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彩利 方若曦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國際商貿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從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和國內外疫情防控要求來看,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新基建,新形勢下“三教改革”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國發(2019)4 號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二十條)及(教育部等九部門下發)關于《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計劃》(2020—2023)都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計劃中提出要引導育訓結合、德技并修[1]。線上線下混合型教學是教育新常態提質培優的要求,改革帶來的新挑戰面臨痛點,需要探究突破路徑。
“三教改革”強調教師、教法、教材全方位的改革。鄢蓉在重慶師范大學發表的《信息技術類專業師范生教師勝任力的評價研究》中建議對教師勝任力的評價采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20 世紀70 年代初由匹茲堡大學的Thomas L.Satty 教授提出的一種多準則決策方法[2]。在教學評價中不論是對教學實施效果還是對于過程評價都可采用。2011 年美國人薩爾曼·可汗成功的運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網站上開發練習系統,記錄學習者的記錄。雷鈺《“三教”改革背景下新時代教法研究與實踐》中提出教法改革是核心,教學評價很重要,應以學生為主,倡導教法“有用、有趣、有效”。
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都在廣泛開展,但是線上線下教學混合式教學改革不是簡單的知識信息化,數字化賦能為抓手,在近幾年慕課、云課堂、學習通線上線下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學改革難點體現為以下幾點: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很多學校的必然選擇,線上教學資源和平臺使用頻率和數量的突破只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借助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因材施教才是終極目標。從線上課程開展情況來看,線上課程的痛點還是存在,學生掛機、簽到和在線時長無法監控到學生實際聽課效果,與現場授課的教學效果有差距的問題還是存在。
教學資源的信息化也面臨多層次學生需求多樣化痛點。例如因高職擴招,教學團隊在教學實踐中,基于學生特點提前適應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信息化基本滿足了混合式教學的需求,亟需培養學生的實踐實訓能力和職業能力,借助大數據分析的方法,針對不同學生特點,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設計。
學生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適應性包括情感、心理、信心等多方面,如何實現“有趣,有效”是每位老師亟待突破的痛點。
受傳統教學影響,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決定了教師為主的評價體系,新形勢催生了新的評價標準,職業教育的評價更側重職業能力的培養,思政教育、德育雙修,學生的職業能力需要企業參與評價,不再單純以結果為導向,側重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
課程中側重任務劃分,以崗位為導向,側重職業技能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與金融類企業溝通,以理財投資崗位為例,通過走訪調研,引進企業師資建立雙元雙導師制度,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將崗位中需要的專業投資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信息化操作等融入到課程任務中。投資類課程從K 線繪制、當日走勢圖等技術分析到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貨幣與財政政策分析、行業分析等基本面分析法,以小組合作,展示匯報等全方位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在疫情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學生的認識實習可以通過虛擬增強現實,沉浸式體會企業實訓環節,借助技術手段模擬崗位環節,分解崗位任務適應理財投資或者大堂經理崗位的職業要求。
《保險業務實訓》實踐課程中和校企合作單位探討學分替換的方式,用實踐課時替換,校內建立實踐基地,建立“白鴿呼叫中心”,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合作開發課程。
1.教師深耕細作探討教法改革
在教法中探索探究式、情景式學習、角色扮演等方式,將知識點細分,形成實質性的教法改革;借助虛擬仿真軟件,創設場景,降低純理論教學比例,讓學生賽訓結合,在實際操作場景中提出問題,老師協助解決問題。
投資類課程例如《證券交易實務》,與企業合作推動院級賽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級賽事,提高學生財富管理職業能力;積極參與全國性模擬投資比賽例如黃炎培杯財富管理大賽,讓學生在與同類高職院校或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同臺競技,學生自主探究,在限定模擬投資期限內,通過實踐操作發現問題,通過團隊或者同學交流、教師指導解決問題,達到以賽促教的目的。
《商業銀行綜合業務》《金融技能提升》圍繞銀行綜合業務技能比賽及行業發展趨勢,購置包括區塊鏈、數據分析、量化投資等內容的教學軟件,讓學生通過虛擬仿真軟件了解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的沖擊,感受金融行業的發展及崗位需求。
課程經過數次改革側重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按照銀行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和行業要求,通過模塊化實踐教學,通過學生探究式、場景式、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實踐操作,在老師必要的講解下,更多通過自主性探究和主動性學習獲得更多成就感,提升操作技能,加深對崗位能力的理解。
《證券投資基金》中的《解鎖財富密碼——基金投資與診斷》模塊參與校級教學設計比賽,分解課堂任務,例如基金虛擬運營項目,通過課程探索,在2021—2022 年的實訓環節進一步推動團隊合作,在學生完成個人操作包括基金模擬發行、基金產品募集、銷售、投資盈利到產品運營分工、基金轉換、客戶咨詢等基金全流程,學生再通過小組角色設置團隊分工完成,在操作中更熟悉基金整個流程及各環節的不同主體職責,再通過實訓總結完成提煉自我提升,老師點評、組間點評和自評結合。教學從教師為主轉換實訓內容以學生為主,在實訓虛擬運營環節學會換位思考,增強職業責任,體會團隊協作、各司其職的重要性。
利用虛擬仿真軟件甚至虛擬現實,探討遠程學習、數字化賦能下移動學習、開展空間學習[3],實現教法的真正改革。
2.從教學實踐出發推動教材改革
國家教委規劃教材、省部級規劃教材等精品教材之外,高職院校鼓勵教師產教融合深入企業實踐,將行業企業鮮活案例和貼合行業發展的實際內容引入課堂。通過教學實踐,將理實結合的實訓教學內容以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方式呈現[4],循序漸進進行教材改革。
教師通過企業實踐或與校企合作企業的產教融合及培訓提升、自我學習等多種方式獲得更多教學資料,活頁式或工作手冊式教材的更新更及時,但是還是要和課程特點想結合,國際金融專業的職業技術課《保險業務實訓》已經嘗試活頁式教材方式進行教材改革。其他課程的實訓環節也可以逐漸推進。課程實施的案例與經驗,通過總結提煉形成活頁式教材的實訓環節素材。
3.教師改革是三教改革的核心也是解決混合式教學難點的關鍵
教師的教學能力綜合表現為專業能力、信息化水平、實踐教學能力,信息化水平甚至成為關鍵因素[5]。改革的深入還需要調動老師的積極性,各省教育主管部門都通過教學設計比賽促進教學能力提升。若高校從教師的職稱評聘上配套激勵政策,更能調動老師學習培訓、自我提升,以賽促教、以賽促改。
從參賽過程來看,整個教案和實施報告匯總的過程中,參賽教師必須主動學習思維導讀、教學邏輯設計、信息化數據的分析及評價方法、進行課程的精心設計等,這些就是對教學實施的反思,推動教改論文的發表和課題的申報。
課程實施效果評價從單純教師評價為主轉向學生互評、企業評價輔助教師的綜合評價,通過產教融合融入工作場景,設計教學內容,結合賽證崗訓多維度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興趣,引導學生適應改革,以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方式引導提升職業能力。以一次課程任務的評價為例:
考核評價標準
考核評價貫穿教學全程,以經驗值體現,每位同學總經驗值為 100,以經驗值的形式,體現學生參與度和學習成績。
采取參與性與成果性相結合、理論知識考核、技能水平考核和素質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機制,考核評價項目均可評可測。

表1 考核評價的主要考慮因素(數據來源權重設置)
《保險業務實訓》課程,借助教師開發微信小程序、互聯網第三方平臺和手機APP 保險師等;《證券投資基金》課程,借助“1+X”金融智能投顧的理財師APP,模擬仿真投資軟件和手機奇獲APP,探索混合式教學,可以在實訓環節購置實訓軟件操作,手機APP 輔助[6],面對復雜多變的疫情,隨時進行線上線下的切換。
鼓勵建立導師制,在達不到大師工作室條件下建立特色導師工作室,引企入校、建立產業學院,從教法、教材、教師教學觀念上突破,打破傳統擁有教學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從粗放型教學設計到精細化任務分工,通過項目特色化,申報師生合作課題、合作項目、合作團隊,充分發揮教師特長,充分利用學校實訓條件和資源。在活動中,師生的情感需求[7]、成長需求可以循序漸進,有利于提升學生以學為主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