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科學》 潘 鋒

詹啟敏院士主持頒獎儀式
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勵頒獎儀式2022年11月19日在杭州召開的2022中國腫瘤學大會(CCO)開幕式上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詹啟敏主持頒獎儀式并宣讀《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勵表彰決定》。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是經科技部批準的全國腫瘤醫學領域唯一的社會科技獎勵,2022年度科技獎獲獎項目18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1項,科普獎兩項,夏麗敏等10人獲“2022年度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科學家獎”。獲獎項目匯集了我國腫瘤醫學領域中的最新、最優秀的研究成果,研究領域及技術內容處于國際國內前沿領先水平,有力地推動我國腫瘤防治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
肝膽腫瘤是我國高發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海軍軍醫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等獎項目“肝膽腫瘤關鍵分子機制與診療新策略研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教授團隊領銜。通過多年聯合攻關,研究人員發現了系列早診分型生物標志物,闡明了其生物學功能和作用機制,極大地推動了肝膽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靶向干預策略的轉化和應用。
一、系統篩選肝膽腫瘤新的早診和預警標志物,自主開發檢測關鍵技術,顯著提升肝膽腫瘤早診水平并推向臨床應用。篩選鑒定肝癌特異高表達基因GPC3,研發的診斷試劑盒獲國家注冊批文,2016—2020年累計使用58.6 萬人次;鑒定了多個標志物用于肝膽腫瘤良惡性鑒別診斷及早期預警,創新成果轉化后顯著推動了我國肝膽腫瘤診療水平的提升和行業進步。
二、揭示了復雜炎癥信號網絡調控細胞惡性轉化及腫瘤干細胞的分子機制,為肝癌診療提供新靶點和干預策略。
三、提出了腫瘤新分子分型方案,為難治性腫瘤提供精準治療新策略。發現了 EGFR 關鍵調節分子 MUC15,為臨床靶向治療提供分型方案;提出了長鏈非編碼RNA-LncARSR 介導舒尼替尼原發耐藥的新分子機制;揭示了關鍵代謝基因 AMPK、NAMPT 可作為肝癌代謝分型標志物;發現了抑癌基因 PTEN 突變或缺失可用于膽管癌分子分型,提出了基于老藥新用理念的診療新策略。
轉移復發是腫瘤患者治療失敗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根源在于機制不清、缺乏有效防治手段。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欽倫秀教授團隊從代謝重編程和微環境失衡兩方面系統研究了肝癌等消化系癌的轉移機制,探索了預測和防治新策略,“消化系癌轉移復發的免疫代謝調控機制與干預新策略”獲一等獎。
研究人員系統而深入地闡明了癌轉移過程中“代謝重編程”的作用和機制,在發現多個代謝酶可預測肝癌轉移的基礎上,揭示了關鍵代謝酶的乙酰化和非乙酰化修飾機制及其對癌轉移的作用和意義,為癌轉移的“代謝干預”提供了新靶點。該研究從全新角度闡釋了癌轉移機制,為分子分型與轉移預測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時,提出了代謝干預和再平衡微環境的抗轉移新理念,探索了抗轉移新途徑。發現了肝癌細胞分泌 OPN、外 泌體 PD-L1 等 介 質, 調 變 癌 周巨 噬 細 胞、 T細胞等表型可促進腫瘤轉移;同時,發現癌周微環境中S100A9等可反向增強癌細胞轉移潛能。進一步證實了免疫微環境失衡是腫瘤轉移的重要特征,并從癌細胞改造微環境與微環境促轉移兩個角度開展了全面研究,提出了“再平衡”免疫微環境干預癌轉移新理念。
胃癌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前三位,其規范化治療至關重要。目前,我國胃癌微創治療尚不規范,加速康復難以推廣,早篩、早診仍需完善,精準治療效果欠佳。由空軍軍醫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共同完成的“胃癌規范化診療策略及體系的建立”獲一等獎,季剛教授團隊歷時 10 余年開展系列技術攻關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胃癌規范化診療策略及體系。一、改良了胃癌微創手術技術,建立了規范化微創外科體系。提出了優化步驟、層面優先、膜解剖為指導等系列淋巴清掃策略,有效提高了淋巴清掃數量,顯著改善了患者預后。同時,團隊構建了我國首個胃癌微創外科多中心臨床隊列,終點分析證實腹腔鏡治療進展期胃癌,3 年無瘤生存率和 3 年總生存率不劣于開腹手術,相關研究成果改寫國內外指南。二、突破了傳統醫療制約,構建了包含實施方案、平臺和設備三位一體的“西京消化 ERAS體系”。針對胃癌復發轉移、化療抵抗高危人群構建了多種精準預測模型,對患者預后評估及治療策略選擇具有重要價值。創建了化療有效性的預測新方法,運用整合醫學思維探索建立了MDTHIM 診療新模式。
胃癌是我國高發惡性腫瘤,發生機制復雜,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共同完成的“推動胃癌精準診療的新型技術體系及應用”獲二等獎。于穎彥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開發出人類泛基因組分析流程 HUPAN,利用 HUPAN 構建了首個中國人泛基因組,以泛基因組為參照識別到 人 類 胃 黏 膜中 UGT2B17、 UGT2B28、LCE3C、GSTM1、OR51A2 和 OR4F5 等六個基因的缺失型變異和一個迄今未被發現的新基因;將全基因組和全轉錄組整合分析方法用于胃黏膜、胃癌和腹膜轉移癌的多組學研究,為胃癌腹膜轉移精準診治提供了重要參考。
食管癌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癌種,侵襲性強、預后差、缺乏特異標志物和有效靶點、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手段有限是我國食管癌診療領域的瓶頸。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劉芝華教授團隊圍繞上述問題開展的“食管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理及個體化精準診療的分子基礎”獲一等獎。研究人員系統揭示了食管癌基因組畸變的克隆進化規律,闡明了驅動食管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分子事件。基于大規模多組學數據,系統闡釋了食管癌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異常改變的克隆進化規律;通過甄別“早期”和“晚期”驅動突變,發現了食管癌的重要驅動事件,深化了對食管癌變本質和進化過程的理解。
團隊全面解析了基因表達調控異常驅動食管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揭示了表觀遺傳調控異常激活 Snail/失活 ARID1A 促進食管癌發生、轉移和耐藥機制;系統解析了AR、ZEB1、KLF4 等轉錄因子在食管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及機制;揭示了 AR 獨特的調控模式,提出了靶向 AR 調控軸的治療策略;鑒定了一組新的驅動基因、潛在靶點和新型治療策略。發現了具有臨床應用前景的分子分型標志物和新靶點,多層面闡釋了食管癌精準診療的分子基礎。建立了食管癌精準分子分型體系,鑒定了一組食管癌早期預警、預后判斷和療效預測的生物標志物;基于AR、EGFR、VEGF 等分子為核心的調控網絡提出了食管癌治療新策略,為設計個體化精準診療策略提供了理論和轉化基礎。
消化道腫瘤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篩選鑒定新型腫瘤標志物對腫瘤的發病機制研究、早期診斷、治療靶標選擇、療效監測及預后判斷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南京市第一醫院王書奎教授團隊完成的“新型消化道腫瘤標志物的篩選鑒定及其轉化研究”獲二等獎。研究人員篩選鑒定了消化道腫瘤的遺傳標志物,揭示了炎癥因子遺傳多態性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致胃癌發病的風險;對甲基化、脂代謝、DNA 損傷修復等基因遺傳多樣性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進行了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篩選出了胃癌、結直腸癌的易感基因。
團隊篩選鑒定了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診斷與預后標志物。利用公共數據庫結合臨床樣本分析及分子機制研究,篩選并鑒定了外周血中新的消化道腫瘤診斷和預后標志物。探索了消化道靶向治療潛在靶標。研究發現在消化道腫瘤中存在 IGF2 LOI 的現象,并在此基礎上闡明了新型標志物的調控網絡,挖掘了治療新靶標。建立了消化道腫瘤療效監測及預后預測模型:通過對遺傳變異與腫瘤藥物反應及預后相關性研究,構建了消化道腫瘤療效監測及預后預測模型,為消化道腫瘤藥物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了參考。
胃腸道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增高,是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影像學檢查是目前胃腸道惡性腫瘤療效評價和預后監測的主要無創手段,但形態學指標不能早期、敏感反映療效和提示預后,難以實現精準診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孫應實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胃腸道惡性腫瘤療效和預后評價的影像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在磁共振功能成像早期評效,擴散加權成像非高斯模型算法探索、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預后風險要素確立和風險體系構建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完成的“胃腸道惡性腫瘤療效和預后評價的影像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二等獎。
研究人員率先將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應用于直腸癌、胃腸道間質瘤治療早期評效,開展了多種非高斯模型擴散成像算法的創新應用。創建了療效和進展預測的人工智能輔助模型,包括結合影像組學和深度學習技術建立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后病理完全緩解的 MR預測模型、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的 CT 預測模型、結直腸癌肝轉移術前治療后腫瘤退縮分級的 MR 預測模型等,并完成模型的大樣本、多中心臨床驗證。提出了基線 MR 檢出的直腸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影像學病理退縮分級評分(mrTRS)等預后風險要素,推動了胃腸道惡性腫瘤預后分層風險系統的構建。該項目影像關鍵創新技術已推廣應用到全國九家單位的 18 000多例患者,顯著提升了我國胃腸道惡性腫瘤的影像學診斷能力。
錐光束乳腺 CT 檢查技術可彌補現有乳腺影像檢查技術的部分局限性,為乳腺癌早期診斷提供高效且經濟的創新型檢查手段,但其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定位尚不明確且未建立臨床應用規范。由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葉兆祥教授團隊完成的“基于新型國產化錐光束乳腺CT的乳腺癌檢診應用解決方案建立及臨床推廣”獲二等獎。研究人員首次開展了針對女性患者的大規模臨床研究,明確了錐光束乳腺 CT 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為國產化醫療設備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切實的臨床證據,為創新型國產化醫療設備向臨床轉化奠定基礎。
首創了基于錐光束乳腺 CT的規范化檢診體系,明確檢診流程中的關鍵技術參數,制訂了質量控制、檢查技術和診斷應用規范,為該技術的臨床大規模應用推廣提供了支持。建立了錐光束乳腺 CT 數據管理平臺,為實現臨床、影像及病理大數據整合提供了技術支撐,探索了與分子分型相關的影像標志物,以精準指導個體化治療,開辟乳腺癌精準診療可依托的新途徑。
腫瘤化療耐藥是臨床腫瘤治療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針對腫瘤化療耐藥機制不清、藥物輸送效率低,以及缺乏有效治療策略的三個關鍵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清華大學共同完成的“新型智能載體逆轉腫瘤耐藥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獲二等獎。王征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系列腫瘤耐藥重要靶點,發明了兩大類智能載藥系統,創新性提出了三種逆轉耐藥新策略,實現了核心理論、關鍵技術、治療方法的突破,建立了“新靶點—新載體—新策略”的“基礎到應用”轉化創新體系。
在發現新靶點方面,揭示了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分泌AGR2促腫瘤轉移的新機制,發現了十多個腫瘤耐藥新靶點。在發明新載體方面,研發了“亞細胞器”靶向的“閥門” 控釋載體和功能“定制”型智能載體,可高效精準遞送化療藥物至腫瘤病灶,為克服化療耐藥提供了有效手段。研究人員還創新性地將耐藥機制與智能載體有機結合,提出了“新化療 +”的多重靶向策略、重塑藥物敏感性策略和近紅外多模態治療新策略,為逆轉腫瘤耐藥提供了新方向。
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我國人口基數大、發病年齡相對早,在乳腺癌有效篩查方面還面臨很多挑戰。由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劉俊田教授團隊完成的二等獎獲獎項目“乳腺癌高風險人群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應用”,聚焦乳腺癌風險評估、篩查策略、個性化治療及隨訪監測。在揭示病因,倡導臨床前預防新策略方面,在傳統風險評估模型基礎上,利用二代測序技術探索了中國乳腺癌家系的易感基因,結合宏觀危險因素、脂代謝狀態,構建了適合我國女性乳腺癌發病風險評估的新型模型。基于 50 萬人次的篩查數據和三項大規模乳腺癌篩查項目,建立了乳腺癌高風險隊列,參與制訂了《中國女性乳腺癌篩查指南》,提出了不同風險級別實施不同篩查方案。證實了 BRCA1/2 突變患者乳腺癌局部微環境免疫細胞增加但功能異常,探索了多種免疫因子與新輔助化療療效和患者預后的關系,揭示了IDO/KYN/AhR通路重塑免疫微環境的機制,為乳腺癌個性化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自2009年啟動以來已完成了9屆評審,共有220個項目團隊獲獎。獲獎項目中匯集了我國腫瘤醫學領域中的最新、最優秀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國腫瘤學領域較高的學術水平,得到了業內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封面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王紅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