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薇
(南京醫科大學 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1166)
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課(以下簡稱“醫學檢索課”)是培養醫學生檢索能力,提升醫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抓手。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高校醫學檢索課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積累。學生需求與學制、醫學教育目標、教師技能、評價方式、教材建設、教學內容等都是開展醫學檢索課需要關注的影響因素[1-2]。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對信息素養的重視,深度學習成為提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高教司[1992]44號《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情報意識,增強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3]。其教學設計直接影響醫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和信息素養能力,所以教育課堂需要構建適宜大學生核心素養和信息素養提升的教學課堂模式[4]。教師做好教材的深度分析,以保證教學的深度和學生學習的深度,這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計劃與目標的前提,是提升醫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目前,針對醫學檢索課程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容調研、建設、評價上,對教材內容深度分析的方法及重要性研究較少。
不同版本的教材編排在內容選擇、知識形成路徑、邏輯框架等方面各有特色,教師在深度備課時需整合課程知識、梳理實踐路徑,將知識及其間關系結構化,用最佳的教學方式,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挖掘與梳理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業務素質、加深對教育理論的理解,同時可以讓學生易于理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核心素養。
目標矩陣分析法是基于教學目標對教科書中知識的形成關系進行分析,理清知識形成路徑的方法,始于線性代數中的矩陣知識。突出特點是可以將教材中知識點間的上下層級關系以直觀、便于理解、可視化的圖形呈現出來,幫助教師明確教科書知識的編排思路,形成清晰的教學邏輯,為教師教學設計提供參考[5]。
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一直開展醫學文獻檢索的課程。目前采用的教材為周曉政主編的《醫藥信息檢索與利用》(第3版)。本研究以該教材為例,結合實踐經驗,探索深度教學的方式,為后期開展深度教學提供可行性參考。現以第五章第一節“PubMed”為例進行內容分析。
一般來說,用目標矩陣法進行教材分析有6個步驟:制定教學目標;決定具有形成關系的直接低級目標;構建目標矩陣;按目標水平分類;形成關系圖;分析研討。
2.1.1 制定教學目標
PubMed是醫學生最常用的學習資源,該章節涉及的基礎理論知識較多,要求醫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其進行檢索獲取文獻線索。為了實現教學總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分別確定低級目標和前提知識(見表1)。

表1 前提知識及各類教學目標
2.1.2 確定目標間的關系
為了明確目標之間的關系,規定要實現某一目標知識,必須已經提前掌握某種目標,則稱該提前掌握的目標為即將實現目標的直接低級目標。依據此定義,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前提知識(R)和教學子目標的直接低級目標(見表2)。

表2 各教學目標對應的直接低級目標
2.1.3 構建目標矩陣
將教學目標、直接低級目標、前提知識作為橫軸與縱軸,定義縱軸上的目標為橫軸上的直接低級目標。當縱軸上的某一目標為橫軸上目標的直接低級目標時,標注它們的交叉點為1,以此類推,得到完整的目標矩陣。觀察目標矩陣,如果橫軸對應列沒有“1”,表示其沒有直接低級目標,作為第1層級目標,并將對應橫軸“1”全部清除,清零之后再看橫軸,找到空的列,為第2層級目標,以此類推,得出所有目標的不同層級(見表3)。
基于上述分類情況,各級目標的水平隨著目標層級分類號數值的增加而增加,第6類目標是教學目標,是最高教學目標。

表3 目標層級
2.1.4 形成關系圖
根據各目標的層級,將同一水平的目標排在同一水平上,第1類目標位于最底層,第6類目標位于最高層,各級間的形成關系以箭頭表示,得到形成關系圖,如圖1所示。

圖1 形成關系圖
基于教學思想,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明確是否較好掌握教學內容的“舊知識”,在本案例中體現為提前知識R;具體分析“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連接,找到原有觀念作為新知識的固定點,建立聯系,幫助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認知結構;分析教科書中知識的形成關系(形成路徑),有助于師生尋找“掛鉤”,構建學科基本結構,掌握內在聯系,更好地揭示醫學信息素養的內容與要求,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有聯系的整體,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全局觀。
學習過程中,每個知識不是獨立存在的,知識之間普遍存在關聯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分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挖掘知識點之間的顯在關系和隱性關系;提醒學生發現自身薄弱知識點與已掌握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關注概念知識、重點知識,關聯整體知識,構成知識集合,構建知識大圖,驅動學生主動建立知識學習體系,并在本學科的基礎上,將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和實際技能上,實現信息的拓展與再創造。
在數字化和學習型時代,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決策和創新,推動終身學習是一種能力,而信息素養的水平決定著這種能力的高低。文獻檢索課目前是國內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主要形式和措施,而信息素養能力的水平也是評價文獻檢索課程效果的衡量值。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革新教學環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模擬具體課題,引導學生利用檢索課程的知識,解決實際的科學研究工作,同時鼓勵創新,充分發揮課程評價的導向作用,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信息素養的基礎能力在于信息檢索,文獻檢索課是信息素養教育的前驅。教師有效分析和利用教材是實現檢索知識向信息素養轉變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課堂授課時應充分挖掘信息素養相關的知識元素及邏輯關系,激發學生的創新和創造力,提升教材的“附加值”,助力醫學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