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品
(深圳地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38)
在現代社會,班次密集和大客流量的地鐵,緊緊地將地鐵與城市人民生活、工作出行聯系在一起,從而地鐵備受關注。地鐵已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而是一種文化載體。以地鐵為載體,可挖掘、闡釋城市文化,通過營造地鐵文化,豐富城市文化建設,不僅是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共識和責任,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責任。
地下軌道交通是一座城市融入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交通的顯著標志。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國力和科技水平實力的展現,而且是解決城市交通超負荷最理想的交通方式。隨著中國地鐵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地鐵工程設計及施工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直觀的一個環節,如何恰當地進行地鐵空間設計,滿足其功能與審美需求,成了業內及市民越來越關心的問題。地鐵車站有著重要的樞紐功能,不但為新興且備受社會關注的公共建筑空間設計,也為裝飾行業帶來了新的課題和挑戰[1]。
深圳自從2004年12月28日首條地鐵線路開通至今,其地鐵歷程將近20年。由最初的一條線地下運行,變成了今天的網絡化交通,龐大的地下車站空間正在逐漸被視同于又一延伸的“深圳”。如何讓地下城市與地面城市在服務功能、視覺文化等方面進行無縫接軌,如何讓出行在地下交通的人們同樣享受地面文化的品質,已經成為城市地鐵建設必須深入思考和直面的問題。
深圳軌道交通建設起步雖晚,但建設速度非常迅速,建設規模也絕無僅有。隨著軌道交通形成線網,軌道交通車站裝飾設計從無到有發展了多年,車站裝飾設計的設計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斷實踐中漸趨形成。以往深圳地鐵公共文化藝術作品一般都是以墻面作為展示方式,此次地鐵20號線一期公共藝術品結合車站裝修空間設計,一體化整合車站文化藝術設計理念與風格,進行多維空間的創作設計,呈現出多樣的形式和面貌。
地鐵20號線一期工程正線全長8.43 km,設5站4區間及1座車輛段。該段線路起于規劃T4航站樓,在T4航站樓北側、11號線東側設機場北站,與11號線、穗莞深城際線換乘。之后線路往北沿展覽大道敷設,經蠔業路后轉向北,于重慶路北側,展覽大道東側設國展南站。線路繼續往北,沿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東側展城路敷設,于景芳路南側設國展站,與12號線換乘,在鳳塘大道路口設國展北站,與12號線、規劃30號線換乘。出站后,線路繼續向北經過公益涌后,線路向西沿規劃和匯路敷設,在規劃海濱大道路口設會展城站,線路如圖1所示。

圖1 深圳地鐵20號線線路圖
地鐵20號線一期工程的建設是完善會展中心交通配套設施的重要措施,同時可以與多條城市軌道交通銜接,聯系機場T4樞紐、深圳西部軌道樞紐,實現與穗莞深城際線的換乘,是構建區域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實現綜合交通規劃的迫切需要。為滿足高起點,高品質、與國際接軌的要求,20號線一期公共文化藝術設計要根據深圳市特區“雙區驅動”發展需求和時代發展趨勢,甄選反映朝氣蓬勃的時代氣息,體現科技創新的城市特色,傳遞新時代人情趣味、雅俗共賞的青年藝術家作品,要展示深圳特區拼搏、奮進的精神風貌,弘揚新時代價值觀和文化自信,使乘客能夠共同領略和感知深圳地鐵的當代公共文化藝術美感。
此次地鐵20號線一期車站公共藝術項目以“逸·秀”為策劃主題。“逸”一方面是指地鐵20號線的空港新區帶來的人與信息、金融、知識、創新的流動,另一方面指市民生活安居樂業,“逸”傳遞了流暢、飄逸的空港文化以及融合多元的互通互融。“秀”即show,指國際會展的展覽、展示。“逸·秀”指公共藝術的風格和創作手法上清秀典雅、輕快靈透秀美灑脫、不同凡響。
在進行地鐵20號線一期公共文化藝術設計總體規劃和主題定位時,要求打破以往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常規布局,不局限于車站站廳藝術墻的設計,要賦予空間更多的藝術可能性。為更好體現深圳地鐵公共藝術的包容性,秉持“開放、共享”的設計理念,地鐵20號線一期公共文化藝術創作階段面向國內外創意人士及各大藝術院校公開征集公共藝術作品。
目前,已落成的5個車站的藝術作品包括機場北站的《望境》,國展南站的《云聚》,國展站《融·榮》,國展北站的《絢爛云彩》,會展城站的《涅槃》。這些作品與車站空間靈活結合,與環境有機融合,分布于地面、墻體、柱體、空中、天花板等不同的位置,給人以出其不意的視覺感受。
機場北站作為深圳的重要形象窗口,也是重要的人流聚散之地,要求作品要有一定的場所象征。作品《望境》放置在車站兩個立柱之間,也是旅游必須穿越的空間節點。雕塑造型如水流般匯聚在一起,寓意人與信息、金融等的匯聚、交流;又如時空隧道,望向其中,展望未來,有如夢如幻之境,寓意深圳美好的未來。中心凝聚天圓地方、內柔外剛形成對比,虛實結合,充滿流動感。
國展南站因空間較為局促,仍然采取了傳統的墻體浮雕形式,以便節省空間。與常規的設有邊框的浮雕造型不同的是,作品《云聚》巧妙地結合在墻體玻璃之間,畫面空間得以延伸和擴展。當代社會已進入一個全社交的云時代,云端已成為人們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方案通過科技化、抽象化的人物形態來表現人與信息、信息與信息之間的匯聚、交流與對話,運用明麗的色彩與豐富的形態來展現多彩多樣的新時代。
國展站設置了以《融·榮》為主題的3件作品。其中一件主體作品圍繞柱體,采用金色來體現現代感與科技感,由數字匯聚成球體,從中間向周圍呈疏散狀,延伸至底部,傳遞出數字之城的魅力,也寓意了信息化時代帶來的交融。另外兩件作品結合了公共家具的功能性。一件將交融互相的復雜形態與簡潔的公共家具完美結合,通過與樹脂交融在一起的不銹鋼板上隱現的數字,體現著深圳地鐵交融互通的特點,象征著深圳信息、金融、知識創新互相交融與流動的發展動勢。另一件雕塑造型以蘆葦葉為設計元素,似水中一葉扁舟,象征深圳城市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座椅平面采用花崗巖,支撐面采用不銹鋼型材,通過大小不一的數字組成的多孔,整體視覺上輕盈又有力量。
國展北站的作品《絢爛云彩》則采取了懸掛的方式,通過56朵彩色祥云寓意著特色鮮明的56個民族,傳達深圳包容、開放、多元的城市特點,以契合商務會展的主題。
會展城站作品《涅槃》用鯨魚落下的優美姿態,結合深圳市市花三角梅的形,將“一鯨落,萬物生”的生機勃發之場景生動再現出來,以貼合會議中心站打造生態之城的核心概念。作品中長長的飄帶,如敦煌飛天般靈秀飄逸;縱橫交錯的網格也如同地鐵線網般,承載著旅客們出行的方方面面。鯨魚內部加入LED點陣光源,動態的呈現,更為彰顯深圳這座城市靈秀、陽光、科技與生態的魅力。如圖2所示。

圖2 會展城站鯨魚內部加入LED點陣光源圖
以上作品的規劃布局分別結合了未來、科技、金融和生態的主題定位,充分考慮了每件作品的空間屬性和環境特點。不僅在空間的多樣性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也在作品形態上涵蓋了浮雕、地雕、圓雕、裝置等多種方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參與和互動是當代藝術的一個明顯特征,作品在藝術理念上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只是進行觀賞的接受方式,吸引觀眾參與畫面,融入作品。如作品《云聚》部分角色進行一些鏡面不銹鋼的處理,讓觀眾可以映射自我,參與其間;《融·榮》更是以公共家具的功能性,吸引觀眾直接坐臥體驗。作品在材料和工藝方面也進行了多種探索,甚至結合了燈光、影像等現代技術手段,以期給人時代感和時尚氣息。運用跨界的方式,最終以公共空間為依托,形成新生態的整合環境,這應該才是人們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間。
深圳新型軌道交通綜合體作為各種功能與需求的結合的空間,對設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主要針對裝飾設計、商業策劃、導向設計、文化藝術等方面。“空間+藝術一體化”遵循系統性、整體性、功能性、藝術性設計原則,將裝修、藝術、商業、導向、設備融為一體,進行多維度的整合提煉[2]。用多媒介的藝術手法,讓地鐵空間成為表達城市未來的載體。
地鐵公共文化藝術,應該成為城市精神與地鐵內涵有機融合和生態呈現的一種有效方式[3]。為了更好地讓地鐵公共文化藝術服務于城市功能,更加精準和完美地將歷史文脈和現代審美、地鐵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詩意的升華城市精神,在公共文化藝術設計實施之前需對在建地鐵中一些重要站點或場段進行相關文化的調研、分析和研究,這將有助于公共文化藝術設計的科學表達,同時也是地鐵一體化設計和整體形象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為中心,用多元媒介講述故事,打造整合空間的立體體驗,真正實現為大眾樂享的公共文化空間。
深圳地鐵20號線一期公共文化藝術首次引入“空間+藝術一體化”理念,將更加強調人性化,由人性化主導的一體化設計,在清晰的概念指引下,將地域文化、藝術、人文、空間形態、材質、色彩、功能進行統一考慮,進行多維度整合,突破設計界面,空間與藝術共生,形成一種可持續的城市軌道交通空間文化生態系統,為今后的地鐵公共文化藝術創作開拓了思維,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