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溪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空間也跳脫出了自己的房間,將更多時間投放在室外空間中,以滿足人們日漸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及精神世界追求,所以在住宅建筑設計中必須重視景觀設計。從現代住宅建筑景觀設計實踐來看,植物要素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植物品種的選擇與色彩的搭配,會直接影響住宅景觀設計的風格及質量,唯有對植物要素進行合理配置,才能凸顯美感與營造意境[1]。所以,重視并做好植物要素在住宅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才能呈現出錦上添花的效果。本文分析現代住宅景觀設計中植物要素的應用誤區和應用原則,提出應用策略,希望能為改善住宅環境,提高住宅小區舒適度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住宅景觀設計中合理應用植物要素,能夠為景觀設計帶來增值效益,但如果在配置過程中存在不足,導致植物存活率低,則不僅弱化住宅景觀的觀賞價值與實用價值,同時也會增加建設成本[2]。具體來講,目前住宅景觀設計中對植物要素的應用誤區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許多設計人員在對住宅景觀的植物要素進行搭配時,往往只顧追求植物帶來的平面效果,盡管這樣能夠降低植物要素配置難度,同樣有一定美觀度,但實現的效果卻非常一般,意境、層次感相距甚遠。另外,為了保證住宅景觀的整齊劃一,對植物進行定期的統一修剪,無形中增大了后期管護工作量,管護成本有所提高。
從植物搭配效果來看,花卉基本上能呈現出比樹木更好的效果,所以許多住宅建筑開發商為了吸引眼球,會過分追求色彩艷麗的景觀。而為了實現這一景觀效果,必定要選用許多色彩鮮艷、形狀各異的花朵來營造景觀,盡管短時間內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但是花卉的生長期一般較短,極易凋謝,單一化地使用大量花卉,不管是從生態還是從經濟層面來看,均不合理?;ㄆ谝贿^,便需要重新栽植其他花種,投入成本較大。
植物作為自有生命的個體,不同品種的植物有著不一樣的生長習性,甚至會存在相克的情況。倘若在對植物要素進行配置時,沒有考慮到植物要素的相生相克規律,那么一些生長力弱、營養吸收能力弱的植物會被其他植物壓制,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導致過早枯萎的情況,會直接影響住宅景觀的觀賞性。而部分設計人員在對住宅景觀中的植物要素進行搭配時,盲目傾向于枝干挺拔的樹木,而這部分樹木不僅成本高,而且栽植的成活率難以保證,這種忽視植物生長習性的選擇,會對景觀設計效果形成破壞。
許多住宅建筑開發商在對住宅景觀進行設計時,對植物要素的應用過于追求短期內的效果呈現。一方面,打造出形態奇特、色彩鮮艷的植物景觀,能夠增強人們的記憶點,但如果忽視植物生長習性,違背了植物搭配的初衷,必定需要后期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養護,而且不能保證長期的效果呈現;另一方面,過分追求大規格、高密度,這些過度密植的植物會壓制彼此的生長空間,導致存活期過短,同樣只能呈現短期效果[3]。除此之外,為了將住宅建筑打造為“網紅景點”,提升住宅景觀的附加價值,許多景觀設計人員在對景觀要素進行配置時會出現跟風情況,在植物配置時便罔顧其地域性,遠道運輸而來的樹種,難以保證其成活率。
盡管近些年來許多住宅建筑開發商逐漸認識到了景觀設計的重要性,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景觀設計在住宅規劃設計中一直處在邊緣位置,而其中對植物要素的配置需要遵循景觀設計的整體風格。對住宅項目整體性形成破壞的植物景觀設計常見情況有:為中式住宅小區配置疏林草地的綠化設計,為現代輕奢小區配置組團式種植風格。因此,在住宅景觀設計中對植物要素的應用不能標新立異與曲高和寡,而要基于住宅項目的整體設計風格,協調與建筑、室外功能場地的關系,契合現有硬質景觀,遵循風格統一原則的基礎上,適當體現設計亮點。
在對住宅景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體現出景觀的參與屬性,凸顯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換而言之,讓住宅小區的居民能夠親自參與對景觀的設計,對小區的綠化建設提出自己的設計看法,由此增強居民對住宅小區的歸屬感。大量案例表明,參與型景觀在居民群體中的受歡迎度非常高[4]。而對于植物要素的選擇與栽培,同樣要遵循和諧共生原則,避免植物之間彼此相克,更多借助色彩、形態等方面的優勢互補,滿足居民對住宅景觀的觀賞需求。
在住宅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對住宅所在地的地域實情以及小區建筑風格等因素綜合考量,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植物要素配置。具體來講,要依據當地氣候、地質條件,也要根據植物要素應用需投入的成本、景觀實際占地面積等現實情況進行配置,如此才能保證植物景觀更符合住宅的設計理念。當然,植物的后期養護成本也要考慮其中,實現經濟性與生態性的平衡。
在中國人的文化觀念中,寄情于山水是一種崇高境界,因此在住宅景觀設計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假山、假瀑布等場景,在這些建筑物內部硬質景觀中配置植物要素,則需要充分結合水景、地形、地面鋪裝等要素,實現植物與“山水”之間的和諧共存。比如,在人造湖、人造溪流旁邊,可通過種植垂柳與之搭配,實現現代住宅景觀設計與園林風格的融合;在有假山的小區,可栽植自然松柏,能明顯突出山勢,體現出住宅小區的風格。將住宅小區內部的水體、山體、建筑風格、園林道路進行風格層面的統一,再對植物要素進行合理配置,才能實現和諧的景觀效果。
在找準住宅景觀設計風格之后,還需要對住宅項目所在地的自然環境條件進行調研,包括氣候、土壤、植被等情況,盡可能選擇本土植物苗木進行栽植。不同區域的住宅景觀設計需要有不同的考量,植物品種的選擇同樣如此,具體來講:(1)入口。住宅小區的入口作為風格形象代表,為了彰顯出對外迎客的儀式感,應當對植物要素進行規則式配置,可選擇棕櫚、玉蘭、銀杏等有著鮮艷顏色的植物。(2)宅下屋前。該區域景觀中的植物不可選擇烏桕等產生污染物的苗木,同時要保證入口處的私密性、通暢性與實用性,給業主回家的感覺。并且要關注朝向問題,一般北面搭配如八角金盤等耐蔭類植物,南面則以落葉喬木等植物為主[5]。(3)道路兩側。該區域景觀的植物一般選種屬性挺拔、姿態統一的樹木,比如銀杏、香樟等。(4)屋頂花園。如今有許多住宅建筑設計了屋頂花園,在這一景觀設計中選擇植物苗木,必須根據覆土深度、荷載等條件予以科學確定,鑒于屋頂花園面積、土壤深度、水資源等條件,選擇保水性高、耐旱的淺根類植物,常見的有石楠、多肉等,還可搭配如迎春、爬山虎等攀沿類植物。
在住宅景觀設計中,很多時候會受限于施工條件,對地形無法進行較大改動,所以只好寄希望于通過種植植物而實現想要的空間效果,或是對地形起伏進行有目的性地改善,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植物不僅能在住宅景觀中發揮其觀賞價值,還能成為室外空間的核心組成部分,擁有一定的建構功能。由植物構成的空間一般以平面、立面、視覺感官等為主,同時結合植物高度方面的差異,對植物進行規范處理,體現出住宅景觀的新穎性與空間性。
而在植物的空間組合中,一般會選擇枝條形狀較好的喬木進行點綴,所以設計時基本選擇孤植,比如銀杏、紅楓等,當然也會利用叢生苗去表現出更加熱烈、親切的效果,比如叢生樸樹等。大量景觀設計實踐表明,苗木本身并無美丑之分,完全在于是否具備對美觀進行編制的設計能力。在室外入口或者園路兩旁的景觀設計中,一般會選擇“對植”設計方式體現規整與平衡,選用的植物有桂花、紅楓、玉蘭等,只要凸顯出均好性,一般苗木都能搭配得富有層次感。此外,為了凸顯出植物的層次錯落感,一般會通過選用不同規格苗木的方式體現,但也要認識到地形設計的重要性。從視覺心理學角度來看,平地帶給人們的視覺空間感受相對偏弱且單調,因此通過對局部綠地進行起伏微地形的打造,或者是對植物群落進行層次搭配,能夠改善視覺空間表現較弱的弊端,增強場景的立體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色彩向來是影響人們情緒感受的關鍵因素,因此在住宅景觀設計中要想凸顯意境與體現人文情懷,一定要重視色彩應用。在對植物要素的配置中,色彩的合理搭配非常關鍵,一方面植物的色調需要與住宅建筑整體風格匹配,另一方面主色調必須保證大面積且要有輔色變化,通過明暗對比、冷暖對比的色彩設計,達到相輔相成的統一風格,實現視覺平衡。住宅景觀中的植物色彩主要通過葉片體現,常見的葉色有綠色、秋色、春色、斑色等,對斑色葉植物必須慎用,因為其容易與其他要素形成沖突,一般多選用夏季與冬季的色彩搭配,中間可以綠色為主,其他色調添加輔助,同時也要避免過多選用不同明暗度的綠色。
而對植物色彩的巧妙搭配,必須依據區域、功能、光照等因素合理整合。比如,在住宅入口處為了營造出熱烈歡迎的氛圍,一般會選擇色彩明亮的植物進行烘托,比如牡丹、杜鵑、玫瑰等,并且應當擺放在陽光充足的開闊地帶[6];小空間區域內要營造深遠意境,應當選用藍色、青色等色彩實現效果,所以可選擇紫丁香、紫藤等植物,并且以白色為輔,還能帶給人們一種清爽之感,比如百合、白菊等。植物要素的色彩應用,還需依據其本身質感進行搭配,而植物的質感主要通過葉、枝的大小、排列、光澤度等表現,在大空間內可選用粗質感植物,如廣玉蘭,但不宜過量,否則容易成為視覺焦點,有喧賓奪主之嫌。
在對植物要素進行搭配應用時,還要綜合考量住宅建筑內部的不同空間與周邊場地的功能,于不同空間中搭配不同的景觀形態,則要選用與其空間相結合和適應的植物。比如,將出入口設計成林蔭大道,利用通透的植物打造出視覺景深效果,從入口進入逐漸向內探深,這種層次分明的意境能夠給人一種引人入勝之感;在住宅小區的兒童游樂場地中,一般選擇低矮且色彩豐富的植物,通常用紅、黃、藍三種顏色搭配,烘托出活潑氛圍。需要注意的是,出于保護兒童考慮,不能栽植帶刺或帶有花粉的植物;在老人健身場地中,植物要素配置要傾向于營造寧靜氛圍,有助于老年人身體機能改善,所以盡可能栽植有一定藥用養生功效的植物。
植物要素配置除了要體現出服務周邊場地的功能以外,還應實施差異化配置設計,既能凸顯出住宅項目特色,也能優化居民的居住體驗。依據空間區域與功能展開特色化的綠化配置,比如密植大量果樹的“采摘園”、密植大量芳香植物的“沉香境”、住宅小區居民認養植物的“家庭農場”、各色稀有植物組成的“科普堂”等。相較于需要大量投入與密切維護的硬質景觀而言,這些特色化的植物配置能夠成為住宅小區的景觀亮點,十分契合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的理念。
綜上所述,現代人對美好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住宅景觀設計也更加重視,在植物要素應用至住宅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群落的發展規律,保證結構、色彩的合理搭配,切不可為了追求復雜的藝術效果而罔顧植物本身習性,導致違反植物生長發育規律,會嚴重影響生態效益。同時,還要綜合考慮植物的觀賞價值與主題表達功能,結合多學科專業知識進行設計,展現出住宅景觀設計中植物要素配置的深層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