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雪
(1. 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 重慶 401147; 2.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監測評估預警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1147)
地圖集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用途所編排形成的地圖集合體[1]。文獻[2]認為,城市地圖集是全面反映一個城市在一定時期內的市容市貌、生產生活等各類信息的綜合體。目前,城市地圖集的設計與編制一般采用兩類模式:一類側重詳盡描述城市各類地理空間信息,另一類側重描述城市現狀和發展趨勢。國內城市地圖集大都采用其中一類模式或將二者相結合全面展現城市風貌[3-6],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地圖集科學性、實用性和美觀性三個方面[7]。城市地圖集的這套研發模式是從提供豐富、全面、實用的城市信息的角度出發,是假設讀者對該城市不熟悉、不具備任何認知前提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成果內容共性強但城市特色性、針對性不足,難以引起讀者特別是本地讀者的共鳴。
實際上,研發任何一本城市地圖集最先考慮的應該是它的受眾,而一本城市地圖集最主要的讀者群體無疑是生活在該城市的居民。居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空間本身就會形成實際的認知地圖,其反映的是定性的、不精確的空間知識[8]。只有充分考慮城市居民對于該城市的感知、印象和理解,實質就是他們普遍認同的城市意象元素,并將其用于指導城市地圖集的設計,才能研發出既能彰顯城市個性和城市特色,又能引起本地讀者共鳴的地圖集。由此,本文嘗試打破城市地圖集的固有設計模式,探索將重慶城市意象元素用于指導以城市地理文化為主題的《這里是重慶—每周一圖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的設計研發。
城市意象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于該城市的主觀評價[9]。Lynch[10]認為城市意象就是人的大腦通過想象能回憶出來的城市印象,其普遍由5類要素構成,即區域、邊界、道路、節點和標志物。文獻[11-12]分析了大量歷史地圖和文學作品,并通過現場調研、問卷訪談等方式獲取了當前重慶的城市意象特征,認為當前重慶意象因子可分為山水格局、城市輪廓、節點、建筑、橋梁、街道和綠地公園。文獻[13]研究了重慶的山水特色以及城市發展歷程,又在Lynch的5大要素基礎上細分到了8個因子,即山地與河流、重要路橋和交通節點、標志性建筑和公共綠地、廣場與步行街、文化遺產與古跡。文本認為以上就是重慶居民所普遍認同的重慶城市意象元素,故將各類元素用于指導圖集的設計。
評價一本城市地圖集質量的高低,可以從內容結構和設計表達兩方面來進行[6,14]。《圖集》主要將重慶城市意象元素用于指導圖集內容結構搭建與地圖表達設計。
2.1.1圖組結構搭建
重慶居民認同的城市意象元素可以概括為自然地理和社會人文兩類。從發生學的觀點來看,自然地理是孕育社會人文的源頭,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造成了文化發展的區域性,而人類社會對自然的適應和改造又創造了文化,最終自然與文化又歸集于生活。自然、文化、生活有機聯系的演變邏輯為城市地理文化地圖集的設計指明了方向。由此,《圖集》首先以“這里是重慶”作為開篇,提綱挈領闡述了重慶城市意象動態演變過程,從地域山水格局、城市空間脈絡、重要路橋和交通節點、標志性建筑與景觀,到重慶人剛柔相濟的性格活力精神和以火鍋為代表的多元文化、包容文化的人文精神,對整個重慶城市意象元素進行了歸納總結與提升。爾后,依照重慶城市意象元素演變的3個層次,《圖集》從發生學角度層層遞進編排了山水、文化、生活3大主題篇章。山水是基礎,是自然的造化和物化的地理;文化是自然之上的人文,是人化的地理;生活是融山水、人文、氣象于一體的最終歸宿。根據重慶城市意象元素演變的3個層次具體特點,山水、文化、生活每個主題篇章又可繼續分解出一系列相關子主題內容。
2.1.2圖幅邏輯設置
重慶城市意象元素是在時間和空間雙重維度的共同作用下演變形成的。基于這一認知,《圖集》以時空雙視角的方式串聯起城市地理文化脈絡,采用了文獻[15]提出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原則進行圖幅邏輯設置,即分別對同一時間刻度下不同空間的城市意象元素以及不同時間刻度下同一空間的城市意象元素分別進行排列組織。其中,山水圖組子圖幅按照從宏觀地形到微地貌的順序編排,文化圖組子圖幅按照從有形到無形的順序編排,生活圖組子圖幅按照二十四節氣的自然時令順序編排,既遵循了事物間互相聯系和作用的共時性,又遵循了事物在自然和歷史進程中演化的歷時性,將一座城市用地圖語言解讀匯編成一部圖文并茂的重慶地理文化時空敘事書,共同解釋一個作為山、水、城生命共同體的重慶。
2.1.3城市意象元素細化
重慶擁有世界罕見的平行嶺谷、長江三峽、喀斯特等神奇造化,也有依山的建筑、立體的交通、蜿蜒的步道、長江激流中鏗鏘有力的川江號子……《圖集》山水篇章將重慶山地與河流、城市輪廓等城市意象元素細化成了重慶的山、江河、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江心島、山水地名6個子主題內容;文化篇章將重要路橋和交通節點、文化遺產與古跡、標志性建筑和公共綠地等城市意象元素細化成了重慶的歷史大事、歷代名人、巴渝十二景、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古渝城門、地方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民俗民風、老字號等26個子主題內容;生活篇章以傳統節氣為經,以市民生活為緯,將山水格局、城市輪廓、節點、橋梁、街道、建筑、綠地公園等城市意象元素與二十四節氣巧妙地結合到了一起,細化成了重慶人二十四時節更迭中相宜的時令活動子主題內容,如立夏·竹海、小滿·高山草場、秋分·立體地圖、寒露·步道、冬至· 溫泉……映射出重慶城和重慶人古往今來的生活百態、社會風貌、歷史變遷。
2.2.1圖面配置
《圖集》反映的專題內容基本發生在全市域范圍,且重慶城市意象元素之一的城市輪廓占圖面近似于正方形,為充分利用版面,《圖集》采用正方形大12開本,并引入圖說的設計理念,一個展開頁布局一個圖說單元完整描述一個主題內容。考慮到讀者視線一般從圖幅左上方進入至右下方離開,且視覺中心一般處于偏上方的位置[16],《圖集》除表示古巴渝十二景等涉及古代內容時采用“左圖右書”的圖面配置,其余展開頁均按照今人的書寫習慣和讀圖習慣,每幅主題展開頁左上方為主題名,其下為文字解讀和信息圖表,右側主要采用島狀圖表示專題內容,即以“左書右圖”進行編排呈現。“圖”即地圖,“書”即地圖解讀,一圖對應一書,實現以文釋圖、以圖解城,方便讀者直觀、深入認知重慶。《圖集》圖面配置設計整體注重邏輯性,保證文字解讀、信息圖表、專題地圖內部和相互間邏輯清晰,同時保證視覺平衡,避免局部過密或過疏、過重或過輕,一個主題頁面內部也盡量保持表現內容和表達形式的協調統一。
2.2.2地圖表達
(1)專題要素表達。地圖表達可以分成規則式制圖表達和自由式制圖表達兩種形式[17]。《圖集》專題地圖對同一表達內容以規則制圖表達為主,主要采用定點符號法表示專題要素內容的空間分布特征,重點內容采用手繪元素進行自由制圖表達以避免圖面呆板和閱讀疲勞。《圖集》專題要素表達思路是主要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系,利用重慶居民對重慶意象元素的共同認知和符號、色彩的文化隱喻來深化主題,先建立色彩與主題的聯系以明確主色調,再決定配色和具體符號設計,力求充分啟發讀者聯想起認知中的重慶城市意象元素。《圖集》大量運用了手繪插圖增強地圖集的文化可讀性,如以手繪圖解析重慶30余種獨特地名(坪、埡、沱、浩、磧、碚、灘等)對應的地貌成因(圖1),以手繪長卷的方式展現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圖2)等。
圖1 手繪重慶獨特地名圖(局部)
圖2 手繪長卷(局部)
(2)底圖要素表達。傳統專題地圖對底圖的要求是滿足地圖最基本的定位功能,在圖上普遍弱化表示,且底圖內容詳略與比例尺相關,同一比例尺底圖內容基本保持一致。《圖集》作為地理文化地圖集,山水格局和路橋交通等底圖內容是重慶最重要的城市意象元素,底圖絕不能太弱化且要素表達不能簡單以比例尺為依據,而是主要考慮各類底圖要素與該主題表達的相關性。如表示成因與重慶山水格局有關的內容時,《圖集》基本都采用了地貌暈渲作為底圖,在表現與地形強相關的峽谷分布時還創新性地將水墨山水繪畫方法引入底圖設計中,結合高精度DEM數據夸大復原城市的山水環境,比傳統的地貌暈渲展示方式更加直觀、立體(圖3)。《圖集》生活篇更是突破常規,以地圖底圖即專題的理念,將專題特色融入地圖本身,設計了如層層疊疊的梯田、萬里飄雪的賞雪等地圖,增強讀者的地理文化感知。
圖3 峽谷分布圖(局部)
2.2.3地圖解讀
作為一部以城市地理文化為主題的地圖集,《圖集》的地圖解讀需要從簡單信息堆疊的說明文、敘述文向邏輯連貫的分析文、議論文轉變,從發生學的觀點探究事物內部成因和解讀事物演化邏輯,使讀者明白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怎么樣。因此,《圖集》中大量運用了信息圖表的表達方式(圖4)。信息圖表是在提煉、分析和整合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簡潔的圖形和符號化語言直觀高效地呈現枯燥、煩瑣的文字和數據[18]。信息圖表可分為邏輯結構型、圖表解析型、時間序列型、空間分布型和關系流程型[19]。《圖集》在文化篇章中采用關系流程型信息圖表解讀夏布織造技藝流程,用時間序列型信息圖表解讀重慶丹霞地貌的形成,用圖表解析型信息圖表解讀重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形地貌和河流緩沖區的關系,在生活篇章中采用空間分布型信息圖表解讀夏日適宜避暑地,采用邏輯結構型信息圖表解讀重慶溫泉的地理成因……《圖集》中信息圖表的運用實踐,也證實了文獻[20]的研究結果,信息圖表對時間、空間等抽象化現象的表達確實具有文字、圖片等無法達到的優勢和效果。此外,為了擺脫幅面的限制,地圖解讀還延展至與《圖集》內容配套的“重慶地理地圖”微信公眾號,通過掃描二維碼可實現更為詳盡的內容解讀、視頻觀看和互動交流,以支撐主題的完整知識表達,如對重慶傳統音樂川江號子的解讀,公眾號就有對應的專題文章和科普視頻。
(a)夏布織造技藝
(b)丹霞地貌的形成
(c)河流與非遺的關系
(d)適宜避暑區域
(e)溫泉的成因圖4 部分應用
目前,在城市地圖集編制工作中,如何從提供翔實城市信息的制圖人思維轉變到提供有溫度、有態度且符合本地居民城市感知、城市認知的地圖集的讀圖人思維,值得全體制圖人認真思考。本文就以《這里是重慶—每周一圖地圖集》為例,探討將重慶城市意象元素融入地圖集內容構建與表達設計中,以城市意象元素發生演變的邏輯順序來搭建圖組結構和設置圖幅邏輯,讓讀者從時間和空間雙重維度清晰地認識到重慶自然和人文的發展脈絡,又利用重慶居民對重慶意象元素的共同認知和符號、色彩的文化隱喻來深化主題,使得地圖表達設計具有主題明確的心理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再輔以信息圖表提升對城市地理文化的表達和知識的傳遞能力,嘗試打造了一本具有完整思想體系和統一系統邏輯的以城市地理文化為主題的地圖集。本文研究成果可為進一步轉變城市地圖集設計思路提供參考,但由于《圖集》問世時間尚短且研究具有高度的地域性,目前仍缺少廣泛而多樣的用戶反饋,下一步將在城市地理文化地圖集設計的普適性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