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62)
人孔挖孔樁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施工技術,在施工過程中受地質條件和人力建設條件的制約,具有建設程序簡單、建設方便等優點,因為不需要大型工程設備支撐就能可以進行施工,因此能夠節省建設項目經費,尤其是地質條件十分復雜的項目。人孔挖孔樁施工技術,不僅可以增加建筑樁基的穩固程度,而且可以減輕建筑建設的壓力,提高建筑項目品與水平。
對于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來說,采用分層遞增的方法進行建設操作,各層建設要點基本一致,同時操作流程利于施工人員掌控,噪聲較小,對人們正常生活影響小。建筑作業以鏟子和小鎬為主,工具的投入經費也比較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節省建筑項目的建設經費。此外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的建設能動性較大,不需要較多的建設時間和空間,建設操作基本不受場地大小影響,與機械建設操作相比更加靈活[1]。
目前大多數的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都是采用多樁的形式,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推進項目進度,提升建設成效。并且因為人工不受其它要素的影響,因此只需在建設中注重健全細節方面的內容,按照建標準進行建設就行了[2]。
建筑支撐力與穩定性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整體建設,傳統的方法是根據對建筑物承載能力的多種影響因素來規劃,如有必要,還要加固多個部位。即使這樣,建筑承重差異也無法避免。相比較而言,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要克服了這一缺點,只要掌握好每一個建設細節,就能使樁身具有較強的承載性能與穩固性,進而為確保建筑項目的整體質量提供了較好的前提條件。
即使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是比較簡單的運作,但是相關工作者也要嚴肅對待,細心調控。這就要靠人工挖孔樁技術人員的認真與嚴謹,才能保證每一個環節的品質實現理想的成效。在初期預測和取樣過程中要控制好準確度,預防打樁位置的出現較大的誤差,導致后期施工出現較大的困難[3]。要認真落實孔口的保護工作,適量增加保護部位,同時和樁基檢測構成高效的配合和關聯,清除井口雜物與固體廢棄物,合理展開澆筑與養護工作,強化井口防水排水性能。
盡管人工挖孔樁的施工難度不大,但也要按照現實狀況來安排、規劃,保證每一道工序都是適宜的,如樁位的確定等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要求穩定性好,就一定要針對排水構造進行嚴密的規劃,有效規避積水產生不平衡現象。同時,還要綜合考慮到建設場所的衛生條件,維持建設環境的清潔、干凈。
人工挖孔樁因為是多根樁基共同施工的,因此對人的分組和調配需求很高。要適宜地安排和分配人員的人數和工作任務,預防因情況不明確或人員安排不恰當而導致建設進度緩慢。此外,在挖孔期間,也要安排專門的隊伍來監督檢查,保證每道工序都符合相關規范。對于在工程中所用的各種材料還需按要求科學配比。混凝土澆筑期間,還要關注各種工序的完成進度,保證每個工序都能和建設需求相符合。
在澆注混凝土施工之前,應先排除坑底中的積水,同時展開孔底的驗孔工作。對嵌巖挖孔樁,還需對基底的巖石進行復驗,經過驗證之后,才可以放置鋼筋籠,再對混凝土進行澆注。混凝土下料建設能夠運用導管法進行,塌落的程度維持在175px就可以。針對小體積的樁,可以在建設場所進行混凝土攪拌工作。大規模的挖孔樁,以要運用商砼更加適宜[4]。
建筑施工孔壁周圍土壤的土質松軟,地質構成成分十分復雜,造成塌陷現象較為普遍。建筑工人可借助設置擋板、防護網等擋土設施加以防范,針對巖石層嚴重風化造成巖層脫落狀況,建筑工人可以加固混凝土漿料,在挖掘的每個深度的同時清理附近淤泥垃圾來防范。針對滲透性較強的土層,可采用孔壁灌漿加固的方法來防范,確保項目挖掘操作的正常進行。
孔樁混凝土是人工挖孔樁建設品質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要確保建設品質,就必須確保施工原料和相關規范相符合,確保澆筑技術的科學性,水泥和骨料的配比要和相關規范相符合,由于它會作用在漿料的流動性上。在現實的項目建設中,應確保混凝土的流動程度與迅速凝固的需求,有效規避產生鋼筋籠定位偏差。在展開孔樁施工時,應盡可能加快施工速度,以防出現漿料沉降狀況。澆注前應認真檢查孔底地質情況及孔徑是否符合規范要求,清理孔底,排干積水,確保孔樁混凝土施工的順利展開[5]。對超過6m深的孔樁基進行施工,要規避混凝土產生離析的狀況,堵塞較大的孔底。等待混凝土終凝之后在展開抽水建設,然后再處理剩余水。對外表混凝土松散部分的清理建設,確保建設的正常運作。
由于地質地貌脆弱而產生的淤泥泥沙層和巖層風化也應予以考慮。在接近這種土的地方展開挖孔作業時,一定要按照土體的實際情況展開加固處置,不然就算明確沒有出現事故,到后期也會引起孔壁的塌陷。目前,最常用的加固形式有兩種:前期采用圓鋼來加固,后期先放置鋼筋,再澆注混凝土以增加孔壁壓力進而起到加固加牢孔壁的作用。
在人工挖孔樁施工過程中,地下水的影響最大。在地下水位不大的情況下,可以在單樁內進行抽水,在地下水位較高的情況下,可以運用多樁同時抽水的方式來減少地下水;假如樁身深度不大,就可以在場地周圍安排井點進行排水。
成孔驗收之后,要馬上將鋼筋籠吊起,如果發覺標高不夠,要測量孔的深度,清理孔底的虛土以及回落土。鋼筋籠吊起應挑選出最佳的吊點位置。吊立時,速度要均勻,同時要緩慢吊起,如起吊的鋼筋籠較長,應運用加固舉措,規避產生變形展開。遇卡籠時,要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常規地將其放入。鋼筋籠吊起前,要處置好超偏混凝土護壁,確保鋼筋籠平穩吊人,混凝土配合比要準確計算,確確保坍落度勻均。澆注混凝土之前,放入孔漏斗,再次測孔內虛土厚度。在澆注擴底混凝土之時,先灌至擴底位的頂面,然后振搗密實,尤其在在樁頂下方五米范圍的混凝土時,要一邊澆注一邊振搗,每次澆搗混凝土時,高度不能超過一點五米。在滲水量太大時,要運用有效舉措,確保混凝土澆筑品質。澆注混凝土要連續展開,不能過夜[6]。
對于軟弱土層如泥沙或流沙,要降低每節護壁的高度,通常高度是在30cm~50cm之間,孔壁運用鋼護筒。建設過程中對易塌方的建設段要馬上開挖馬上修,馬上驗收,馬上澆混凝,確保混凝土的密實程度,防止出現滲漏現象。
淹孔狀況大部分是在地下水存在量較大或有地表水入孔的狀況下出現,孔中被水體充滿,孔眼則浸沒在水中。假如是地面上流入的水,一般都是由于降雨造成的。因此在雨天狀況下,如果孔口附近沒有擋水舉措,同時不能第一時間將雨水排出,就會出現淹孔現象。如夜間不連續建設,就極易產生這種問題。為了有效減少這種情況,在孔的附近要落實好擋水保護工作,比如用磚墻砌成擋水構造,或堆土提升孔口標高等。對因地下水問題而引起的滲水淹孔,建設之前前應落實好地質調查工作,假如發現有高透水土層,應配大量排水設施;若進行計算工作之后發現滲水量較大,可以按照實際狀況注漿處理或運用隔水鋼板樁來進行處置[6]。
一旦出現塌孔狀況,就十分容易導致人員傷亡,因此一定要十分重視。塌孔的出現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開挖面裸露在自然環境中的時間過長、護圈混凝土建設的分段過高,造成開挖面太高、孔內浸水、滲水狀況嚴重等。要有效預防出現坍孔狀況,就要落實好建筑工人的培訓工作,同時派遣有挖孔樁經驗的工人展開入孔操作,以防出現塌孔。若建設場所遇到極差的土層,會給建設帶來很大困難,而且沒有時間對護圈澆注建設進行支模,這個時候可以運用鋼制護圈來支撐。當日挖完了護圈,需在當天落實好混凝土澆筑工作。
認真制定有針對性且操作性強的施工方案,同時按照圖紙規劃,全面勘探場地的環境,深度研究現場的地質勘察報告,掌握各層土質狀況和地下水位變化狀況。針對不同土層運用不同護壁方法,提出了實際可行的技術要求以及品質調控舉措,并落實好建設之前的安全保護舉措。
在展開人工挖孔樁施工中,若可以運用科學的施工工序,能夠高效降低建設難度。所以,在編制施工方案時應將此考慮在內,要按照項目的現實狀況,做出科學的施工安排。若條件允許,可以先建設孔深較淺的地方。這種施工的難度較小,同時能夠發揮出穩固土層的功用,后期的施工將更加方便,降低深孔建設難度。含水層或者有壓水的土層應首先將樁孔設置在場地相對靠外的地方,落實好護壁之后留一些樁孔先不澆筑,當成排水井來運用,能夠降低項目建設的難度。
當水體受到開挖擾動時,使水體的原有狀態發生變化,水體由靜止狀態轉變為流動狀態,這種變化會讓地下水流到樁孔中,進而作用在人工挖孔樁建設中。若遇動壓土層建設需要,不僅會導致開挖難度大,而且會造成護壁混凝土很難澆筑,極易因水壓沖刷作用穿透,導致樁身出現質量問題[1]。若遇到細沙、粉砂土層,那在高壓水的強大作用下,還會出現流沙、井漏等狀況,進而作用在后期建設中。經調查,如發現地下水水量不大,可采用潛水泵抽水,并在抽水過程中落實好開挖建設。成孔后,第一時間進行混凝土護壁澆筑,然后進行下段建設。如發現水泵無法正常進行挖孔建設,可以考慮更改建設方式或建設次序。
在目前建筑項目的地基處置中,施工技術運用的范圍較廣,要確保建設的工期與品質,從而給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奠定堅實的基礎。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運用人工挖土成孔,灌注砼澆搗構成樁,具備運作簡單,易于操作,產生的環境污染小等優點,因此要高效運用在建筑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