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云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為應對日趨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促進經濟“綠色復蘇”,已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間的共識。2021 年,我國將“雙碳”目標納入十四五規劃,使得我國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勢在必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中堅力量,在引導資金配置和提供綠色金融服務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進程的最主要工具之一。
綠色信貸是指一系列的政策安排與實踐,是放款人通過信用方式,引導借款人對環境風險進行防范,促使其承擔社會責任,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1]。如何緩解綠色信貸發展的掣肘因素是當前銀行面臨的重要挑戰,在分析我國綠色信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運用文獻閱讀法、對比分析法等為銀行的綠色轉型和業務創新提供一些可能性建議,能夠助力“雙碳”目標的早日實現。
在起步階段,綠色信貸政策的重點是完善相關規劃部署,隨著綠色信貸穩步推進,其政策內涵也在不斷深化,涵蓋頂層設計、統計分類制度和考核評價體系等各項重點工作的配套措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綠色信貸逐漸成為銀行運營和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1.國有大型銀行居于發展的領先地位,城商行、農商行增勢強勁
近年來,中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的綠色信用貸款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國工商銀行在內的72 個銀行機構①,綠色貸款累計規模從2017 年的5.41 兆增長至2020 年9 兆,綠色貸款規模以67.15%的速度遞增,年平均增長率18.68%。在規模方面(參見圖1),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綠色信用貸款在規模上居于前列;根據成長速率(參見圖2),城商行、農商行雖然綠色信貸規模小于其他銀行,但其增速最快,發展空間較大。

圖1 2017-2020 年不同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億元)

圖2 2017-2020 年不同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年均增長率
2.綠色信貸產業的布局日趨多樣化
在產業布局上,綠色信貸主要以綠色運輸、潔凈的能源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為主要投資內容,但近年來,其占整體綠色貸款的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綠色信貸在其它產業中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到2021 年第一季度結束時,與2018 年底相比上升了18%,我國綠色信貸余額結構分布逐漸多元化(見圖3)。
3.綠色信貸激發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重作用
綠色信貸能將零散的儲蓄資金轉化為綠色資本投入,應用在公司技術提升、發展環保產業等方面,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綠色信貸是一種對高污染、能源密集型產業進行融資約束的手段,通過限制規范企業行為,以及提供優惠利率來支持低污染、綠色環保項目的發展壯大,從而改善環境質量[2]。我國商業銀行在支持綠色信貸發展方面實施了不少具體舉措(見表1),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著力量。

表1 我國綠色信貸的主要政策匯總

表1 國內商業銀行支持綠色信貸投放的部分案例
綠色企業投資項目容易引發信息不對稱問題,綠色信貸的融資償付與投資回報期限有待協調。中國的金融體系由銀行信貸主導,長期融資規模供給遠小于長期投資規模需求,而環保技術研發、清潔能源開發等綠色項目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前期投入資金量大、風險集中度高、建設回報周期長,容易加劇銀行投放貸款時的期限錯配的問題[3]。當銀行批準的信貸還款期限小于企業的投資回報期限時,公司在技術開發、設備開發和更新上產生的資金流量將無法支付其所欠的資金,如果出現財務問題,綠色企業投資將難以長遠發展。
綠色信貸資金配置結構存在偏差,金融市場互動性有限。大多數綠色金融活動發生在軌道交通運輸、垃圾處理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通常涉及大型企業和項目所有者,而綠色中小企業、綠色消費、農業、建筑等領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信貸產品涉及的消費面狹窄,主要以企業為客戶對象,而對個人消費者提供的可選擇品種較少[4],在綠色信貸的統計范疇和執行標準尚未統一的情況下,其發揮大規模去碳化、調整資金結構的作用將進一步受阻。
合理地安排規劃綠色貸款的投融資期限結構,既考驗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管理能力,又與其發展綠色金融的愿望和積極性息息相關。
面對綠色貸款的成本收益問題,銀行業應加深對于綠色金融的認識,淡化視綠色信貸發展為監管當局考核指標的思想,將“雙碳”的理念貫穿于整個生態圈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中。長期而言,實施綠色信貸可以改善銀行的贏利,對于推動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低碳產業經營情況較為良性,發放綠色貸款有助于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減少銀行相應的財務損耗,同時有利于銀行建樹承擔社會責任的優良口碑。
銀行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資金周轉的統籌能力,全面推進金融治理體系的綠色低碳轉型。在人才儲備方面,招聘與培訓具有金融學、管理學、環境工程等相關領域基礎的高素質應用優秀人才;在組織架構方面,因需設立專職崗位來落實綠色企業文化建設,對銀行從業人員定期開展培訓和考察,塑造銀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形象。
1.實施差異化的風險資產權重管理
實施差異化的風險資產權重管理具體做法為,在不更改諸如資本比率之類的管制措施的前提下,降低綠色投資產品的風險權值、增加棕色投資組合的風險權值,以鼓勵銀行在做資產結構選擇時有額外動力將更多的資金配置到綠色領域。法國對外貿易銀行Natixis 在2019年啟動了“綠色加權因素”,緩解了銀行綠色信貸受到的資本充足率約束,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
2.在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中開通綠色專項通道
為綠色信貸提供專項中長期流動性支持,可以增強銀行綠色貸款的投放能力。參照普惠金融扶持政策,相關部門可以對綠色信貸進行定向降準,以達到資金結構調整的目的。同時,可以采用多維度的協同激勵框架,為實施綠色信貸考核評估優異的銀行提供優惠利率、長期限低成本的再貼現和再貸款等福利性政策支持。
3.制定綠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
為符合標準的綠色企業提供定向低成本支持,緩解銀行對于綠色項目的放貸壓力。綜合采用政府采購、優惠稅收、財政貼息、融資擔保等手段,優化財政的綠色配置,提高財政支出中綠色基礎設施的投入比例,補償控排單位招商引資和研發應用綠色技術的成本,激勵自主自愿減排,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扶持力度。
完善綠色信貸的成本收益核算機制,將其正外部性內部化并轉化為合理的商業激勵,這將有助于銀行對利率進行更精確的估計,提高綠色工程的投資回報率,促進綠色信貸的發展逐漸轉向市場化運行。林綠等(2020)從銀行和社會的視角構建了綠色信貸成本收益綜合核算的一般框架,為綠色工程的外源性內化學研究開辟了一條科學化的途徑[5]。
在“雙碳”目標下,碳核算與碳定價機制可以幫助銀行對綠色金融的風險收益特征進行準確測量,幫助企業將外部成本引入價格體系,并對其進行減排激勵和排放懲罰,以保證各控排單位為其碳排放付出相應的資金代價[6]。碳定價政策的減排效應和激勵技術創新效應可以倒逼企業進行綠色轉型,抑制非綠色項目生產活動的負外部性,增大企業對綠色項目的融資需求量,進而擴大銀行綠色信貸規模。但我國目前的碳定價政策仍處在探索階段,亟待完善。
1.發展以綠色產業鏈為載體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銀行可以從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三個方面進行把控,進而有效發揮供應鏈金融對上下游中小型企業的幫扶作用。通過利用其核心企業的渠道優勢,銀行能夠向綠色產業鏈中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等用戶提供“一攬子”配套金融服務,拓展銀行獲客渠道,節約獲客成本,形成規模效應,并在供應鏈整體的可控風險下,增加對單個企業的信貸風險可控度。
2.探索“投貸聯動”、碳排放權質押貸款、融資租賃等融資的新路徑
“投貸聯動”的融資方式可以為公司的經營帶來持續的資金,在中小型科創類上市公司中,銀行通過“股本+債務”的形式展開融資,可助力綠色產業科技創新;碳排放權質押貸款,這是一種以碳素為擔保品的環保股權抵押貸款,與此相似的,還有排污權、能源權等抵押貸款[7];金融租賃業務兼具“融資+融物”的兩種性質,可以充分發揮金融服務的整體優勢,具體包括低碳設備、清潔能源設備、新能源汽車融資租賃等模式。
3.將綠色信貸與其他綠色金融產品結合
結合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手段可以幫助銀行盤活綠色信貸資產,避免投放過度引發的資本金消耗,緩解資金中長期回流的壓力和風險,但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辨別碳資產的優劣與否。
在零售信貸業務中嵌入綠色因素,豐富針對個人、家庭的綠色消費貸款產品種類,加強綠色消費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在促進國家節約能源和減少排放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顧客,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1.開發綠色信用卡
通過給予綠色消費者用卡紅利、將支付金額按比例進行捐款等措施,引導居民樹立綠色的生活觀念,向綠色消費行為轉變。比如,荷蘭合作銀行就推出了一種“氣候信用卡”,并根據用卡消費的產品節能強度向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一定比例的捐款;英國巴萊克銀行發行“Breathe Card”信用卡,為環保產品提供更低的貸款利率,并將50%的營業利潤用于全球減排項目。
2.聯合數字平臺和網絡媒體,打造高粘性C 端生態
利用新興的傳播方式,如第三方數字平臺、網絡社交媒體等宣傳綠色貸款,可以有效降低銀行線下網點的營銷難度,讓綠色信用貸款走進大眾視野,為綠色信貸的盈利提供持續性保障。
3.開發帶有綠色標識的特色消費貸款
銀行可提供包含優惠利率、其他配套服務等方式的特色金融產品,如小額環保升級改造項目、節能型住房或節能改造項目、新能源汽車消費貸款等。目前國內的綠色標識產品的消費貸款案例非常少,該消費信貸領域的市場空白有待商業銀行參與填補。
健全企業信息強制性披露機制和約束監督機制、提高綠色企業識別技術的精準程度,有利于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及時準確地識別、衡量、監測以及防范控制環境和社會風險。
將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有機結合,建立客戶環保信用數據庫,注冊相應的綠色金融信息賬戶,可依據環保風險程度、環境違法處罰等要素對貸款客戶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實現通過數據分析、環境效益衡量、非現場監督等專業化措施對整個信貸流程的高效覆蓋。
首先,制定綠色信貸目錄和評估標準要遵循國內統一的原則。協調制訂綠色信貸的統一標準。要結合國情,積極與國際綠色貸款標準接軌。綠色信貸國際標準目前主要有“赤道原則”和《綠色貸款原則》兩類,國內已有7 家銀行宣布采納“赤道原則”②。
從融資貿易層面看,加強我國的綠色分類標準在國際上的認可度,有利于減少跨國貿易中的綠色資金流通的成本,便于海外融資服務的提供和各類金融活動的開展;立足于發展的角度來看,引進國際通行的有關可持續發展貸款的理念,能夠引導更多的銀行進入到綠色環保信貸領域之中,發掘真正可持續發展的、有望帶來穩定回報的綠色環保信貸計劃,讓商業銀行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的金融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
[注釋]
①72 家銀行包括6 家國有大型銀行,12 家股份制銀行,45 家城商行,9 家農商行。
②“赤道原則”是一種非正式的自愿原則,用以對有關環境與社會風險的金融項目進行審計,在綠色融資觀念和實踐中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國內,采用“赤道原則”的銀行有:興業銀行,江蘇銀行,重慶銀行,湖州銀行等共7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