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翠
黑龍江省大慶龍南醫院東湖院區耳鼻喉科,黑龍江大慶 163416
突發性耳聾(sudden deafness,SD)是指在72 h內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單耳聽力下降,患者通常伴有耳鳴、耳悶、眩暈及惡心嘔吐等癥狀[1-2]。SD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多數患者相關癥狀可自行恢復,但部分病情嚴重者預后不甚理想。當前臨床通常采用藥物治療SD,地塞米松為常用藥物,該藥具有較好的抗炎效用,能夠有效改善機體免疫應激與耳部血液循環[3-4]。但單一應用地塞米松仍難以及時改善臨床癥狀,尚不能滿足患者治療需求,還應采取其他藥物進行聯合治療。巴曲酶是一種強效溶血栓制劑,在改善局部微循環方面具有較好效用[5]。為明確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在SD中的療效,本研究選取大慶龍南醫院東湖院區(我院)收治的SD患者,探討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和地塞米松單獨應用的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86例SD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n=43)和對照組(n=43)。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0~54歲,平均(36.44±2.26)歲;病程1~22 d,平均(13.62±4.23)d;耳聾程度:重度15例,中度18例,輕度1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20~56歲,平均(36.48±2.24)歲;病程1~21 d,平均(13.60±4.21)d;耳聾程度:重度14例,中度18例,輕度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1912)。
納入標準:符合《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6]中SD相關診斷;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悉同意;均為單側耳發病;意識清醒,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纖維蛋白原<0.4 g/L者,因凝血機制異常退出者;合并鼻咽癌、聽神經瘤者;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及其他耳部疾病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高血壓及血栓方面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基礎治療,包括營養神經及改善內耳微循環。對照組采用地塞米松(上海正大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26,規格:1 ml∶5 mg)進行治療,將10 mg地塞米松溶于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連續用藥3次后,降低地塞米松用量至5 mg。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巴曲酶(北京托畢西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74,規格:1 ml∶10 BU)進行治療,選用巴曲酶注射液10 BU,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第2天調整巴曲酶藥物用量為5 BU;地塞米松用法用量與對照組相同。兩組均持續治療10 d。
①臨床療效[7]。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聽力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聽力提高>30 dB;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聽力提高在15~30 dB;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聽力情況。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電測聽情況測試聽力,設置氣導(125~8000 Hz)、骨導(250~8000 Hz)頻率范圍,氣導(-10~120 dBHL)與骨導(-10~40 dBHL)強度范圍,噪聲遮掩選擇窄帶噪聲,信號方式設置為連續音與脈沖音。③癥狀持續時間。比較兩組臨床癥狀持續時間,包括聽力恢復、耳鳴持續、嘔吐持續及眩暈持續時間。④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包括全血高切黏度(whole blood high shear viscosity,WBHSV)、全 血 中 切 黏 度(whole blood middle shear viscosity,WBMSV)、全 血 低 切 黏 度(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WBLSV)、血漿黏度(plasma viscosity,PV)。⑤凝血功能指標。對比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治療后1 d)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分別于晨起時,采集患者靜脈血,離心后取上層清液進行測定。⑥不良反應。比較兩組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及谷丙轉氨酶上升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聽力閾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聽力閾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聽力閾值情況比較(x ± s)
觀察組癥狀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持續時間比較(d,x ± s )
治療前,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流動力學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mPa·s,x ± s)
治療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PT、TT、APTT水平高于對照組,FIB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x ± s)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SD是臨床常見的急癥,如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情發展,可導致多種嚴重后果,降低其生命質量。當前臨床尚未明確SD發病原因,多認為與內耳循環障礙、病毒感染有關。內耳血供主要由迷路動脈負責,一旦內耳循環發生障礙,血管發生痙攣、形成血栓,內耳組織出現缺血、缺氧,進而引發內耳損傷[8-9]。病毒感染則會引發耳內血管的水腫,導致血管腔狹窄、血液高凝,進而形成血栓,引發疾病。因此,臨床治療SD以營養神經、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等為主。
糖皮質激素是當前臨床治療SD的常用藥物,以地塞米松較為常見,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抗炎等作用[10-11]。但單一應用地塞米松在改善患者預后方面的效果不甚理想,為提升療效,臨床還應聯合其他藥物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聽力閾值較低,聽力恢復、耳鳴持續、嘔吐持續及眩暈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后WBHSV、WBMSV、WBLSV、PV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T、TT、APT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FIB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地塞米松聯合巴曲酶在SD患者中療效確切,能夠有效改善其聽力情況、血流動力學指標與凝血功能指標水平,促進臨床癥狀改善。閆一敏等[12]的研究表明,巴曲酶聯合地塞米松在SD的治療中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情況,調節血液流變學狀態,進而達到改善聽力情況的目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說明巴曲酶聯合地塞米松在SD治療中的優越性。巴曲酶又稱纖維蛋白質,是一種從大洞腹蛇蛇毒中提取的單成分蛋白酶,在改善微循環方面具有較好效果[13-14]。本研究將巴曲酶應用于SD患者中,能夠發揮降FIB的作用,從而有效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耳內微循環,預防耳內小血管形成血流障礙或微小血栓,糾正內耳組織細胞缺血、缺氧情況。巴曲酶還可抑制紅細胞、血小板的聚集與白細胞的活化,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局部血供、氧供,進一步改善耳內微循環,加速血液流動,改善凝血狀態,進而促進聽力恢復。地塞米松與巴曲酶聯合應用SD患者中,可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協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進而促進聽力恢復[9,15]。本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相近,說明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不僅能夠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地塞米松聯合巴曲酶應用于SD患者治療中療效確切,能夠有效提升聽力水平,縮短癥狀持續時間,改善血流動力學與凝血功能,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