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曉
(甘肅省第六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60)
后澆帶施工技術是房屋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施工技術之一,通過后澆混凝土的方式,防止混凝土由于自身收縮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相關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后澆帶施工的重視。
房建工程中地下室和墻體結構需要大量使用混凝土進行澆筑,在混凝土凝結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和一定的熱脹冷縮,在缺乏后澆帶空間的情況下,會造成混凝土收縮產生大量的裂縫,影響建筑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通過設置相應的后澆帶,一方面能夠對高層建筑和裙房之間進行連接,降低沉降差;另一方面降低溫度收縮影響,抑制收縮變形,避免新舊混凝土之間產生裂縫,影響建筑質量。
后澆帶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應堅持“抗放兼備,以放為主”的原則,在設置后澆帶時,釋放結構中的約束應力,通過后澆混凝土實現對殘余應力的對抗,實現對建筑結構的保護。
在實際的施工建設過程中,為提升后澆帶的實際建設效果,應對壓力差進行控制。一方面,由于房建工程建設時荷載較大,需要通過提高整體性,降低土壓力,在進行裙房建設的過程中,可能存在壓力不同的情況,導致整體沉降效果不同。利用后澆帶的方式調整壓力差,使主建筑和裙房的壓力差降低,保障整體的穩定效果。另一方面,在進行后澆帶施工過程中,對內部的構件和鋼筋結構等進行調整,降低溫度帶來的影響,從而使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產生的自由收縮情況,不影響內部結構的穩定性,進而降低溫度收縮影響。
常見的后澆帶分為三種:(1)沉降后澆帶。主要應用在主建筑和裙房構建過程中,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沉降不均勻,保障建筑的整體性。在進行后澆帶施工過程中,應使用無收縮的混凝土,避免產生裂縫。(2)溫度后澆帶。其主要作用是控制混凝土凝結過程中溫度變化引起裂縫等問題。由于混凝土在凝結過程中內部沉降不均勻,存在熱脹冷縮的情況,在溫度影響下發生體積變化時受到阻力影響,導致與結構之間產生拉扯,進而出現較大的裂縫,影響建筑的施工建設效果。通過設置后澆帶,降低溫度變化下的阻力影響,減少與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避免發生裂縫等情況[1]。(3)伸縮后澆帶。其主要作用是控制由于混凝土漲縮過程中,對內部鋼筋等結構產生的影響。一般在面積較大的位置進行設置,保障建筑整體平面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在后澆帶技術施工過程中,應對其具體的實施方式進行分析,才能提升后澆帶構建效果。在澆筑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對材料進行嚴格的管理,避免因材料問題引發施工質量問題。在后澆帶施工中,需要在原施工材料的基礎上,增加微膨松劑,使后澆混凝土能夠保持微膨脹的效果,避免收縮后與原混凝土之間產生裂縫。根據相應的需求,可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的外加劑,如減水劑等,使混凝土的澆筑與振搗效果得到提升。
在進行材料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應根據整體需求計算需要的外加劑含量,根據標準用量進行統一采購和儲存,避免由于儲存管理問題引發的質量問題,影響整體的后澆帶施工效果。如在對減水劑進行儲存的過程中,由于其為化學性質的液體,并且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在儲存管理時,應保持密封,同時避免陽光直射,將其放置在陰涼干燥的位置,同時注意冬季防凍保溫,避免對其化學性質產生影響,導致減水劑失效。
為使后澆帶能夠發揮出良好的作用,在施工前應確定恰當的位置,同時對后澆帶內部結構進行調整,提高后澆帶的實際效果。在選擇位置時,應選擇建筑工程中結構受力相對較小的位置,便于施工人員在該處調整鋼筋結構,避免內部彎矩和剪力帶來的影響,提高后澆帶質量。一般情況下房建施工設計中,會對后澆帶位置和結構進行設置,施工人員應嚴格按照施工圖紙,在相應位置進行施工。若圖紙中未設置后澆帶,在實際工程施工中需要臨時設置時,應上報允許后,選擇恰當的位置設置后澆帶。施工人員應按照環境溫度變化情況以及混凝土漲縮情況,對后澆帶的間距進行設置。按照相關施工規范要求,后澆帶的寬度一般有800mm、1000mm、1200mm三種;后澆帶的拼接縫為:平直縫、階梯縫、槽口縫和X型縫,主要通過鋼筋斷開、鋼筋搭接以及鋼筋調整等方式調整內部結構,在施工時,需要按照需求進行選擇,確保整體結構設置符合相應的要求。
在進行混凝土后澆帶施工時,應注意對時間的控制。不同房建工程中的主體部分混凝土凝結效果不同,對后澆帶施工時間的要求存在一定差異[2]。一般情況下會選擇在工程主體結構沉降完成后進行澆筑施工。如在對建筑主體和裙房工程中進行后澆帶施工時,主體結構的沉降效果較為明顯,因此會盡量延后澆筑,同時主體建筑的工程量較大,與裙房建筑施工中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大部分施工人員會在60d后,通過觀察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進行澆筑,以確保主體建筑完成沉降后施工,避免沉降帶來的不良影響。
進行后澆帶施工,應盡量選擇在環境溫度較低的時間段,如在傍晚溫度下降后進行施工,因環境溫度過高,不利于混凝土釋放內部熱量,影響漲縮效果。同時在混凝土澆筑時,應保持低溫入模,降低溫度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混凝土澆筑前,應設置相應的模板,確定后澆帶的具體位置,同時明確后澆帶的實際尺寸和相應的斷面情況和寬度等。施工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后澆帶的相關參數進行設置,根據參數要求制定模板。如對房建工程墻板厚度進行測量,一般厚度在300mm以下的墻板可以設置直縫,在厚度300mm以上的墻板上,可設置階梯縫,對于厚度在600mm以上的墻板,可以設置X形縫或設置多邊形斷面。
為保障混凝土施工質量,在進行模板搭設以及混凝土澆筑前,均應對施工表面進行清理,同時對其進行適當地平整,避免垃圾污物或者銹蝕鋼筋等,對建筑結構產生不良影響。
在進行模板施工時,應先根據圖紙在實際的建筑結構上進行預設分析,確保模板設置符合要求。支模的過程中,應注意模板底部的密封性和抗壓性,部分工程中澆筑混凝土時,澆筑量較大,會對模板產生較大的壓力,通過提高密封性和模板的抗壓強度,避免發生漏液和模板損壞的情況,從而保障整體的施工質量。按照后澆帶的方向和形狀進行安裝,安裝完畢后進行檢查,確保后澆帶模板安裝符合標準后進行混凝土澆筑。
后澆帶兩側混凝土凝結后進行模板拆除工作。一般情況下,混凝土凝固養護的時間應在14d以上。相關工作人員應按照標準的檢查方式,對混凝土凝固效果進行檢查,確保符合強度標準后可以進行拆模。在進行模板拆除時,應按照標準方式進行拆除,避免對混凝土產生破壞[3]。在拆除模板后對混凝土凝結效果進行觀察。如觀察側面混凝土斷面是否整齊、是否存在麻面等不良病害,若存在不良故障,應對其進行適當的修復處理。模板拆除完畢后等待沉降,直到沉降符合標準后進行后澆帶的混凝土澆筑。
在房建工程沉降效果符合要求后,可以進行后澆帶的澆筑施工。施工前應對后澆帶位置進行清潔處理,使用高壓水槍對后澆帶位置進行沖洗,同時將裸露鋼筋的銹蝕處進行清除,保持整體的平整性。完成預處理后可以進行施工澆筑。在澆筑混凝土時,應使用具有微膨脹效果的混凝土,避免在膨脹后發生皺縮,產生較大的施工縫。同時確保混凝土硬度比現澆混凝土的強度高1~2 級,以降低新舊混凝土之間的差異和穩定性。在澆筑過程中,為保障混凝土凝結效果,應進行充分的振搗。在對后澆帶進行振搗時,應使用專業設備進行分層振搗和交叉搗澆,確?;炷恋娜诤闲Ч途鶆蛐裕岣呋炷翝仓|量。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進行保養維護,通過澆水保濕等方式保障混凝土的凝結效果。
在后澆帶施工完畢后,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施工縫,應對施工縫進行處理。使用水槍對施工縫處進行沖洗,在施工縫兩側進行鑿毛,清除碎屑,并在縫隙處澆筑混凝土,并對縫隙進行養護,確?;炷另樌Y。
在房建工程中,地下室頂板面積較大,需要設置后澆帶,避免對頂板結構產生不良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應在主體結構施工完畢的50d~60d后進行后澆帶施工。施工人員觀察混凝土收縮情況,并制定后澆帶施工時間。在房建工程施工過程中,必須要按照標準的程序進行施工管理,預留足夠時間,以保障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在進行后澆帶施工時,應對現場進行清潔,將雜物去除后排干積水,避免對混凝土凝結質量產生影響。根據主體部分的水泥強度配制出強度高一等級的混凝土,并根據實際需求添加外加劑,如微膨脹劑和減水劑等[4]。在澆筑后及時進行振搗,并適當延長振搗時間,從而使混凝土內部混更加均勻,使整體結構質量得到提升。在地下室后澆帶施工的過程中,應注意防水問題,相關施工人員應延長混凝土養護時間,對其進行防水施工,從而確保后澆帶處的防水效果。一般最少的養護時間為30d,具體時間需要通過觀察確定。
在對建筑側墻進行施工時,同樣應做好技術準備,并準備好相應的施工材料和設備。在施工過程中,應保障墻體的平整性,在施工前需要對內部的鋼筋等結構進行調整,避免對平面產生影響,同時澆筑時做好相應的振搗工作。在進行養護的過程中,應注意養護溫度、濕度和時間,一般情況下,養護溫度應高于5℃,并且在混凝土初凝后進行灑水養護,在混凝土上覆蓋薄膜等材料,避免混凝土表面干燥產生裂縫。一般混凝土養護時間為14d以上,防水混凝土養護時間應在30d以上。
在房建工程后澆帶施工過程中,為使整體施工效果得到提升,在實施后澆帶技術時,應注意以下問題。在進行后澆帶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應對后澆帶內部結構進行合理設置,一般后澆帶的間距保持在700mm~1000mm范圍內,便于進行后續施工。同時斷開后澆帶結構中的鋼筋結構,使兩側的混凝土凝結過程中能夠正常收縮,避免受到應力影響。但應注意梁板主要受力鋼筋不能斷開,可以對受力較小的鋼筋進行彎曲或折斷。在后續施工時根據需求對后澆帶處的鋼筋進行搭接,保障整體建筑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后澆帶施工技術是房屋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施工技術之一,通過后澆混凝土的方式,可降低房建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混凝土澆筑不均勻情況,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進行房建工程施工過程中,應通過恰當的施工縫技術,緩解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應力影響;同時,施工人員應加強對施工縫技術的學習,不斷優化施工技術水平,提升施工質量,保障工程的整體建設效果。