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焦作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排卵性異常子宮出血主要是因生殖內分泌軸功能紊亂導致,以排卵性異常子宮出血為主要類型[1]。月經過多是功血的常見表現,表現為周期性排卵,每周期月經量>80 mL[2]。臨床認為月經過多型排卵性異常子宮出血(以下簡稱月經過多)的發病機制與子宮內膜局部因素有關,以診斷性刮宮及病理檢查為重要診斷方法,尤其是宮腔鏡技術的發展,可在宮腔鏡定位后取出標本,能得到明確病理診斷,故可體現月經過多患者子宮內膜形態學改變[3-4]。當前臨床治療該病時主要是緩解臨床癥狀,常采用進行性激素藥物治療及診斷性刮宮,但部分患者治療無效,甚至需要切除子宮。宮腔鏡下子宮內膜切除術可代替部分子宮切除術,與全部子宮內膜切除相比,部分切除術創傷小,宮內瘢痕組織形成少,受到廣大醫務人員的青睞[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月經過多患者子宮內膜形態學改變情況,分析宮腔鏡下選擇性內膜切除術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焦作市婦幼保健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0 例月經過多型排卵性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按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年齡(35.10±3.21) 歲,病程(3.54±0.45) 年;對照組年齡(34.76±3.19) 歲,病程(3.48±0.46) 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入組患者至少連續3個月經周期月經量>80 mL;基礎體溫或(和)宮頸黏液排卵試紙證實有排卵;入組對象參與研究前8周未使用激素類藥物;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異常妊娠或妊娠并發癥者;伴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癌等子宮內膜性疾病;子宮損傷;伴血液病、凝血異常、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者。
1.3.1 診斷方法
患者在分泌中期進行宮腔鏡檢查,術前禁食4 h,丙泊酚靜脈麻醉,排空膀胱,消毒陰道、宮頸后,置入陰道窺器,充分顯露宮頸,鉗夾宮頸后消毒,依據宮頸、宮腔方向緩慢插入宮腔鏡,觀察子宮內膜具體形態特征(顏色、透明度、血管等)。在不同內膜表現區域用標本鉗取材,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抽取4張切片行蘇木精-伊紅染色法(HE)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測量每個視野內腺體與螺旋小動脈的截面積。剩下切片行HE染色,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的表達,表達積分=Σ(染色強度+1)×陽性反應細胞(%)。
1.3.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在月經干凈后3~6 d采用宮腔鏡內膜切除術,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全身麻醉后消毒鋪巾,用生理鹽水適度充盈膀胱,維持宮腔壓力80~150 mmHg(1 mmHg≈0.133 kPa),探測宮頸深度,擴張宮頸,插入宮腔鏡,仔細觀察子宮內膜形態,記錄內膜增厚部位,明確增厚范圍。隨后置入宮腔電切鏡,切除子宮內膜。對照組選擇全部切除,對宮底延伸至角部、側壁、前后壁以及子宮頸內口的內膜均進行切除,切除深度至內膜下2~3 cm肌層,電切完成后采用3 mm球狀電極電凝止血。觀察組患者在宮腔鏡監視下明確子宮內膜不規則增厚區,僅對表現異常區域進行切除,切除深度為內膜下2~3 cm肌層,切除電極為80~100 W,凝固電極為50~60 W。
分析所有患者的子宮內膜形態學,包括腺體密度、腺體面積、小動脈面積以及ER,PR表達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陰道排液時間。統計患者術后出血量過多、閉經或月經減少、宮腔粘連等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術前術后血清激素水平。于月經過后第8天取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雌二醇和孕酮水平。

月經過多患者不規則內膜區腺體密度低于正常內膜區,腺體面積、小動脈面積以及ER,PR積分均高于正常內膜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子宮內膜形態學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連續復查6個月,月經恢復正常,月經量減少。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及陰道排液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具體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術前血清激素表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血清激素表達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術后血清激素表達比較 單位:pmol/L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62,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單位:例(%)
目前月經過多的發病機制仍未明確,主要集中于生殖內分泌軸調控異常致局部異常出血、子宮內膜異常等,從而導致月經過多[6]。當前臨床診斷月經過多時,多以診斷性刮宮為主,而宮腔鏡技術的運用,在月經過多的診斷及治療方面取得極大進展。本研究發現,月經過多患者子宮內膜呈不規則增厚區,表現為腺體密度降低、腺體面積和小動脈面積增加、ER和PR表達升高。研究[7]表明月經過多患者子宮內膜呈局灶性改變,不規則增厚區腺體面積、小動脈面積和ER表達明顯增加,是引發月經過多的主要病理改變。因此子宮內膜腺體增生、小動脈擴張是導致月經過多的主要病理基礎,亦是導致月經過多的重要區域。同時子宮內膜是甾體激素發揮作用的重要組織,通過多種酶類或細胞因子等的作用調節子宮內膜生長,月經的不同分期,其激素受體分布變化明顯,心理波動、體內穩態失衡等因素會導致性腺軸功能紊亂,此時由性腺軸功能調控的雌孕激素表達異常,子宮內膜增厚區呈增加趨勢[8-9]。
臨床治療月經過多既往采用宮腔鏡下全部內膜切除術,將宮腔內口上1~2 cm內的宮腔內膜切除,以此消除月經過多的致病因素。但子宮內膜全部切除會暴露子宮肌層,使子宮前、后壁肌層緊縮,延長子宮內膜恢復時間,而且容易發生宮腔粘連、經期腹痛等并發癥,并影響月經來潮[10]。因此嘗試采用子宮內膜選擇切除術,即基于子宮內膜形態變化切除不規則增厚區,可最大程度減少內膜組織損傷。研究[11]發現選擇性子宮內膜切除術后手術時間、出血量明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手術(P<0.05)。裴曉寶[12]發現研究組(選擇性切除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陰道排液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選擇性子宮內膜切除術對月經過多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連續復查6個月,月經恢復正常,月經量減少。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陰道排液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論相符,且不同子宮內膜切除術的治療效果相當。分析原因是月經過多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子宮內膜病變,但子宮內膜病變呈局灶性特點,并非為連續性、均勻性病變,此時采用選擇性切除病理內膜術,依然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13];同時選擇性內膜切除術,對卵巢內分泌功能影響較小,并能保留患者正常的生理狀態;而且選擇性子宮內膜切除,可減少組織熱損傷,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手術創傷,故能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此外選擇性內膜切除,避免了子宮肌層大面積裸露,創傷輕,故能減少宮腔粘連、經期腹痛等并發癥的發生[14]。在患者血清激素方面,兩組患者術后血清孕酮、雌二醇激素表達較術前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患者術后血清孕酮、激素表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生殖內分泌軸調控激素表達也是導致患者月經過多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宮腔鏡手術治療后的患者,其血清激素表達有所降低,故能更進一步改善患者子宮內膜出血。采用子宮內膜選擇性切除術對卵巢激素分泌的影響較小,能滿足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15]。
綜上所述,月經過多型排卵性功血患者子宮內膜不規則增厚區腺體增生、小動脈擴張、內膜ER表達升高,可能是引起月經過多的主要原因,故采用選擇性內膜切除術治療,對病理異常區域進行切除,其治療效果較好,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