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繪錦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中國自古以來作為農業大國,國家統治者對農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在古時,社代指土神,稷代指谷神,土神和谷神為以農耕為本的華夏民族所信奉崇拜,君主祭祀社稷,以求五谷豐登,國事承平。后來用社稷代指國家。到了今天農業依舊是關系著一國生計的大事,不少的文學藝術作品以鄉土為題材,來表達對于農村、農業勞動者和土地的深厚感情。即使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生活發展,但是依舊有人眷戀土地,維持著樸素的農耕生活方式。
油畫來自西方國家,有老彼得·勃魯蓋爾、米勒、庫爾貝等油畫家描繪西方的鄉土生活,而油畫作為外來繪畫藝術在中國發展到今天,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特色和精神,在表現如今中國的鄉土題材中有著獨特的呈現方式和視覺藝術效果。本文以近三屆全國美展為例,縱觀主流文化中鄉土題材油畫所展現的面貌。
作為舶來品的油畫自傳入中國,歷經“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美術革命”和“改良中國畫”的提議,“油畫民族化”這一命題的爭端始于20世紀50年代,受到現實政治形勢的推動,油畫在中國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審美,反映著一個時期中國的精神風貌和民族風格。“鄉土寫實”繪畫的出現,藝術家將自己的關注點從政治轉向了普通人的生活。
1982年,《美術》雜志第一期上袁運生的文章《魂兮歸來》力圖號召漢魏時期的“熊風”,學習古人的“博大”“雄渾”氣度,也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影響藝術家精神的焦點,也是“鄉土寫實”繪畫的核心,“鄉土寫實”繪畫使藝術回歸于真實的生活,以更加深入、深情、生活化地去反映現實。
羅中立的《父親》、朱毅勇的《鄉村小店》、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等,代表了對鄉土風的追求和鄉土寫實油畫的藝術高度。而美國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德魯·懷斯,用繪畫表達他對于故鄉、生存的細致入微的感受,以其簡潔整齊的繪畫形式、明確又單純的色彩、孤寂凄冷的意境,使得上世紀80年代“懷斯風”在中國油畫界強勁吹拂,給一批尋求以新視野觀察世界擺脫教條的年輕藝術家提供了新的繪畫技法和理念,用于表達個體心靈的感受,自此“懷斯風”常現于鄉土寫實油畫。
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誕生于1949年,是我國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家級展覽。連續13屆,全國美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倡導美術工作者聚焦人民生活。全國美展五年一屆的展覽機制配合國之慶典,調動最廣泛資源,為新中國美術發展提供了平臺和動力,引領美術事業的發展,體現了國家層面的藝術評價標準,從而實現對時代精神的弘揚,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藝術家們將創作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積極深入地刻畫普通百姓的生活是近三屆全國美展油畫作品創作的突出特點。參展油畫作品中出現最多的人物形象是勞動和生活當中的普通人,他們或在工作,或在休息,有歡樂,也有著自己的煩惱和困惑。
鄉土,指家鄉、土地、民俗。鄉土題材是以鄉土生活和農村風土人情為題材,以展現鄉村生活狀態和鄉村風俗文化。
鄉土題材油畫自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有聚焦當下,反映現實生活的創作特征。在近三屆全國美展鄉土題材油畫作品中,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作品大量涌現,不僅生活氣息濃郁,還表現出積極的奮斗力量。更多作品畫面氣氛祥和、充滿陽光,展示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以側面來謳歌新時代。
在近三屆全國美展鄉土題材油畫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普通農民鄉土生活和少數民族鄉土生活。普通農民鄉土生活的油畫作品多描繪農民在土地上繁忙的農事場景,以及婚禮、節日、趕集、出門等日常生活。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的農村改革政策、新農村建設在鄉土題材中有較多反映,候寶川《云端上的春天-懸崖紀事》中,大山里孩子們上學路上的藤梯在政府和各方人士的努力下變成了堅固的鋼梯。陳樹中《野草灘,秋意滿園》有一種獨特的魔幻感,透出年畫感。碩大的糧食果蔬象征著農村好收成,畫面中出現了很多暗示科技促進農業生產的情節和道具:農業科技下鄉、實體網店標志、農村淘寶等,這些都是農村新貌的真實記錄和真實寫照。
少數民族題材反映的是近年來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生產方式、精神面貌和特有的民族文化。孫黎明《定居牧民的喜悅》中收玉米的定居牧民夫妻,勞作雖辛苦,收獲的喜悅卻溢于言表。張永《家園·玉樹日記》則是表現2010年青海省玉樹地震所帶來的傷痛,救援的直升機和倒塌的屋宇展示著地動山搖的驚心動魄。同樣是表現玉樹地區的生活,王文龍《吉祥玉樹·歌聲再起》展現經過災后重建,玉樹人民伴著民歌放牧的祥和安寧生活。對少數民族同胞的外貌特征、衣著、服飾和日常活動的細致刻畫,展示出他們特有的文化風尚、民俗民情和他們的情感追求。
近三屆全國美展中鄉土題材的油畫作品風格越來越趨向多元化,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風格的作品均有出現,打破以往寫實和現實占主要的現象。李新宇《一聲吶喊》里陜北民間老腔藝人的鏗鏘唱詞,中國寫意的手法,線條粗獷,色彩飽滿。陳明華《風月》刪繁就簡,大刀闊斧,生動地再現了惠安女的精神狀態。良好的油畫創作應當是各種風格、技法百花齊放,體現對現實生活的多視角關注成為眾多畫家的創作目標追求,盡量較為完整和全面的呈示當代中國的現實生活。
油畫作為視覺藝術之一,除了反映現實,體現油畫藝術的本體美則是最重要的藝術追求,尤其是在讀圖的圖像時代,油畫應以其構圖、色彩、造型、風格的審美性和美感追求來彰顯它的優勢,這些也均是體現油畫本體美的構成部分,即使是再平常的鄉土場景,也會因為畫家的巧思而呈現出有別于普通圖像的美的感受。而近三屆全國美展中的鄉土題材油畫作品均有照片化和宣傳畫的傾向,美術創作作為一種手工勞動,其追求的最終價值是什么,如何將藝術和智能化的藝術區別開來,這是藝術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要想感動人心,必定是情感先行,美術工作者要掙脫對圖像的依賴和羈絆,只有站在時代的大地上,回歸人的本位,以心師造化、心手合一的方式感悟這時代的氣象萬千,用智慧和靈感來引領文化的價值追求。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五十六個民族熱愛著這片共同生活的土地。畫家們能夠生動地描繪各民族人民生活,依靠的是對土地上的人們生活日常的仔細觀察,風俗文化的感受,從物質到精神的多角度感悟,經過提煉構思最終表現在畫面上。
李善陽《吉祥祖國》里青海藏區女性的質樸笑容,整個畫面深沉大氣,刻畫細致,展現出一種人性的崇高和力量感。李新銘《移動的家園·轉場》逐草場放牧的西北牧民,陸慶龍《格桑花開》中格桑花在西藏寓意著幸福,隆重華麗的佩戴穿著體現出人們已經富裕起來。從地域和民族上展現我國豐富多彩的鄉土生活。社會現實要求藝術應當具有時代氣息,使藝術擁有現實意義。近三屆美展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鄉土題材的油畫以藝術的方式記錄鄉土巨變,同時也是記錄了時代巨變。
繪畫的魅力在于通過眼睛觀察,經過大腦處理,是心手合一的審美創造,攝影的魅力在于對真實的如實記錄,人眼的視覺系統遠比照相機的機械系統復雜,所以人的眼睛所看到的鮮活事物與照相機所拍攝出的凝固圖像不同。
只有通過不斷地觀察積累,寫生訓練,使畫面呈現出感性和理性的交融,才能增強畫面的感染力和原創感。表現鄉土題材就是要扎根鄉土,通過對土地、土地上生活勞作的人的觀察體悟,融入鄉村生活,小到服裝配飾的質感,大到農事活動的描繪,眼、心、手相結合,提煉出最濃烈最真實的鄉土味道。
表現時代精神,深入社會生活,尊重藝術規律,表現民族文化傳統,這便是新時代鄉土題材油畫應該引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