現著元代陶瓷青花的實用功能更具有世俗化的設計特點。
元代陶瓷青花裝飾開創了瓷上彩繪的先河,也是陶瓷彩繪中青花裝飾的興盛時期。并且將彩繪和前代的刻、劃、模印、貼雕技法相結合,是元代陶瓷青花裝飾工藝的典型手法。例如元青花鳳紋扁執壺(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裝飾工藝就是將青花彩繪和貼雕集于整個器形之中,尤其是器形上的青花鳳凰裝飾設計不僅有著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藝術效果,并且在壺腹繪制的展翅飛翔的雙翼銜接凸出的鳳首,具有虛實相生的設計意境。平面與立體裝飾的結合,使得整個器形雖有厚重質感的樸拙,也有讓人稱贊的巧妙之處,使得器物有著拙中見巧、巧中見妙。
元代陶瓷青花紋飾凝聚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從儒、釋、道哲學中產生的陶瓷青花紋飾,是將大自然與萬物之靈相融合一的符號。古老的中國哲學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元代陶瓷青花紋飾通過蓮花、山石、海水紋、魚藻紋以及變形的蓮瓣紋飾等等,還有龍鳳、麒麟紋以及人物紋等等繪制于陶瓷器形之上,表現出物我合一之意。無論是梅瓶、執壺還是青花大罐,器形上的紋飾都是程式化的構圖,主賓協調、畫意突出。例如:元青青花麒麟與鳳紋纏枝牡丹紋雙耳大罐(大英博物館藏),紋飾分為6層其中以牡丹為主要紋飾繪制于器物的腹部,而海水紋、鳳穿牡丹紋、金錢紋、卷線纏枝紋和變形蓮瓣紋為輔助紋飾。井然有序的層次中突出節奏感,節奏中彰顯統一的韻律之美。
元代由于蒙古游牧民族統一中原后,漢族文人的地位不如宋代一樣備受重視,造成許多文人為了謀生轉入民間的瓷繪作坊。這為元代陶瓷青花裝飾富有中國水墨畫兼工帶寫的審美情趣做了鋪墊。例如:元青花鴛鴦戲水玉壺春瓶(北京舊鼓樓大街窯藏出土)將鴛鴦繪制于瓶體的腹部并作為主要紋飾,再以中國傳統書法入和筆兼工帶寫的繪畫方式繪制裝飾紋飾,折射出文人的雅致內涵,運用纏枝蓮花作為輔助紋飾,言簡意賅地描繪出鴛鴦嬉戲于水中的景象,表達出鴛鴦有愛的幸福美滿之寓意,畫面紋飾的吉祥寓意深刻的描繪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之根本,是雅與俗的融合之妙。
元代由于外交頻繁,而元代陶瓷青花作為饋贈和銷售的主要產品,并且有歷史記載在元朝時期伊朗和中國都是蒙古人統治的地區,這就造就了許多元代的陶瓷青花裝飾設計上有著濃厚的中西結合的異域風情。例如:元代青花繪鳳穿花八棱葫蘆瓶(托普卡帕宮藏),裝飾紋飾布滿瓶身,紋飾層次多達8層,主體紋飾運用中國傳統的開光方式呈現于瓷瓶的腹部,主體紋飾內容為花草、鳥蟲、鳳鶴、果蔬的中國傳統紋飾題材,但是瓷瓶較為特別之處在于瓷瓶底部有墨術“未抽”兩字,字體有著稚樸的韻味,也許是當時瓷匠的名字也許又是劃分等級的符號,給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由于蒙古游牧民族和中亞以及西亞等地區,人們在飲食上習慣于用手抓飯和圍盤用餐習慣,以至于元代的瓷盤多為大口,為了進一步美化瓷盤,瓷盤大多以菱花形和葵花形的器形出現。瓷盤的紋飾也是富有濃厚的中西結合的藝術特點,例如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大盤中,除有蓮池水禽紋和魚藻紋、鳳凰、唐草紋飾等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瓷盤上的阿拉伯文和有著阿拉伯和波斯等地的幾何紋飾,都是中外交流下的產物。整個瓷盤紋飾滿而不亂、主賓協調,藍白對比分明,渾然一體。
頻繁的外交也使得元代陶瓷青花的青花料多用進口的青花鈷料,即蘇麻尼青。繪制出的陶瓷青花的色澤有著藍如寶石、青如扎染的視覺效果。無論是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元代陶瓷青花裝飾還是具有異域風情的元代陶瓷青花裝飾,都是對中國元代以前以瓷器仿玉類銀為主的裝飾上的一種視覺沖擊。元代陶瓷青花整體的藝術效果有著唐代陶瓷的飽滿,卻相對唐代的華麗多了一份沉穩,有著宋代的精湛的制瓷技術,卻相對宋代的內斂儒雅多了一份灑脫奔放。
中國古代造物思想奠定了現代設計思想的基礎,而現代設計應該從傳統優秀的設計藝術品中汲取經驗。靜觀元代陶瓷青花裝飾設計的美,猶如在與元代陶瓷工匠進行精神的交流,與其說在欣賞元代制瓷工匠的裝飾技法,倒不如說是元代陶瓷工匠在像世人展示當時各類文化的融合之美。元代陶瓷青花裝飾是將植物紋飾與動物紋飾和人物紋飾集于一個畫面之上,這也正體現著元代制瓷工匠的“天人合一”的觀念文化,裝飾紋飾中的內容又恰恰是人們的生活寫照和情感寄托,將世俗文化推向了一個高峰。高超的藝術表現力,精湛的制作工藝,豐富的繪畫題材,都為后世的陶瓷青花裝飾做了學習的楷模。元代陶瓷工匠們正是在前代已有的制瓷經驗中學習制瓷工藝,才有這流傳千古陶瓷青花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