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虹
(煙臺市規劃設計院,山東 煙臺 264000)
近年來,城市化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化,城市建設中的能源損耗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影響著生態系統運行。低碳理念是滲透在社會生產、國民生活、城市建設等層面的新型理念,強調各領域的低碳環保。基于低碳理念,社會發展中應加強環保技術、節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全方位地控制各區域的碳排放量,促進森林恢復,保護生態系統,以此緩解全球變暖、氣溫異常等不良現象。
隨著山地城市規模的擴大,山地城市區域內的生物銳減、環境惡化、泥石流、生態失衡等問題尤為突出,山地下游平原地區同樣伴有洪災風險,嚴重危害著社會穩定發展。所以為優化山地城市整體設計,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山地城市,還應將低碳理念應用在山地城市規劃設計中。相關人員應根據山地城市基本特征,合理地利用、開發山地資源,科學規劃城市布局,建設低碳、環保的山地城市,為我國城市體系中山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1]。
山地城市中有著豐富的山地資源,山水特色尤為明顯。基于低碳理念開展山地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相關人員應結合山地城市的實際情況,平衡好城市布局與山地城市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城市空間布局時,應依據山地城市的地形條件、居住人口、城市交通設計等信息,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域。比如,在設計山地城市商務區、居住區、工業區時以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為目的,利用綠化裝置、山地資源、自然水系對城市各功能區進行分隔;將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在交通線旁,以此通過提升居民出行便利性的方式,減少交通出行上的碳排放量,控制居民的出行次數。在此期間,山地城市還應倡導綠色出行,用相應的管理政策引導居民少用私家車,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為滿足居民出行需求,山地城市還應適當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班次與數量,建立可以滿足居民綠色出行的交通體系,為山地城市的低碳發展提供助力。
建筑是山地城市中能耗較大的區域,在規劃設計低碳山地城市時,還應引進節能設計理念,重視建設用地的控制。具體來說,山地城市應積極將節能設計理念融入建筑設計內,并構建節能建筑設計評級介質,用量化、可參考的指標,來督促引導山地城市范圍內的相關設計人員研發節能設計技術,主動建設節能型的建筑物。
例如,設計人員在山地城市建筑的功能設計中,從建筑采光、暖通系統、通風、照明設計中滲透低碳理念,運用節能技術。在此期間,相關人員可依據GB 55015—2021《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中的指標設計,分別評估山地城市范圍內建筑的節能性,以及建筑節能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評價內容見表1。

表1 低碳建筑的評價內容
為避免因過度開發山地城市空間資源而導致環境惡化、土地資源緊缺問題,山地城市規劃設計中仍需控制建設用地。對此,相關人員應依據山地城市低碳建設的根本要求,嚴格地管控山地城市內部的空間資源,提前劃分出可建設用地,盡量減少土地占用問題。除去建設用地外,山地城市的剩余空間資源還應建設綠地及山水景觀。綠地建設是將自然植被、植物種植在空余空間內,修復山地城市生態系統;而山地景觀是根據山地城市本身的景觀分布,建立山水風景區,構建山水融城的低碳城市[2]。
2.3.1 產業園低碳建設思路
低碳山地城市的規劃設計中,產業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關鍵內容。對此,可通過推廣節能措施建設低碳產業園區的方式,使山地城市中的產業結構能夠立足于低碳環境。具體來說,山地城市規劃設計中低碳產業園可從新型產業、舊產業兩方面入手,優化產業結構。
1)相關人員可結合山地城市特征,升級傳統產業,使其趨于清潔化、高效化發展;整改部分高能耗的產業,督促其將低碳理念融入生產活動中。
2)開發低碳環保相關的新型產業,山地城市可基于現有資源,發展新興能源研發、利于相關的綠色產業,控制城市產業建設中溫室氣體的排放。
2.3.2 產業園低碳化設計思路
建設低碳產業園時,山地城市應將低碳理念滲透在產業園區招商、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全過程中,具體內容包括產業園區的低碳化設計、產業園區的低碳化管理、產業園低碳化等。其中,低碳化設計是在山地城市產業園設計中,通過綠色建筑、空間布局、能源利用而實現產業園區的低碳設計。低碳化管理主要針對山地城市的工業園區,強調園區的低碳化發展,基本思路是選擇山地城市中有特色、基礎好的工業園區,嘗試使用可再生能源,改造其生產模式。產業園區低碳化則是指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園區,使其低碳化發展。
比如,某山地城市的產業園區在低碳化建設中,建立由儲能、能源供給組成的智慧能源系統,并將低碳綠色運營作為產業園區的核心內容。該產業園區的可再生能源占比約為71%,清潔能源利用率持續提升。產業園區運行管理期間積極應用空調蓄冷、自動控制等各類節能技術,優化照明、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控制園區能耗,改善園區生態環境,滿足山地城市規劃設計中產業園低碳建設的根本要求。
2.4.1 綠色生態交通系統
交通系統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在山地城市建設中全方位地落實低碳理念,還應做好城市交通體系建設,構建綠色生態系統。具體來說,不同山地城市,其空間結構會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建設山地城市交通系統時,還應強調道路網的實用性。相關人員應結合低碳山地城市的建設目標,合理分析山地城市交通需求,隨后通過控制城市干道數量的方式,減少不必要的交通能耗。在此過程中,相關人員可按照政府對山地城市碳排放量的根本要求,發展公共交通、軌道交通,構建低碳、綠色的生態交通系統[3]。
2.4.2 城市交通體系低碳化發展方案
1)低排放區政策。為促進山地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的低碳化,在城市規劃中運用低排放區政策,控制通行車輛,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以某山地城市交通體系的建設為例,截至2020年年底,該山地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約為398萬輛,城區中心區域出行總量約為1990萬人次/年。2021年以來,該山地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明顯上升,城市交通壓力增加、碳排放量持續增長,山地城市區域內的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根據該山地城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的相關數據可知,在2019—2021年,該城市機動車排放在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的貢獻率為39%,對城市空間內有機化合物總量的貢獻率為26%,細顆粒物貢獻率為全省總量的1/3;對氮氧化物貢獻約為全省總量的1/2。該山地城市規劃建設中的交通領域是產生溫室氣體,造成大氣污染物的重要領域。
2)低排放區選址。相關人員應從路網形態、山地城市大氣污染情況、產業分布、交通需求等角度出發,對山地城市區域中的低排放區進行選址。其中,山地城市路網形態是指城市交通主干道、大環線等區域,相關人員可將其作為低排區的分布區域,引導居民遵守低排放政策規定。而山地大氣污染情況是篩選城市范圍內污染嚴重的區域,分析其污染來源,隨后從交通出行方面入手,設計低碳排放區。產業分布方面的低排放區設計則是結合產業生產、運輸要求,在物流依賴度低的產業區域設置低排放區。交通需求則是結合山地城市交通網絡中居民出行的實際需求,評估城市交通現狀,隨后在路網范圍內督促居民執行低排放區政策,夯實低碳交通體系中交通管理方面的執法基礎。
煙臺市位于山東半島東部,東連威海,中心城區多為山地丘陵區,屬于中國典型的山地城市之一。隨著近年來低碳理念的推廣應用,煙臺市以雙碳目標為導向,積極落實低碳理念,企圖建立生態文明城市。在低碳理念實施過程中,煙臺這一山地城市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減少重大化工產業、碳排放量較大的傳統產業。在此背景下,煙臺市作為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立足清潔能源產業,與企業、高校共同研究煙臺市低碳規劃設計方案,嘗試編制一谷一區一島一港的建設方案,借此通過建設丁字灣雙碳智谷、煙臺3060創新區、長島國際零碳島、蓬萊北方風電母港等經濟型低碳經濟區,打造低碳山地城市。
相較于普通城市,煙臺市作為山地城市,在實施低碳理念時,需要結合城市內的山地資源,以及山地城市建設中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情況,控制城市內碳排放量,發展、開發清潔型、綠色的新興產業。山地城市低碳規劃與設計方案中,產業節能、綠色交通系統、建筑節能等建設思路均適用于低碳理念。但普通城市可利用的山地資源、公共空間內生態資源較少,需要各大城市結合內部的空間布局、資源條件、產業結構,合理地引用低碳理念,建設特色化的低碳城市。比如,普通城市應合理利用現有場地,集約用地,實行用地功能彈性管控,同時積極構建綠道出行系統,差異化配置停車設施,實現綠色交通出行不低于90%的低碳目標。在此過程中,城市規劃設計中還應調整生態格局,使城市的藍綠空間不低于70%,森林覆蓋率由11%提高到40%,從而全方位降低城市空間內的碳排放量,滿足低碳城市建設與規劃的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低碳理念導向下,山地城市規劃設計屬于系統性較強的工程項目。相關人員應通過結合實況合理布局,通過加強節能設計,控制建設用地等方式,圍繞低碳理念處理山地城市規劃設計問題,制訂出更完善的低碳山地城市建設方案。與此同時,相關人員在開發山地城市建設資源時,同樣應堅持低碳原則,控制資源損耗,并且通過積極研發低碳環保技術,推動山地城市經濟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的山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